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石 斧
<br> \ \ \ \ \ \ \ \ \ \ \ \ \ \ \ \
<br>[本人“研究”农村问题有年,於2001至2002年在某县挂职一年后再也不想籍<<三叁>>农研究吃饭了。这是我向领导和组织部门交的挂职总结报告,公布出来,是想与那些关心<<三叁>>农问题的朋友做个游戏,没有名和利的考虑。农民已如此,籍<<三叁>>农、四农的谋名谋利谋生,於心何安?]
<br> \ \ \ \ \ \ \ \ \ \ \ \ \ \ \
<br>作为XX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受XX学院派遣,在XX省各级组织部门的安排下於2001年8月底到XX县挂职锻□1年,职务是县长助理。XX学院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国情,熟悉政府工作实际和做一些调研。在挂职锻□时间即将结束之时,现就我这一年的收获与思考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与汇报。
<br> \ \ \ \ \ \ \ \ \ \ \ \ \ \ \
<br>首先,我非常感谢XX学院的领导给了我这次锻□机会,使我暂时从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脱出身来,以一个普通干部的身份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基层政府工作的实际环境。同时我也非常感谢XX省各级组织部门和XX县领导对我这次下派锻□工作的支持与关心。XX县为我这次下派锻□做了很出色的准备工作,为我这1年的工作与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县领导在与我院陪同我前往XX的领导交换了意见后,当即决定把我“升格”为副县级,这样可以使我有资格参加县?□涨家□|议,并能参阅许多有关文件,有利於我了解基层政府的实际运作。让我感到惭愧的是,XX县的领导希望我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方面为县?□竣@些贡献,我也有过几次尝试性的努力,但由於从未有过这一方面的工作经验,相应的渠道和办法也不多,因此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1年来没有为XX县的发展做出什麽实质性的贡献,这是我即将离开XX时感到的最大遗憾。
<br> \ \ \ \ \ \ \ \ \ \ \ \ \ \ \
<br>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我这1年的挂职锻□:工作上成效甚微,思想上收获颇丰。作为一名长期关心中国经济发展与农村问题的科研人员,这次挂职锻□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但与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有了真真切切的接触,还与其中一些人交上了朋友。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不但能了解基层政权的实际运作情况,更能了解他们对这种运作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的真切感受。刚开始挂职时我曾就我这1年准备进行调研与思考的问题拟了一个纲目,主要是围绕“<<三叁>>农”问题作一些调研与思考,如农村基层政权的运作、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土地制度等。原本想就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城镇化问题写出专门的调研报告,但因种种原因,这两方面的调研工作做得不系统、不深入,因此下面主要结合“<<三叁>>农”问题谈谈我这1年来进行调研与思考的收获。
<br> \ \ \ \ \ \ \ \ \ \ \ \ \ \
<br> 一、“<<三叁>>农”问题有多严重?
<br> \ \ \ \ \ \ \ \ \ \ \ \ \ \ \
<br>在我挂职期间,我国的“<<三叁>>农”问题再次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起因是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总理的一封信及他随后出版的一本书《我向总理说实话》。他在信中对“<<三叁>>农”问题的感受是“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现在已妇孺皆知。这封信受到了中央高层的极大重视,在多次派员前往监利县调查信中所反映的情况属实后,监利县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结果怎样一般人不得而知,只知李昌平因此丢官,出走深圳打工。后来他的深圳打工计划也因此受阻,流落北京后为关心“<<三叁>>农”问题的专家温铁军收留,在他任主编的杂志社作了一名编辑。於是,舆论界更因此认定了我国“<<三叁>>农”问题的严重性,到了非下大决心、动大手术而不能解决的紧迫程度了。
<br> \ \ \ \ \ \ \ \ \ \ \ \ \ \ \
