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者:人下人(本文作者不详)
*有枪,早就反了!*
跟沈阳市中心的豪宅、五星级酒店和高楼大厦相比,铁西简直像一座地狱,当地政府对如何改造铁西束手无策,也不管铁西人的死活。难怪,铁西人满肚子怨气。
工人村内一名四十来岁下岗工人愤愤不平地说:「像我们这样年轻就下岗的,不管你多不满,都不能站马路(抗议),一站公安就抓你,一抓就关上四天、五天,只有老职工才不怕他们。说是干部,其实都是演员,说一套做一套,要是东北有枪买,我们早就反了!」
另一个原在一家有万多人的重型机械厂工作的的士司机说:「像我这样,一天开出租(的士)开十二个小时,要能留下二、三十块就很不错了。」他在厂工作了二十九年,下岗的时候厂方赔他两万多元,从此大家再没关系,工厂再也不管他的生老病死。
*欲与jzm对话*
他说:「太黑了,人家流氓还讲点义气,这些干部实在太坏了。要能让我跟jzm他们对上一回话,说出我们老百姓的心声,立即枪毙了我都愿意。太憋气了!」说到激动处,这位昂藏七尺的东北汉子眼睛都湿了。
铁西的上空再没有工厂冒出的浓浓黑烟,却笼罩下岗工人的愤怨难平之气。
*没钱医病 更没钱死*
病和死是铁西下岗工人的「头号敌人」,肚子半饿还可以勉强过日子,但生病了就只有等死,因为再没有医疗福利,看病动辄要花近百元,这可是摆地摊大半个月收入!更可悲的是,殓葬费是天文数字,他们连死也不能。
现年六十九岁、在气体压缩机厂工作了三十七年的退休工人张世诚,一家八口,他和老伴已退休,六个子女全部下岗,工厂还拖欠他的工资。前几天老伴患气管炎,病得厉害,去了三次医院,花去二百多元,都不能报销,结果病还没好就再也不敢医了。
「现在要去看病,根本看不起,有病没办法,只能挺。」他摊开双手无奈地说:「咱实在看不起了。现在厂黄了(倒闭),没人管,你找谁呢?上面不是说不知道,就是装不知道。」说到激动处,从脏兮兮的外套口袋掏出两张医院收据,一张六十六元,一张八十一元五角。工厂还没倒闭之前,他们的衣食住行全由工厂照顾,医疗费都可报销,跟现在相比有天渊之别。
*电召急救车收费170元*
四十来岁、前年才下岗的王先生更气愤地说:「现在打120(急救电话),急救车一来就是一百七十元,没钱不拉你,连担架也要自己抬。车也算了,但是医院,医生开的药方都用口令,让你看不懂,一定要到药房买药,一百多块买下来,才发现外面只卖十多块。反正现在是:得病就死,不死不要病。」
现年六十九岁、工作了三十八年的老职工李老伯也无奈地说:「我们现在活也活不起,连死也死不起,(殓葬费)太贵,要一万多。毛主席的时候,骨灰盒五、六块钱一个,现在要五百多。」
*吃干萝卜咸菜过节*
「咱家没年没节,早上起来、中午、晚上都是吃这个,就倒点辣椒油拌饭。还想吃鱼吃肉?有钱嘛?咱家就是这样!」下岗女工韩爱华边说边指饭桌(实为多用途桌子)上那碗已变干的萝卜辣咸菜,还有那碟不知蘸了多少天的辣酱油。记者突然感到一阵酸楚,心十分难过,就这样过小年(立春)吗?!
