我爲什麽把钱包攥得紧紧的

2006年01月01日
有道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政府)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号召大家大胆投资、放心消费,合力拉动“内需”。作爲一个爱国公民,我自然是要积极回应的。
  其实,不必把自己打扮得多麽“爱国”多麽“有觉悟”,只要有钱,我何尝不想花不会花?“只要有钱?”怎样才算“有钱”?“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没有十万贯,无牵无挂云游天下,一双赤脚也可以“下扬州”。想当年--80年代中期,那几年报纸猛批“能挣会花”论,批“高消费”,我全当耳旁风;钱包里攒上百把元钱就去旅游。1984年,夫妇两人月工资不到百元,在武汉一政府机关大楼住办公室、吃食堂;国庆节我们带一岁多的儿子到黄州“东坡赤壁”去怀古;1985年“五一”节全家到岳阳洞庭湖君山去揽胜;1986年“五一”一家人参团上庐山……如今回想起来,不禁对自己油然而生钦佩,活得多潇洒,消费观念多前卫,比起舆论宣传来我起码领先了15年呢!问君何能尔,心宽何愁钱。那时候,我没钱,但有信心,对未来的信心:预期的收入会不断增加,却不必担扰什麽额外开销和无底洞般的灾祸,似乎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而今,我的收入,数位增加了100倍,月工资奖金由人民币50元左右达到了5000元左右;实际收入大约是从前的10倍。可是,我却没有了从前想旅游拎起提包就出发的豪情。这几年,老婆说我用嘴皮子游遍了千山万水……盘算来盘算去,一年出不了一次门。不是我不想游山玩水,不是我不想爲“拉动内需”做贡献,而是一想到儿子读书还要花大把的钱,夫妻俩身体都不强壮,一旦现在享受的公费医疗彻底改革,自己得准备足够的医疗费用才不至於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就不由得不把钱包攥得紧紧的。我们夫妻的状况算是好的,两人都无失业之忧,所在单位也无发不出工资和退休金的问题,怎麽说也还可以享受医疗补贴;孩子读书也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才碰到乱集资、高收费。想一想那些没有“铁饭碗”、没有劳保、医保而孩子从上幼稚园开始就变成被勒索的“人质”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在中国绝不是极少数),我完全能理解,要他们超前消费“拉动内需”是多麽艰难。《半月谈》今年第7期有篇记者吴锦瑜等人的调查报告说,现在人们“最愁的是孩子上学,最怕的是家人患病。”这是实情。这篇文章的标题叫《爲弱势群体编织一张“精神保障网”》,一语中的。有了这张“精神保障网”,人们才会对未来有安全感、有信心。有了良好的预期,才敢大胆花钱,借钱消费。
  经济学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人们的消费,首先是用於购买生活必需品,所谓求温饱;其次是求安全,所谓“生老病死有依靠”,尤其是万一病倒了能站起来,并健康地生活下去。再次才是积累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保证子女受到不低於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以上三种需求,对於现代公民来说本应是基本需求,这些需求的弹性不高(你能吃多少、穿多少、买多少电器?也不会无病找病生)。需求弹性大的是高等教育和休闲。有资料表明,美国人在1875年,食品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费支出的75%;而到1995年,消闲一项占到支出总额的67%。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内需当然还远远不足,但是对於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当务之急恐怕是满足前述三种基本需求。只有在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拉动整个国家的高层次的“内需”。那时候,大多数人才会考虑借钱读硕士、读博士,借钱玩遍全中国乃至五大洲。
  当然所谓“内需”还包括投资需求。我何尝不想投资企业呢?妻子提前退休在家,一直想办个小店,但一想到税费负担那麽沈重,而且税赋呈有增无减的架式,她就气馁了。我们想入股妻妹的公司。但她几次被人家拖欠货款不还险些破産,至今也是每日心悬悬意惶惶。社会信用这麽差,我们怎敢拿多年积蓄的养命钱冒大风险。
  写出这样的话来,真不好意思。希望大家不要学我保守,未出息;但更希望我们的社会在“三信”(信用、信任、信心)建设上早见成效,帮我及与我同样境遇、心情的人们爲“拉动内需”出一把力而免於愧疚。
2004年10月11日  法制日报 作者:鄢烈山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