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的加班都没有经过工会的同意

2006年06月30日
“中国已经成爲了世界上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6月8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某人士在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一下。他说:“在许多行业,中国员工的劳动时间几乎已经赶超日韩了。
国人最初接触到“过劳死”这个概念,还是在20多年前。当时,著名学者蒋筑英猝然离世,留下了“英年早逝”的一片叹息。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相继因“过劳死”过世的人,不管是事业成绩斐然的王选和陈逸飞们,还是血汗工厂里倒下的工友们,无一不令人震惊地出现在公衆的视野里。
  而就在五月,“过劳死”名单上又添新人:华爲研发人员,胡新宇,25岁;中兴工程师,程明,32岁。
  都是令人扼腕的英年早逝。
  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杨新春教授曾表示:据估算,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猝死,劳累、生活不规律、开夜车、高度紧张是最大诱因。而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30岁—50岁的英年早逝者中,95.7% 的人是死於过度疲劳或由於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这些,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代版的“鞠躬尽瘁”
  ——“加班”何时成了一种企业文化
  新闻工作者、科研人员、企业高管是目前“过劳死”最爲突出的三类高危人群,有调查显示,目前新闻工作者死亡者中有79%死於40岁—60岁,平均死亡年龄45.7岁;科研人员的平均死亡年龄在52.23岁,15.6%死於35岁—54岁。
  这是在5月25日上海召开的“浦江学科交叉论坛”上,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所所长熊思东教授提出的一种警告。他认爲,随著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劳死”正开始威胁高节奏、高压力的都市人。
  而无休无止地加班是産生“过劳”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加班成爲一种‘企业文化’的时候,其负作用正在迅速显现。”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劳动处的陈杰平处长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要求员工加班很正常,企业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连我自己都很少11点以前结束工作,当然也希望我的员工如此。”某私营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位许姓老板直言不讳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他说,一个员工自愿加班,会让他感到员工的敬业,他会本能地喜欢他。而那些不“敬业”的员工,会是他“首先考虑淘汰的物件”,他并不害怕没有人接替,因爲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
2006年06月19日  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宋雪莲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