四十七岁的韩爱华,九六年从沈阳机齿轮厂下岗,现在替人擦鞋,丈夫更早在九四年已从运输公司下岗,现替人配锁匙,二十二岁儿子还在念书。这样的三口之家在铁西非常普遍,每天只有十元八块收入,生活特苦。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本是东北人十分重要的立春过小年大日子。那天傍晚,朔风怒吼,韩爱华坐在擦鞋箱上,帽子、口罩、手套都戴得严严实实。这样的擦鞋下岗女工,在铁西比比皆是。她说,天亮出来,天黑才走,夏天早上四点就开始,一直呆到晚上九点,一天能赚多少?倒楣的话只有两块钱。
*一家三口穷得没饭吃*
及后,韩爱华带记者回她工人村内的家。步上五层幽暗楼梯后,打开木门,屋内立即传来一阵异味,十一平方公尺的小房家徒四壁,只有两张、一张饭桌、一个捡回来的坏雪柜和一部电视机,再没像样的家具了,连椅子也没有。她一再请记者坐到上,因为这是她家最「舒适」的地方。
韩爱华说:「当年老头(丈夫)每月赚三十五块六,我赚三十八块六,过年每人还有两套新衣服,原来的日子好过。(现在)还说什么最低生活费,什么每个月两百块,我们一分钱也没有!过年了,还是一分钱不给。原来的社会哪有这样,现在连饭都吃不上!」她幽幽地说:「我死的心都有,实在太迫人了,要不是为了孩子」说说,眼泪已夺眶而出,哽咽不能言语了。
*沈阳铁西下岗之城满愁容*
大陆传媒近日不断报道年货市场如何热闹、出游人数如何创新高,但记者春节前到东北辽宁省沈阳市,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欷嘘不已的景象。曾经誉满全国、令沈阳人骄傲了半辈子的铁西区,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区,现在区内工厂十室九空,如同一座空城,下岗比例更是全国之最,七、八成人没工作,满街都是擦鞋、摆地摊的工人,被戏称为「下岗之城」。他们说,吃不饱,有病也只能熬。
……那天风沙很大,十几个退休老人在铁西工人村的劳动公园内围站发牢骚,骂贪官、骂政府的脏话此起彼落。记者一句「铁西过去是啥样的」,大家就来劲了,管不了风沙,手舞足蹈的比划,好像真回到那个属於他们的时代,脸上重现久违的笑容。现在太苦,以前太美了!
*50年代全国最大工业区*
「那时候,来沈阳的列车驶到二十五公里外的苏家屯,服务员准会提早宣布「全国重工业基地沈阳就到了!」当时三千人算是小厂,过万职工的才算大厂,冶炼厂的烟囱,一百一十米,是全国最高的烟囱。」老人还没说完,另一个抢说:「那时候,工厂全冒烟,大家骑单车上班,一天乐呵呵。」
方圆三十九平方公里(半个香港岛面积)的铁西,坐落在沈阳西南部,建有逾千家国营工厂。五十年代初,铁西是全国最大工业区,集中了全国最先进设备、最好人才,生产了全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部自动机床等,天安门城楼上巨大的国徽也是铁西人的杰作,铁西曾被称为「共和国长子」。
*「国家把钱都给了上海」*
铁西工人村更是五十年代全中国最现代化的住宅区,两三层的苏式楼房,所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这。「那时候我们沈阳就和上海媲美,就像是国家的左膀右臂一样。上海上缴国家三千多亿,我们沈阳也有好几千亿,国家现在把钱都给了上海、给了南方,老二老三都发达了,没人理老大。原来打天下靠我们这帮工人,改革来改革去,到头来,工人啥都没有。」