<br>全国农村的情况是否普遍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我不敢断言。XX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略高於全国平均水准,人口城镇化比率远低於全国总体水准(相差10多个百分点),因此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准应该判断为略低於全国平均水准,在农村地区中属於中等,但没有出现象监利县那样大规模抛荒耕地的现象。我想这主要得益於近些年XX各级政府非常注重农业结构的调整。XX县现在的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很少,农业产值主要靠瓜果蔬菜和养殖业。这些农产品虽然也面临<<著着>>市场价格下降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影响到农民收入,但不至於象种粮食那样。
<br> \ \ \ \ \ \ \ \ \ \ \ \ \ \ \
<br>农业向来就是一个弱质产业,不仅我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也如此;不仅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所不同者,发达国家的政府可以有财力大规模地“以工补农、以工建农”,而我国政府则普遍做不到这一点(当然不排除极个别地方财力雄厚的乡镇做到了这一点)。就普遍情况而言,政府不但做不到以工补农,还需要农民来养活<<著着>>不断扩大的行政和事业单位人口。其次,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人均耕地等)低於世界平均水准,但在亚洲却是得天独厚,比亚洲平均水准高出一倍。中国的农业创造了奇迹(以如此少的耕地养活了如此多的人口),而且还将创造新的奇迹(看看遍布华北大地的温室大棚就不会怀疑这一点),因此我把“农业真危险”主要理解为一个乡党委书记面对大量耕地抛荒所产生的忧虑,但不能以此作为中国农业现状的结论。当前农业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但农业本身没有出什麽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农业之外,它们影响或说威胁到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br> \ \ \ \ \ \ \ \ \ \ \ \ \ \ \
<br>然而我非常同意“农村真穷,农民真苦”这种说法。我在80年代初期(82至86年)曾有4年多的基层政府工作经验。客观地说,那时农村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条件比现在差多了,但广大农民对现状很知足,对未来充满信心。唯一让他们不放心的是怕政策会变,变回到人民公社当社员。而现在的农民,就我在XX的具体接触看,普遍忧虑现状,认为无论干农业还是干企业,钱都不象前些年好挣了,而在农村的生活成本却成倍增加(从前在农村一定程度上可以依靠自然生产力来生活,需要的只是不算钱也不值钱的劳动力,如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捉虾,塘?□活B菱等自然生长,现在一切生活所需靠人工培育或花钱购买)。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还有环境破坏和税费负担的加重,叫他们怎能不忧伤?更糟糕的是,许多农民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不相信自己在农村中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XX县象整个华北地区一样普遍缺水,近年来越来越严重,机井打到160多米还是干了,有的村一天只放半小时的水,家家户户到放水时把盆盆罐罐都装满,供一天之用,这种缺水的日子很不好过;从前农民尚可向城?□H夸口“我们农村空气好”,现在象XX白龙乡这样的山区乡农民也不敢夸他们的空气了。大城市的环境状态在改善,而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另外,由於县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乡镇财政普遍存在赤字,许多乡镇还背<<著着>>数百万到数千万不等的债务,加上村集体名存实亡,因此这些年来农村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与人们不断提高的期望值相比越来越远。
<br> \ \ \ \ \ \ \ \ \ \ \ \ \ \ \
<br>这些日子?□□@直在问自己,为什麽现在农民与10年前我在基层政府工作时相比,住房条件普遍改善了,道路交通条件改善了,用上了电,甚至许多人家?□酗F电视、电话等家电产品,但我的直觉判断却是农村正在衰败,农民正在走下坡路。中央一再强调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负担,也开出了药方(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税费改革),但如何能保证地方和基层政府愿意掏自己的腰包来照方抓药?即使有的地方照方抓了药,农民们是否愿意吃?即使农民们愿意吃这药或被迫吃下了,又会有多大效力?
