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线”困惑

2005年10月21日
经济学者林毅夫闻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也“政治”了一把,洋洋洒洒写就一篇《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十一五”规划》长文。
  林先生绝顶聪明——知道发表“政见”先得系好“保险带”,然后笔锋一转用很大篇幅谈社会的贫富差距,并开出“林氏药方”一张……
  拜读了林先生大作,俺想写两篇短文谈点“体会”。
  中国划定的针对农民的贫困线标准是668元人民币。哪个农民年收入不足这个数,才可被地方政府划入贫困之列。倘若高於这个数,哪怕只高出一元钱,即刻被纳入脱贫成绩范畴以内。
  668元被12个月一除,每个贫困农民每月维持基本生活的费用不足56元。56元能干点什么,买包软包装的“大中华”还差十几元。按官方的统计口径(也系脱贫攻坚成绩报道),眼下在此贫困线以下的中国农民只剩2610余万人。对这个数位,民间及海外的舆论往往存有疑虑。
  此"贫困线”还很难称作是刚性的。农民的收入在官方的统计口径中并非全部由货币计量,其中一部分被弄成以实物作价度量。这一度量常常弄出笑话来,譬如3只鸡写成10只鸡作价上报,四邻八乡的牛全被赶到养牛大户的牛栏内供中央大员“欣赏”,都不是个别行为。
  不能说“贫困线”不讲与时俱进,2004年(668元)就比2003年提升了31元(大致增幅5%吧)。问题在於这个增幅低於同期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年度收入增幅,於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农民除了遭受绝对贫困还得面对相对贫困——是为双重贫困。
  问题还不限於此。联合国也划有一条“贫困线”,标准很简洁,直接用货币计量,人均日生活费用1美元谓贫困与非贫困的分界线。
  如今虽说人民币兑美元有小幅升值,但即便取8做倍数,外国农民(譬如非洲农民)的贫困线却相当於2880元人民币,整整比咱们高出4倍以上--这对中国而言可是令人汗颜呀!
  假如参照贫困的国际标准,意味著中国城乡的贫困总人口至少要增添数个亿吧?也许尴尬於此,对“贫困线”的质疑常常令某些人不自在。
  俺实话实说,决非全盘否定中国20多年脱贫攻坚所获取的巨大成就。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联合国等,皆认同咱们的“巨大成就”。问题在於患贫主要在於制度因素,对旧制度的改革(实质上现阶段充其量能称作改良)采取渐进方式,决定(制约)著脱贫攻坚搞不得急火攻心——当战役来打。
  贫困问题总影响到社会制度的形象,关乎政府政绩。因而,政府追求脱贫的政绩没有错,就算刻意追求也情有可原。只是,无论怎么著,摆成绩时总该留点余地、讲点客观比较主动。
  中国人的资讯接收方式已呈多元态势,可很有些人依然信奉“话语强势”,这个旧观念也得与时俱进才是。殊不知,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尤其是开始学著独立思考的青年网民的认知视野。你还是抱定“话语强势”突出什么、遮掩什么,早已行不通、使不得了。
  犹如俺几个月前撰写的“和谐社会是个‘复数’”一样,处於经济、政治和社会转型之中的中国面临著数不胜数的困惑——譬如失业率困惑、收入统计困惑、GDP困惑之类。这类困惑长期未解,“社会虚无主义”的情绪就在民间滋生蔓延。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求是惟实。只是,求是惟实也非简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是社会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没有政改开道,它是不可能渐生渐长的。
中国保险报 2005. 10. 19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