铁西的辉煌确是一去不返,现在的铁西已成了「毒瘤」,偌大的工业区成了一座空城,仅两、三家工厂的烟囱还在冒烟,其他的都关门、荒废了。原来最多大型工厂的北二路,现被戏谑为「亏损一条街」。除几个守,一座座厂房空无一人,不但建筑残破不堪,巨大的吊臂、锅炉生了,连围墙也倒了不少,马路更是坑坑洼洼,一字蔽之:「破」。
*75万人口超过50万下岗*
铁西的衰落始於九十年代,也就是大力推行国企改革后。铁西的国营工厂自此就像染了瘟疫般,倒了一家又一家。目前全国有六百八十多万工人下岗,铁西几占十分一,七十六万人口中有几十万(官方数字二十万,下岗工人说五十多万)下岗,只靠摆地摊、做散工「吊命」。
原来万人空巷的厂区,白天也是冷冷清清,在斑驳剥落的字体上,还依稀可辨认出沈拖(沈阳拖拉机厂)一厂俱乐部、沈冶(沈阳冶炼厂)文化宫。
与之成强烈对比的是,住宅区的工人村却总是熙熙攘攘,马路边摆满地摊,满街都是叫卖声,碰口碰面的全是下岗工人,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
下岗的苏先生听到「一块一斤香蕉」叫卖声,回头对记者说:「一块钱一斤,便宜,但老百姓也买不起,没钱。我们铁西下岗工人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啊!以前谈到沈阳,大家就感自豪,现在一提沈阳就头疼。」
后记:朴实善良 贫穷不屈
走在铁西的马路上,确实感到那份日暮途穷的悲凉。这人人都曾有过美好的生活、骄傲的过去,但今天,不少人家破人亡(我们听过一个故事,妻子跟人跑了,丈夫在饭加上老鼠药与两个小女儿同赴黄泉),贫病交加,吃不果腹。天堂和地狱原来离得那么近。
虽然听到很多凄惨故事,但也真切感受到东北人正直善良、虽贫不贱的情怀,心头也有暖呼呼的时候。五十多岁的赵阿姨在街上叫卖厕纸:「厂家直销手纸,三毛钱一卷!」我们掏出一块钱,拿走一卷,说不用找钱了,但她死活将另两卷塞过来说:「你们赚钱也不容易啊!」这样你推我让,最后还是将那两卷厕纸硬塞给我们。
或许,正由於憨厚朴实,东北人才能承受这么沉重的艰难吧。
转自猫眼看人 2003-7-2
*有枪,早就反了!*
跟沈阳市中心的豪宅、五星级酒店和高楼大厦相比,铁西简直像一座地狱,当地政府对如何改造铁西束手无策,也不管铁西人的死活。难怪,铁西人满肚子怨气。
工人村内一名四十来岁下岗工人愤愤不平地说:「像我们这样年轻就下岗的,不管你多不满,都不能站马路(抗议),一站公安就抓你,一抓就关上四天、五天,只有老职工才不怕他们。说是干部,其实都是演员,说一套做一套,要是东北有枪买,我们早就反了!」
另一个原在一家有万多人的重型机械厂工作的的士司机说:「像我这样,一天开出租(的士)开十二个小时,要能留下二、三十块就很不错了。」他在厂工作了二十九年,下岗的时候厂方赔他两万多元,从此大家再没关系,工厂再也不管他的生老病死。
*欲与jzm对话*
他说:「太黑了,人家流氓还讲点义气,这些干部实在太坏了。要能让我跟jzm他们对上一回话,说出我们老百姓的心声,立即枪毙了我都愿意。太憋气了!」说到激动处,这位昂藏七尺的东北汉子眼睛都湿了。
铁西的上空再没有工厂冒出的浓浓黑烟,却笼罩下岗工人的愤怨难平之气。
*没钱医病 更没钱死*
病和死是铁西下岗工人的「头号敌人」,肚子半饿还可以勉强过日子,但生病了就只有等死,因为再没有医疗福利,看病动辄要花近百元,这可是摆地摊大半个月收入!更可悲的是,殓葬费是天文数字,他们连死也不能。
现年六十九岁、在气体压缩机厂工作了三十七年的退休工人张世诚,一家八口,他和老伴已退休,六个子女全部下岗,工厂还拖欠他的工资。前几天老伴患气管炎,病得厉害,去了三次医院,花去二百多元,都不能报销,结果病还没好就再也不敢医了。
