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清楚中国的失业率?

2001年09月06日
中国青年报文章引述全国总工会劳动处处长张志林说,张在工作中经常要参考有关就业的完整资料。可他每次去研究机构或大学查阅,得到的答覆总是“没法提供”,“只能东拼西凑地给你找点儿”。上网调阅,也找不到相关网站。张志林说,他面对的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国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相关的调查研究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另外,中国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对中国就业研究现状的评价是:理论欠缺,机构匮乏,水平不高。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学各分支中,劳动经济学是极不成熟的学科,若按水平排序,在倒数>名之列。国内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是政治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敢称自己是劳动经济学家的没有几个人。

中国青年报记者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竟没有一家专门研究就业问题的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中,“能听到点声音”的机构也只有寥寥数家,分别是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人力资源研究室,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的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劳动和保障科学研究院等。国家出资的高等院校对劳动经济学普遍不重视。设有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院的仅有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复旦大学3所,而其中一家现在也想把学院撤掉。另外,全国只有一个劳动经济学博士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感慨:“就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很缺乏,很多研究报告资料积累很少,无合适的数据作支持,不能提供深层次的、系统的科学分析。现在,甚至连失业率到底是多少都搞不清楚,有人说1.7%,有人说17%,相差10倍!”

中国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蔡□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严重的下岗失业现象,矛盾非常集中,很多问题需要搞清楚,就业问题研究迫在眉睫。但学术界和社会研究部门应对这种需求不是特别及时。

根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供的资料,中国1983年开始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到2001年度共有9262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获得基金资助,关於就业、失业、下岗、人力资源开发的课题仅90多项,约占1%。中国青年报记者感叹道:中国经济学界最渴望与国际接轨,可为甚麽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就没有与国际接轨的热情。

就此尴尬现状,两位孤独的学者不满的表示:这麽大的社会问题竟没人关心,真是荒唐!在对就业没有科学研究,连它的本质、性质、机理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我们不相信政府能做出正确的政策反应,提出有效的对策!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6日
作者: 罗旭辉/秦楠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