<br> \ \ \ \ \ \ \ \ \ \ \ \ \ \ \
<br>农村税费改革,让农民少交钱,农民们当然欢迎,但基层政府愿意吗?而在不动结构、功能和机制的前提下只想压缩规模的机构改革又能产生什麽实效?近年来调整农业结构的口号响彻云霄,XX省尤其叫得山响,可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的现行农村政策基石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户按现行政策享有完全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政府如何决定农户种什麽、怎麽种?当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农户的生产经营,同时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农户”的模式来调整农业结构,但执行相关产业政策和提供社会化服务是要花钱的。那麽我要问,这笔钱准备好了吗?放在哪?现行体制下这些钱能到位并花在实处吗?我所见到的情况是,各级政府和政府相关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往下压结构调整指标的现象,下面为了完成这些指标不得不什麽招数都用上,逼得紧了,有时也就免不了动用能够立竿见影的直接行政手段了,逼银行贷款、逼“社会”或“集体”出钱、逼农民就□搞XX生产基地等。
<br> \ \ \ \ \ \ \ \ \ \ \ \ \ \ \
<br>应该说,运用行政手段现在也不比从前了,不那麽有效了。一方面是动用行政手段也需要一定的财力配合,而基层政府普遍财力不足,银行又商业化了,按基层干部的话说是“垂直”了,政府出面贷款也不容易,得软泡硬磨或跑关系批条子。另一方面,动员农民也不容易。以前“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时,农民不就□可以抓他的什麽“路线”或“主义”,真是一抓就灵;从前实行严格的户口管制,农民无处可去。如今农民获得了一项实实在在的权利,即可以用脚投票,一走了之谓之“流动”。完不成指标怎麽办?於是就有统计数据掺水之说。
<br> \ \ \ \ \ \ \ \ \ \ \ \ \ \ \
<br>在我看来,“<<三叁>>农”问题还不至於在可预见的将来对政权稳定和社会稳定形成直接和震撼性威胁,也不至於对中国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形成什麽了不起的危害,但问题的确比较严重而且非常复杂,认真解决起来不容易。农民收入上不去和耕地抛荒等只是表面症状,关键在於农民对未来没有信心。因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试偏方撞大运更不可取(我接触的某些地方和基层干部有这种心态,整天幻想<<著着>>任用一个能人、引进一个企业、推广一种技术或生产一种产品就能搞定一方水土和拯救一地百姓)。若想认真解决“<<三叁>>农”问题,首先应该反思现行这种陆学艺等人称之为“一国两策”的治国方略(象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一些基本的东西,城乡完全两样),按统一的政策治理城乡,同时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中国现代化目标的早日达成。
<br> \ \ \ \ \ \ \ \ \ \ \ \ \ \ \
<br>二、基层政权的运作与干群关系
<br> \ \ \ \ \ \ \ \ \ \ \ \ \ \ \
<br>十年前就有人在讨论地方政府实行企业化管理的问题,即把政府建设得象现代型企业那样有效率并注重经济实效,而且可以适当考虑借鉴公司治理结构来重建政府治理结构。目前许多市县领导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经营城市”,表面看来似乎与这种“政府向企业转型”的思潮相关。说实在的,我在经济管理教研部从事教学与科研多年,后来又从事政策研究,应该说对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都有所认识,可下来后遇到有人要求我对这种思潮表态,我还真感到难办。一方面,我还真希望我们的地方和基层政府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少花钱多办事。不仅所办之事於百姓有益,於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利,而且讲求成本□□效益。另一方面,我也担心我们的地方和基层政府真变成了企业,领导人都成了企业家,这未必是万民之福。政府与企业的社会职能毕竟不一样,有时根本相冲突。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全部社会职责就是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政府的社会职责则较为广泛,如维护经济与社会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进行宏观调控等。总之,有利可图的事由企业干,无利可图的事则应该由政府干。企业图利了要交税,政府收税了要做无利可图之事,可谓天经地义。尤其在机构改革收效甚微,政府职能转变尚停留於口头上的条件下,产生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br> \ \ \ \ \ \ \ \ \ \ \ \ \ \ \