「现在要去看病,根本看不起,有病没办法,只能挺。」他摊开双手无奈地说:「咱实在看不起了。现在厂黄了(倒闭),没人管,你找谁呢?上面不是说不知道,就是装不知道。」说到激动处,从脏兮兮的外套口袋掏出两张医院收据,一张六十六元,一张八十一元五角。工厂还没倒闭之前,他们的衣食住行全由工厂照顾,医疗费都可报销,跟现在相比有天渊之别。
*电召急救车收费170元*
四十来岁、前年才下岗的王先生更气愤地说:「现在打120(急救电话),急救车一来就是一百七十元,没钱不拉你,连担架也要自己抬。车也算了,但是医院,医生开的药方都用口令,让你看不懂,一定要到药房买药,一百多块买下来,才发现外面只卖十多块。反正现在是:得病就死,不死不要病。」
现年六十九岁、工作了三十八年的老职工李老伯也无奈地说:「我们现在活也活不起,连死也死不起,(殓葬费)太贵,要一万多。毛主席的时候,骨灰盒五、六块钱一个,现在要五百多。」
*吃干萝卜咸菜过节*
「咱家没年没节,早上起来、中午、晚上都是吃这个,就倒点辣椒油拌饭。还想吃鱼吃肉?有钱嘛?咱家就是这样!」下岗女工韩爱华边说边指饭桌(实为多用途桌子)上那碗已变干的萝卜辣咸菜,还有那碟不知蘸了多少天的辣酱油。记者突然感到一阵酸楚,心十分难过,就这样过小年(立春)吗?!
四十七岁的韩爱华,九六年从沈阳机齿轮厂下岗,现在替人擦鞋,丈夫更早在九四年已从运输公司下岗,现替人配锁匙,二十二岁儿子还在念书。这样的三口之家在铁西非常普遍,每天只有十元八块收入,生活特苦。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本是东北人十分重要的立春过小年大日子。那天傍晚,朔风怒吼,韩爱华坐在擦鞋箱上,帽子、口罩、手套都戴得严严实实。这样的擦鞋下岗女工,在铁西比比皆是。她说,天亮出来,天黑才走,夏天早上四点就开始,一直呆到晚上九点,一天能赚多少?倒楣的话只有两块钱。
*一家三口穷得没饭吃*
及后,韩爱华带记者回她工人村内的家。步上五层幽暗楼梯后,打开木门,屋内立即传来一阵异味,十一平方公尺的小房家徒四壁,只有两张、一张饭桌、一个捡回来的坏雪柜和一部电视机,再没像样的家具了,连椅子也没有。她一再请记者坐到上,因为这是她家最「舒适」的地方。
韩爱华说:「当年老头(丈夫)每月赚三十五块六,我赚三十八块六,过年每人还有两套新衣服,原来的日子好过。(现在)还说什么最低生活费,什么每个月两百块,我们一分钱也没有!过年了,还是一分钱不给。原来的社会哪有这样,现在连饭都吃不上!」她幽幽地说:「我死的心都有,实在太迫人了,要不是为了孩子」说说,眼泪已夺眶而出,哽咽不能言语了。
*沈阳铁西下岗之城满愁容*
大陆传媒近日不断报道年货市场如何热闹、出游人数如何创新高,但记者春节前到东北辽宁省沈阳市,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欷嘘不已的景象。曾经誉满全国、令沈阳人骄傲了半辈子的铁西区,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区,现在区内工厂十室九空,如同一座空城,下岗比例更是全国之最,七、八成人没工作,满街都是擦鞋、摆地摊的工人,被戏称为「下岗之城」。他们说,吃不饱,有病也只能熬。
……那天风沙很大,十几个退休老人在铁西工人村的劳动公园内围站发牢骚,骂贪官、骂政府的脏话此起彼落。记者一句「铁西过去是啥样的」,大家就来劲了,管不了风沙,手舞足蹈的比划,好像真回到那个属於他们的时代,脸上重现久违的笑容。现在太苦,以前太美了!
