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校特困生问题面临六大难题

2003年01月17日

<p>记者 江山<br> <br><p>随著97年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全面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下岗职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的相对不发达,高校特困生迅速增多,并形成了一个特困群体。根据2001年9月至2002年10月对长春市20所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全市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9,810人,其中特困生为29,936人,占全部在校生的17.6%。与2001年同时期的16.80%相比,比例提高了零点八个百分点,与2000年的14.80%相比提高二点八个百分点。高校特困生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br> <br><>据记者了解,在这个特困群体中存在著显著的比例差别,即农村生源的学生比例明显大於城市生源学生的比例,中西部生源学生比例明显大於东部生源学生比例,偏远山区生源学生比例明显大於中心城市生源的学生比例。高校之间特困生所占的比例也有较大不同,师范类院校、农业类学校、建工类学校的特困生比例平均为30%,其他类学校的特困生比例则在13%左右。在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理工科的特困生比例要略大於文管类学科的特困生比例。<br> <br><p>高校特困生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长春各高校在解决落实特困生工作问题上,从政府到学校,从领导机关到主管行政部门,都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运作方面仍然存在具有普遍性的六大难题。 <br><br><p><ol><li>国家财政投入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的缺口较大。<br> <br><p>在2001年投入到高校特困工作上的各类资金总额近七千万元(含国家助学贷款),如果将这部份资金平均分配到特困学生的身上,特困学生人均每年可享受到2325元。按长春高校每个学生学杂费最低为4000元/年来衡量,再加上日常学习与生活等其他费用,这部份学生在经济上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况且各个高校在解决这方面问题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br> <br><p>以吉林大学为例,2001年有4186名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额度为3000万元;最后获得贷款人数2972人,占申请人数的70%;实际落实贷款1630万元,占申请金额的54%。此外,象吉林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部份高校尤其是一些专科学校至今没有能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这部份高校在解决特困生问题上所承担的压力要更大。<br><br><p><li>社会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杯水车薪。<br> <br><p>尽管社会各界对特困学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但相对来说,扶持的力度并不理想。社会资助金额仅占总助困资金的1.08%。尤其是部份非教育部直属或省、市属的高校,每年能从社会上得到的资助资金更是微乎其微。<br><br><p><li>勤工助学岗位偏少,难以满足广大特困学生的需要。<br> <br><p>缺少勤工助学基地,岗位有限是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时间、精力以及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劣势成为制约大学生谋求勤工助学岗位的关键问题。此外社会劳动力相对过剩,劳动量与劳动报酬之间的矛盾,使大学生在校外所能从事的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而校内岗位的开辟同样要受到勤工助学基金等方面的制约,使得有限的岗位必须优先安排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这些岗位显然不能满足大多数特困学生的需要。<br><br><p><li>高校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方面重视程度、执行力度不平衡。<br> <br><p>在高校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以“奖、贷、助、补、减”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是确保每一个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的重要保障措施。大多数高校能够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且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但也有少数学校认识的程度不深、落实的力度不够。在保障每年提取的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必须按照“足额计提,当年使用”上做得不够理想。<br><br><p><li>部份特困生自我解困能力差,思想意识存在偏差。<br> <br><p>相当一部份经济困难学生对学校存在ぴ等、靠、要的思想,把党和国家为其解决经济困难的措施当成理所当然要享受到的待遇,而自己并没有意识要克服困难,争取自立。一旦在助困工作中学校没有资助他或对他的资助相对少一些,这部份学生就会攀比、有意见,对学校和老师不满,成为学校助困中的工作难点;也有一部份学生,由於缺乏社会经验,或是实际动手能力差,在自我解困的问题上缺少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面临的困难难以克服。<br> <br><p>同时,也有一部份学生由於自尊心过强,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尽管自己经济拮据,无法保障基本生活费用,却不肯说明自己的情况,甚至不愿接受他人的资助。这部份学生往往会很少于同学进行团体的活动,行为孤僻,有较强的心理负担。<br><br><p><li>高校特困生不同程度存在的心理负担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br> <br><p>高校大学生基本是正处於心理发育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青年时期,对於这学生来说,经济上是否有坚实的保障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心理发育。在吃喝穿戴、课外活动、同学聚会以及高校学生们普遍重视的人际交往中,特困学生很难避免的要更顾及经济上的拮据。因此,特困学生或多或少要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容易使其性格孤僻、精神抑郁,不愿意与同学、老师相交往。并且一旦不能正确的对待就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如过於自卑、自暴自弃或是怨天尤人甚至憎恨社会。这些都是学校在处理经济困难学生时应十分注意的问题,也是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br> <br><p>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林兵博士对记者说,目前,由於政府和学校采取的措施比较得力,长春高等学校中特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地缓解,对特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产生特别严重的不良影响。当然,其心理的影响还是有,但是要放到社会的总体环境中评价才会看到其负面影响,这是需要全社会综合治理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ol><br><br><p>人民网<br><br>2003年1月17日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