<br>现在有些地方的基层,的确是又象政府,又象企业了。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某些基层政府,说它象政府又干不了政府该干的事,不是企业却又很象企业,某些政府部门象企业一样唯利是图。堂堂县级政府要建一所小学也感力不从心,需要县长和各位副县长长年累月地多方措施经费。与我当年在基层工作时相比,现在一个县的财政收入之多是那时不能想像的,可政府养的吃公家饭的人更多,养一个人的平均成本更是高出了许多倍。政府养不起了,便一级级的矛盾下交,一直交到基层各职能部门,而这些部门变不出钱来,便根据各自的职权划分势力□围,搞钱养人,而且常常出现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领导们出面烫事摆平。同样一个级别的干部,在市?□u作的比在县?□u作的,工资要高出一大块;同样一个干部,调到不同部门收入要相差好几倍。如此一来,地方分割、部门垄断也就不可避免,而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也就变得困难了,协调成本很高,因为首先要把各方利益摆平。有时候一个领导的行政职务或行政级别并不一定能保证其主管或分管部门的顺从行为,这里还有一个“虚名”与“实利”的分别。名义上的分管与实际上左右该部门的利益是两回事。因此我常常听到干部们说,“在下面办事情干工作,主要靠关系、靠人头”。意思是说,有利可图的事人家自然会执行你的指示,否则就得先套套交情,然后再开展工作。从这样的角度看,现在地方和基层领导人的作风都很“民主”,办什麽事都与手下各路“诸侯”反复商量,尽量沟通。
<br> \ \ \ \ \ \ \ \ \ \ \ \ \ \
<br> 关於农村地区的治理,我们常常会听到“县、乡、村<<三叁>>级组织”这种提法,各县基本上每年也都要召开一次县、乡、村<<三叁>>级干部代表大会,由县?□渐D要负责人向各乡、村的主要负责人“训话”,似乎县政府是农村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而且相对於地、市等上级政府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我这次挂职的收获之一,是发现县级政权并不象我以前想像的那样有权力,在“市管县”的结构下,它基本上只是在发挥“传达室”的功能,独立性政策决策很少,有关农村地区的许多社会经济事务,上面都有很具体的指标任务,它需要做的就是落实这些指标而已;同时,县政府一般也不直接与真实意义上的“农村”打交道。据我的观察,对农民而言,县上的领导离他们很远,决定他们命运的是乡镇干部。乡镇是什麽?人民公社从名义上退出历史舞台已经近20年了,农民们仍然习惯把“乡镇”称为“公社”,把“村”称为“大队”,这是一件值得令人深思的事情。
<br> \ \ \ \ \ \ \ \ \ \ \ \ \ \ \
<br>即使在人事安排上,除非特殊的情况,县以上单位一般也不过多涉入村级干部的遴选,当然村民们也不参与,这两方面的人可能被徵求“意见”或听汇报,但徵求的作用在於为决策提供资讯,并不涉及决策权的转移。虽然总能听到村民们说,“上面看上了谁,谁就能当官”,但是这个“上面”,如果是指县以上机构并不确切,更多的情况是,无论是否上报备案,村级干部的遴选决定主要是在乡村两级做出的。其中,在任村干部在新干部的初步确定中有<<著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乡级官员的影响力则通过考察、协商、认可和审批过程体现。这说明,过去在“候选人”甚至“当选人”的确定方面,村乡两极干部事实上分别拥有提名权和审批权,否决权则被双方分享。在这样的惯例下,村干部候选者的名单往往是乡村两极干部协商的结果,村中的资深人物则起到提供资讯的作用。也就是说,乡村两级干部在县政府与农民之间起<<著着>>隔离层的作用。即使象村民选举,名义上由县民政局统一负责,但具体部署与领导决定权在乡镇党委那?堙C
<br> \ \ \ \ \ \ \ \ \ \ \ \ \ \ \
<br>上述认识主要是在与干部群众的个别接触基础上,加上本人的分析判断而形成的,不属於科学分析。在我挂职期间,XX县正在办的许多大事中,涉及农村地区政权运作的有农业结构调整、乡镇机构改革、村主任换届选举、农村税费改革等。参与这些事对於了解农村基层的权力运作是很有益的,可惜县?□惆S有安排我参与其中,也没有参加过有关会议,我本人也不便主动提出。
<br> \ \ \ \ \ \ \ \ \ \ \ \ \ \ \
<br>关於干群关系,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议论,新闻媒体也热衷於报道这中间的矛盾冲突,给人的印像是干群关系在一步步恶化。就我这一年的感受而言,似乎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的经验考虑问题,同时又超脱於个人的利害得失,从整体<<著着>>眼,不美化历史也不美化现实,应该会认为现在基本上是干群关系比较好的一个历史时期。
<br> \ \ \ \ \ \ \ \ \ \ \ \ \ \ \
<br>如果你总认为从前的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那当然会认为现在的干群关系恶化了。现在是一个媒体发达的社会,报刊、电视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干部胡作非为的报道,甚至出现干群直接冲突的场面,但那不能证明就是干群关系恶化了,而是新闻控制不那麽严了,干群关系正在得到新闻舆论的监督。这对干群关系的正常化是有好处的。如果你总是用干部是否“联系群众”来衡量干群关系的好坏,可能也有问题。问题在於“联系群众”本身需要标准。的确,现在的乡干部,人在乡里,家在城?堙F县干部则人在县?堙A家在市?堙A上下班由小车接送的现象比较普遍。干部下乡进村,也经常是小车一溜烟,有时还免不了吃喝。只有那些不带“长”的普通干部下乡,有时会乘汔车、骑摩托或自行车。如果认为走路或骑自行车为联系群众,而座小车不联系群众,那麽现在的干部的确不联系群众。可现在许多先富起来的人都有车,有些农民也座上了小车,你能让那些带“长”字号的人骑自行车吗?