*50年代全国最大工业区*
「那时候,来沈阳的列车驶到二十五公里外的苏家屯,服务员准会提早宣布「全国重工业基地沈阳就到了!」当时三千人算是小厂,过万职工的才算大厂,冶炼厂的烟囱,一百一十米,是全国最高的烟囱。」老人还没说完,另一个抢说:「那时候,工厂全冒烟,大家骑单车上班,一天乐呵呵。」
方圆三十九平方公里(半个香港岛面积)的铁西,坐落在沈阳西南部,建有逾千家国营工厂。五十年代初,铁西是全国最大工业区,集中了全国最先进设备、最好人才,生产了全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部自动机床等,天安门城楼上巨大的国徽也是铁西人的杰作,铁西曾被称为「共和国长子」。
*「国家把钱都给了上海」*
铁西工人村更是五十年代全中国最现代化的住宅区,两三层的苏式楼房,所谓「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这。「那时候我们沈阳就和上海媲美,就像是国家的左膀右臂一样。上海上缴国家三千多亿,我们沈阳也有好几千亿,国家现在把钱都给了上海、给了南方,老二老三都发达了,没人理老大。原来打天下靠我们这帮工人,改革来改革去,到头来,工人啥都没有。」
铁西的辉煌确是一去不返,现在的铁西已成了「毒瘤」,偌大的工业区成了一座空城,仅两、三家工厂的烟囱还在冒烟,其他的都关门、荒废了。原来最多大型工厂的北二路,现被戏谑为「亏损一条街」。除几个守,一座座厂房空无一人,不但建筑残破不堪,巨大的吊臂、锅炉生了,连围墙也倒了不少,马路更是坑坑洼洼,一字蔽之:「破」。
*75万人口超过50万下岗*
铁西的衰落始於九十年代,也就是大力推行国企改革后。铁西的国营工厂自此就像染了瘟疫般,倒了一家又一家。目前全国有六百八十多万工人下岗,铁西几占十分一,七十六万人口中有几十万(官方数字二十万,下岗工人说五十多万)下岗,只靠摆地摊、做散工「吊命」。
原来万人空巷的厂区,白天也是冷冷清清,在斑驳剥落的字体上,还依稀可辨认出沈拖(沈阳拖拉机厂)一厂俱乐部、沈冶(沈阳冶炼厂)文化宫。
与之成强烈对比的是,住宅区的工人村却总是熙熙攘攘,马路边摆满地摊,满街都是叫卖声,碰口碰面的全是下岗工人,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
下岗的苏先生听到「一块一斤香蕉」叫卖声,回头对记者说:「一块钱一斤,便宜,但老百姓也买不起,没钱。我们铁西下岗工人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啊!以前谈到沈阳,大家就感自豪,现在一提沈阳就头疼。」
后记:朴实善良 贫穷不屈
走在铁西的马路上,确实感到那份日暮途穷的悲凉。这人人都曾有过美好的生活、骄傲的过去,但今天,不少人家破人亡(我们听过一个故事,妻子跟人跑了,丈夫在饭加上老鼠药与两个小女儿同赴黄泉),贫病交加,吃不果腹。天堂和地狱原来离得那么近。
虽然听到很多凄惨故事,但也真切感受到东北人正直善良、虽贫不贱的情怀,心头也有暖呼呼的时候。五十多岁的赵阿姨在街上叫卖厕纸:「厂家直销手纸,三毛钱一卷!」我们掏出一块钱,拿走一卷,说不用找钱了,但她死活将另两卷塞过来说:「你们赚钱也不容易啊!」这样你推我让,最后还是将那两卷厕纸硬塞给我们。
或许,正由於憨厚朴实,东北人才能承受这么沉重的艰难吧。
转自猫眼看人 20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