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一大学生戏弄民工

2002年12月11日

“身份歧视”现象尽管表现在各个不同的群体之间,但城市市民对外来务工者的此种表现却尤为过之――

社会学家指出:假如人们没有公平的生存环境,就很难消除极端事件发生的土壤,就不利於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12月4日上午,在贵阳市发生了一起“戏弄民工”事件,两名从山区到省会贵阳找活干的农民工被人骗到水中打捞失落的手

机,最终才知是一个“玩笑”。此事经当地媒体报导后在这个城市里引发了一场讨论:同在一个城市,农民工就该低人一等吗?

事件回放

12月4日中午12时许,西部高原城市贵阳的气温在10℃左右。在贵州一所大学的荷花池内,两名民工正在齐腰深的水中打

捞著什么。正好下课的大学生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上来围观。据知情人介绍,半小时前,有人对这两个民工悬赏50元

,要求他们到水中“打捞掉进水里的价值3000元的手机”。当时正刮著大风,只见两个民工浑身发抖,和衣弯著腰,在长满荷

花的池水中不停摸索。由於池内泛起阵阵浊水,因此很难看到池底的情况,两民工只能一块一块地方的摸索前进。半小时后,

当民工抬起头观看时,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围观者中,竟然找不到“手机主人”啦,在围观者的哄笑声中,两民工悻悻然抽身出水



这两位来自贵州省贫困县关岭县的农民工告诉记者,一小时前,一位年轻人对他们说,“手机落水,谁先捞出,给报酬50

元。”由於平时两人干一天的活也很难挣上二三十元钱,因此在听到这个“悬赏令”后,两人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水去打捞,没想

到这会是一场“玩笑”。他们希望开“玩笑者”别再开这样的“玩笑”,因为他们来城市打工不易,眼看年终又要到了,家里还等

著他们挣钱带回去置办年货。引发讨论“戏弄民工”事件经当地媒体报导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采访时,不少人对“戏弄者”

给予了谴责,对於这样的事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感到惊讶。虽然现在不能确定“戏弄者”的身份,但一些市民认为,当时在场的大

学生应该对“戏弄者”的做法予以制止,或者应该善意的提醒两个民工,如此多的人只在旁边看而不予制止的事发生在大学生身

上是让人费解的。尤其许多大学生也来自农村,民工中不少就是他们的父老乡亲。这些以后很可能成为城市人的农村学生,更

应该对这些农民工表现出尊重和平等观。

不少市民说,其实民工们对城市的贡献很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大多是他们建起来的,城市人不愿干的厕所清洁、送煤送

菜等很多脏累差的活都是他们在抢著干。和全国很多城市的外来工比例差不多,一个人口仅100多万的省会城市贵阳就有数十

万的流动人口,这些人其实早就成了城市里的一员,但还是有一些人对他们持歧视的态度。

一些民工也表达了被歧视后的自卑感。一位18岁的民工说,他在这个城市里找了一份送牛奶的工作,由於自己衣服破烂,

又说一口家乡话,因此总觉得城市人投来的都是鄙夷的目光,让他受不了。

采访中,一位社会学者说,民工离开故土,来到城市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由於缺乏知识,他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却得到很

低的价值回报,这本身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差异。再加上一些不良市民类似的羞辱行为,民工和“城市人”的隔阂会更大。现在

一些民工沦为盗窃、抢劫犯,一方面是由於他们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就是由於他们对城市的憎恨心理产生的。

贵州省知名的经济学学者龚晓宽指出,流入城市的移民没有被列为“低保对象”,致富的愿望,微薄的收入,使他们成为了

繁华城市中的极贫者。由此带来的治安、超生、新文盲等社会问题,将会阻碍当地GDP的增长。如何处理城市民工问题,已成

为发展中国家的新难题。他指出,假如人们没有公平的生存环境,就很难消除极端事件发生的土壤,就不利於形成和谐稳定的

社会环境和城市发展的良好氛围。

据新华网

2002-12-11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