<br> \ \ \ \ \ \ \ \ \ \ \ \ \ \ \
<br>我这次挂职只碰到一件出乎我的想像,算是有地方特色的事情,即保定市统一部署的“五小建设”。这可不是什麽小化肥、小钢铁、小水泥之类的“五小”工业建设,而是小食堂、小图书馆、小活动室、小菜园、小浴室这“五小”。市?□酗@位主要领导抓这件事情,而且有具体的指标考核,监督工作也很得力、很到位。其目的,据说是为了治住乡镇干部中比较普遍存在的“走读”现象。即干部们身在乡镇,心系城?□满圻w乐窝”,来了突击任务时才在乡镇住上一段时间,任务过后依然“走读”。当地报刊说,一些乡镇机关平时就经常冷冷清清的,一到节假日便唱“空城计”,群众有事难找到人。乡镇机关条件相对艰苦,生活比较单调,“五小建设”是为了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走读。《XX经济日报》报道说,邢台市通过“五小建设”,不仅留住了人,而且留住了心。另外一个目的,“五小建设”为乡镇干部们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生活、休息条件,可以避免他们下乡进村扰民。
<br> \ \ \ \ \ \ \ \ \ \ \ \ \ \ \
<br>我之所以认为现在是干群关系比较好的一个历史时期,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干部和群众在涉及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关系的具体问题上敢於公开自己的不同利益诉求,据理力争,同时也相互妥协、相互谅解,而不象从前那样,总是大家一齐唱高调,同时私下?□陉@点蝇头小利争斗不休。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起相应的利益分配体制,协调各自利益关系,则可以解决中国自秦汉之制建立二千年来官民对立之根本现实。
<br> \ \ \ \ \ \ \ \ \ \ \ \ \ \ \
<br><<三叁>>、农村城镇化大有希望
<br> \ \ \ \ \ \ \ \ \ \ \ \ \ \ \
<br>所谓“<<三叁>>农”问题,在我看来是一种张大其辞的说法,其实就是农民问题,即传统农民如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关系的问题。政府的标准说法是农业问题,近年比较关注的是农产品价格下滑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而解决所谓“<<三叁>>农”问题的办法,近年来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提出了许多政策议案。尽管办法多样,但得出这些办法的思想模式是一样的,即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而这种模式是典型的“西方智慧”。我们东方人的智慧则向来不主张严格区分事物的“正常状态”与“问题状态”,最好是能够不承认问题的存在或认为问题不严重、不重要(不严重、不重要也就等於不存在),如果不得不承认问题了,则要尽可能缓解或化解问题,使其成为不成其问题的问题,最终导致的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问题的转化(即转化为另一个问题),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问题的自然取消。
<br> \ \ \ \ \ \ \ \ \ \ \ \ \ \ \
<br>农村城市化正是这种符合东方智慧的对付“<<三叁>>农”问题的良法,因为要化解、缓解或取消农民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干脆取消农民。同时,这也是西方人解决“<<三叁>>农”问题的祖传秘方。西方发达国家现在就没有农民(peasant),只有农场主(farmer)和农场工人(farm worker)。通过农村城市化,使一部分农村地区人口进城成为现代城市社会中的守法公民,而仍留在农村地区的那部分人口则逐步转化为农场主或农场工人,农民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br> \ \ \ \ \ \ \ \ \ \ \ \ \ \ \
<br>之所以说它是良法,是因为现在用的其他办法推行起来都有比较大的阻力,而对於农村城市化则是各方都有积极性,可谓上下一心奔现代化。首先,先富起来的农民想进城,即使自己暂且不进城也会支持儿子进城买房,自己留在村?□u住“责任田”和家庭作坊式的工厂,现行体制下这是一种比较精明也比较合理和稳妥的想法。还没有富起来的农民,挣了钱后也会进城。我曾随机地对一些当地农村青年进行过访谈,没有一个人表示愿意终生生活在农村的,因为他们说现在农村生活环境越来越差,且什麽东西都要花钱买,象城?□@样(当地有些农户连自家吃的菜都不种了,因为非专业化的小规模种植成本太高,种菜不如买菜)。而城市,即使是县城的生活条件也相对好许多。他们现在并不看重城市户口,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许多人表示,城?□S有工作也没有关系,他们可以住在县城,工作在乡下,用摩托车或农用车“上下班”,因此他们进了城也不会放弃农村户口和“承包地”。据我的调查,现在让一些农村青年难圆进城梦的主要障碍并非户口等体制因素,而是买房的经济承受能力。
<br> \ \ \ \ \ \ \ \ \ \ \ \ \ \ \
