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纲:纾解“张志娟之困”从正视制度空当开始

2012年06月08日

文/中工网评论员 郭振纲

近日本报刊发了《劳模张志娟陷入看不起病的困境》的连续报道,披露了黑龙江哈尔滨环卫工人张志娟虽然拥有市劳动模范、城市美容师等25张荣誉证书,却因无法被认定工伤而看不起病,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一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张志娟及其家人哭了,是因为伤心;网友们激动了,是对张志娟的遭遇感到不公平;专家们感慨了,是因为法律的滞后。全社会关注了,是因为每一个具有同情心和悲悯心的善良人,期盼有关方面能够切身感受张志娟的无奈、无助,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她尽快解决困难。对可能遇到类似困境的张志娟们,如何确立一个长远的解决之道,使他们不再因同样的原因受困,是非常重要的。
  

公平而论,张志娟不能被认定工伤,不应归咎于有关部门的“铁石心肠”。对照《工伤保险管理条例》中有关工伤认定的条款,张志娟的情况确实不在其列,即使是“视同工伤”的规定,张志娟也不符合“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有人认为,其他地方类似的情形能认定为工伤,张志娟怎么就不能?法律是死的,情理是活的,有关部门就不能特事特办,给张志娟一个特批?同情归同情,法律归法律,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换一个场景,又要求“法外留情”。
  

当然,尊重法律的规定并不等于目前的法律规定就没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针对张志娟的遭遇,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有关工伤的法律认定范围较窄,条件有些苛刻,需要进一步修改,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情形被纳入工伤保险待遇的。不过,法律的修改和完善需要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的支撑,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相对完善的法律,也不可能包罗一切现象,可能有所疏漏。
  

张志娟的遭遇缘于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之间存在空当。如果医疗保险能够分担张志娟看病的部分费用,或者,如果工伤保险的范围能再大一些,将张志娟纳入其中,都会大大缓解张志娟现在面临的困难。恰恰因为医疗保险包不住、同时工伤保险又够不着,才导致了张志娟的看不起病。但不管制度缺陷造成的“两不够”有多少客观理由,都不能成为有关方面放任张志娟陷入困境而不管的理由。张志娟的遭遇不是个案,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制度不尽完善问题。
  

能不能通过其他的途径为张志娟们纾困?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保障环卫行业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见》,要求把保障环卫行业职工合法权益等作为体现政府作为的重要工作,并鼓励地方设立困难环卫职工救助基金。其实,不仅环卫工人需要这样的救助基金,其他弱势群体也需要类似的救助基金。当特殊人群遭遇特殊困难的时候,在现有法律制度难以覆盖、惠及的情况下,来自政府及民间的多渠道救助,无疑能够给他们带去更多希望与温暖。
  

因此,帮助张志娟们走出困境,积极稳妥地着手相关法律的完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通过政府的、民间的各种途径,建立多样的救助体系,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这也是颇有意义值得积极尝试和探索的。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