<br>对於推进城镇化,现在地方和基层政府领导人的积极性更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没有某些大城市和中央政府的那种担心农民一旦蜂拥进城后会带来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顾虑,即不敢相信自己防治“城市病”(如失业、社会保障、贫民区等)的能力。地方和基层政府领导人首先算清了一笔大账,即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对於改善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这笔大账。另外,现在的干部政绩考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DP在年终考核评比中的发言权最大,招商引资多少,其中引进外资多少,上了多少项目,其中上千万的大项目有多少等等,都是过硬的政绩。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即财政增收。根据1987年国家出台和有关城镇建设用地的法规,县以下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一样,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由集体土地徵为国有,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统一行使“规划、徵用、开发、管理、出让”权力,政府垄断了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在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徵用□出让”中,地方政府可从成几倍乃至十几倍增值的地价中获取40-60%的留成。这一方面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获取资本积累提供了合法依据,满足了地方政府快速积累地方资本的欲望,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通过徵占农地获取积累的明确动机。也就是说,城市建设与招商引资上项目、徵地垄断开发增值、扩大地方税源和财政收入之间形成某种互为因果的动机链。
<br> \ \ \ \ \ \ \ \ \ \ \ \ \ \ \
<br>应该说,下派以来所见所闻中,最令人振奋的就是这起因於90年代开发区热的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了。与80年代开始的“乡镇企业+小城镇”那一轮比,这一轮以中小城市和县城、开发区为依托的城镇化,环境和政策条件更好,起点更高,更具前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对於上一轮城镇化浪潮具有“纠偏”作用。
<br> \ \ \ \ \ \ \ \ \ \ \ \ \ \ \
<br>8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是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研究和制定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在农村社区□围内迅速崛起的,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是以社区地缘、血缘关系和行政权力为纽带;二是以社区就业最大化和福利最大化为最高目标;<<三叁>>是基层组织只注重各自社区□围内的乡镇企业发展,追求就业、福利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以满足其政绩和升迁的需要。就是说,乡镇企业具有明显的社区性、封闭性、福利性特徵,难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br> \ \ \ \ \ \ \ \ \ \ \ \ \ \ \
<br>高度分散的乡镇企业,虽然吸引了大规模的剩馀劳动力就业,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严重脱节也带来了大量问题:一是农业剩馀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方式,只实现了劳动的转移,并没有实现人口空间上的稳定转移,乡镇企业劳力大都是“亦工亦农”的“两栖”人口;二是高度分散的乡镇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进一步激化了国情矛盾;有关研究表明,非城镇化的工业化要付出比城市化工业道路高出8倍的土地代价,乡镇企业职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职工多3倍以上;<<三叁>>是虽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但难以形成规模,造成了农村工业的外部不经济,影响了技术的进步、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四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而且因其规模不经济和分散性而很难监督和治理。
<br> \ \ \ \ \ \ \ \ \ \ \ \ \ \ \
<br>就XX县而言,200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1.3亿元,第<<三叁>>产业增加值完成7亿元。农业对GNP的贡献份额约为1/4。而按2000年11月完成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普查户籍人口为377856人,常住人口(总人口)为391000人。全县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2726人,占总人口的13.48%;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338274人,占总人口的86.52%。
<br> \ \ \ \ \ \ \ \ \ \ \ \ \ \ \
<br>也就是说,XX县的人口城镇化水准现在还只相当於改革之初的全国总体水准,而工业化程度却达到了相对比较高的一个水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脱节是比较严重的。由於这种脱节,经济运行的质量也就不会高,上述列举的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在XX都能见到,某些方面还很严重。如农民办的许多小化工企业污染环境问题,经常遭到村民投诉,由於高度分散,县乡政府也难於治理。它们象地下黑工厂一样,往往属於非法生产和经营,白天休息晚上开工,与政府打游击战,破坏环境的同时还不用交税。同时,城镇化的严重滞后也制约了第<<三叁>>产业的发展,商业和服务业不仅产值比重低,而且质量差。如整个县城找不到一家稍具规模的商场,人们一旦有较高一点的消费需求时首先想到的是上保定。而电影院、剧院等更是如同虚设,利用率极低。没有数量(规模)就没有质量,这也影响到了招商引资,尤其是对高水准厂商的吸引力。因此,现在地方和基层政府领导人对城建工作非常重视。
<br> \ \ \ \ \ \ \ \ \ \ \ \ \ \ \
<br>XX县下辖4个建制镇,其中3个镇可谓有名无实,其基础设施水准与一个普通自然村没有什麽差别,只有县城所在地XX镇具有建设成为小城镇的条件。近年来,XX与其上级保定的城区正在扩张中接近,目前XX的外环路与保定的二环路已相去不远。县城的城市建设正以一种超常的速度发展<<著着>>,2000年建成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到今年(2002年)要达到10平方公里。其规划中的人口规模20万,并进行了分区功能规划(如商业区、住宅区和风景园林区等)。新修建的全长15.22公里的XX县交通枢纽工程为城市一级主干道,使县城规划面积达到了28平方公里的框架,现已形成横六纵九的交通网路。可以期待,经过若干年的努力,XX县城将成为规划合理、设计先进、功能完备、道路通畅、环境优美的一座现代化新型城镇,届时XX的人口城镇化率将接近50%。
<br> \ \ \ \ \ \ \ \ \ \ \ \ \ \ \
<br>从XX的城镇化可以看出,“经营城市”的理念为城镇化提供了动力,也突显出了一系列体制与政策方面的问题。要把一个城镇的市政资源从总体上盘活并经营好,不是出一个能干的领导人就能做到的,需要一整套的政策与体制相配合。如现行的逐级分肥的财政体制、不利於小城镇资本积累的金融体制、画地为牢的人口控制制度和封闭性极强的土地制度等,所有不利於资本、人口和劳动力、土地等经济要素合理流动,妨碍市场发育与统一的政策与体制,它们首先伤害的就是小城镇了。同时,经营城市也为我们的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新的课题。
<br> \ \ \ \ \ \ \ \ \ \ \ \ \ \ \
<br>一个城市的活力,从根本上说来源於这个城市的经济。小城镇的经济功能在於联系城乡,这种功能履行的好,小城镇就会发展壮大,否则就可能退化为乡村住宅区;小城镇的经济优势在於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依托大中城市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和依托周边乡村地区发展第<<三叁>>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应该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战略。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经济、应对国际竞争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重大。今后20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还会是廉价的,巨大的人口负担将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小城镇更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使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相互为用,共同推进。
<br> \ \ \ \ \ \ \ \ \ \ \ \ \ \ \
<br>目前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尽快地聚集人口和聚集遍布於广大乡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尽快形成城市经济所特有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而要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硬体建设只是基础,关键在於软体环境建设。有道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企业、人口、劳力按市场机制流动和聚集创造条件。就XX的情况看,纯空间领域的规划正变得影响甚微,而经济领域的规划正显示出它的影响。经济决策正日益代替空间上的筹划。在我看来,规划应包括更多,规划是针对一座城市未来进行的设想,规划是要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就是说,政府必须与所有有关区域人员合作。我们需要的是那种与传统意义上的规划师和建□师有区别的经营型领导人,这种人应该具备与人沟通、办事透明、作风民主的基本素质。这将是这一轮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原则性问题。XX正在发生的一切也证实了这一点,住房、基础设施、交通等等,你需要大量的服务性人力资源,需要你的治下之民通力合作,否则“一动土就有人闹事”。同时,我建议小城镇建设的领导人最好每天起床后都先默念一遍:发展不是赶时髦。
<br> \ \ \ \ \ \ \ \ \ \ \ \ \ \ \
<br>四、一个种杏树的农民
<br> \ \ \ \ \ \ \ \ \ \ \ \ \ \ \
<br>下派期间我一直在想,中国现在真可谓问题缠身,如“<<三叁>>农”问题、城市下岗职工问题、贫困和收入差距问题、法制问题、腐败问题、黑白黄问题、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问题,还有国有企业问题、国有银行问题、股市监管问题、计划控制与政府审批问题、政府体制与职能转变等问题。到了XX之后也发现,问题真是无处不在,而且都非常直观具体,有时还很尖锐。你往往会发现,无论讨论问题的知识分子还是反映具体实际问题的农民和基层干部,都会把他们的问题说得很严重,而且“如果不解决”,就会怎麽样。然而奇怪的是,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解决,中国却并没有怎麽样。中国不仅不需要谁来养活,而且中国的农民现在还在为卖粮犯愁。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崩溃,而且仍然在持续高速增长;XX现在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县财政常常会为发工资问题犯难,某些欠债的乡、村领导人甚至与债主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然而XX也没有怎麽样,XX的经济一直在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长,XX的社会正在加速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型。
<br> \ \ \ \ \ \ \ \ \ \ \ \ \ \ \
<br>我这次挂职锻□,可以说最大的收获,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态度。我曾遇到一个承包荒山种杏树的农民,当时他正准备在山坡上建一个聚水池。聊起家常来,发现他也有许多问题,如缺水影响了收成,市场价格不看好,贷款困难,还有他碰到的商业欺诈问题……我们现在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问题,最终都会以某种形式落在象这位种杏树的农民之类的普通人头上,要他们一一承受。而这位农民说到自己的问题时象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似乎有几份漠然,有一种漫不经意。是的,问题落到了他的头上,他解决不了,那是他的宿命。因此他只能硬扛<<著着>>,扛<<著着>>扛<<著着>>也就淡然了、坦然了、漠然了,不当问题是问题了。如果做某件事时没有碰到什麽问题,反而会让他感到意外,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认为那是他的运气。以他的经验,没有扛不住的问题,只有扛不住问题的人。有些问题扛<<著着>>扛<<著着>>就过去了,有些问题得一直扛<<著着>>。而他所能做的,是提高自己扛问题的能力。因此,他要修一个聚水池。他告诉我,一个聚水池其实管不了多大的事,既解决不了果园缺水问题,更解决不了其他问题,但他还是要修一个。我想,这就是一种态度,在淡然中承受、缓解、化解的态度。毕竟,这个果园将会多一个聚水池,这个果园也就多了一份收获的希望,尽管我们不能肯定这份收获是否会兑现为果园主人的收入……,而一个果园的发展,一个村的发展,一个县的发展,聚合起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这就是我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在问题成堆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逐步化解各种矛盾与问题。
<br>
<br>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03,05
<br>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