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孩子怎样才能迈进大学校门?□□学费上涨的背后

2002年10月15日

记者:刘天时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魏新

刘:今年全国高校的收费普通看涨,一般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左右,有些地区达到20%。据说这次学费上调是历年来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按照教育部的解释,此次的涨幅依据的是“成本补偿理论”,各个学校可向学生收取不超过年生运行成本的25%作为学费。请您对此做分析解释。

魏:高等教育收费的依据是“教育成本份担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约翰-斯通(John Stone)提出的。按斯通的观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由於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境遇是不一样的,预期收入和社会地位也不同。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根据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理应收费,25%这个比例大致是美国公立大学的平均水平。

刘:有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而农村居民收入仅为2210元,也就是说,不考虑其他因素,一个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只够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农村居民则要二至>人的年收入才够。从人民群众的支付能力角度看,有言论怀疑我们在学费这个问题上遵循25%的国际惯例为时过早。您怎麽看?

魏:仅从这个角度看是早了点。但是看待这一问题应考虑多种因素。严格地讲,并没有一个十分科学的标准来判断这一问题的对错。即使在发达国家,学费标准的确定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目前的学费水平而言,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贫困生助学贷款计划的实施以及学生和家长消费观念的转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和家长在观念上能够对贷款计划比较认同,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地贷到款,就可以保证贫困学生可以用未来的预期收入预付学费,就不算为时过早,否则就显得过早了点。

刘:据说这次涨价的大背景之一和去年的扩招一样,是为了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您似乎一向反对这个观点。

魏:当前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是亚洲开发银行汤敏博士提出的,据他的观点,若在>年内将我国普通高校招生量翻一番,达到年生量200万的水平,并且这200万新生全部实行全额成本补偿,每人每年学费1万元,另加4000□5000元的生活费,就可以拉动近1000亿元左右的投资与最终消费。

我不太同意这一观点的原因之一是这种观点忽视了居民的学费支付能力,和我国目前实施的配套资助措施的客观制度环境不完善的问题。
\ \ \ \ \ \ \ \ \

目前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存款馀额虽已逾6万亿元,但这只是一个总量的概念,并没有涉及到存款馀额的分配结构问题。学者赵晓雷在《经济消息报》1999年4月30日第4版发表的《制度的财富效应》中指出,1998年末,我国共有居民储蓄存款馀额为5.3万多亿元,其中公款私存约占1万亿元,农村居民存款只占1万多亿元,其馀的3万亿元有50%以上集中在占社会总人口20%的富人手中。由以上数据看出,我国虽然居民储蓄存款馀额数量很大,但在人口中的布分结构是十分不均衡的。并且还要注意到这是人们多年的积蓄。根据教育部财务司提供的数据,过去几年里,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大约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资助。而对於占我国近80%的农村人口以及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来说,每年4000□5000元的学费再加上4000□5000元的学习、生活费用,如果没有相应配套资助措施支持的话,恐怕是不堪重负的。

刘:学费上涨,有言论抱怨国家财政投入不够。据有关资料,中国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2.6%,占世界教育经费总和的1%。与之相应,中国的高等学校毛入学率是10.5%,不仅远远落后於发达国家的50%以上,甚至达不到一般发展中国家的15%。虽然教育法中对教育投入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颁布之后连续>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低於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到底是什麽原因导致了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足?

魏:国家财政投入不够,这是问题的本质所在。财政投入不足的理由是财政没钱,各级财政都说自己没钱。解决没钱的根本途径就是转变政府职能,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什麽都管,当然支出要大,当然没钱,在政府最该“管”的,像教育这样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就没钱了。

刘:教育部张保庆副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说,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不仅仅是一个收费问题”,是“事关广大低收入家庭优秀子女的入学问题,事关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问题,事关我国人才培养来源渠道的问题”。针对贫困生,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做好‘奖贷助补减’工作”。据您了解,这些原则和办法的运行情况如何?据说今年国家助学贷款将是个热点,我们的个人信用体系做好准备了吗?

魏:高等教育学费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如果在制定高等学校收费政策时,没有充份考虑我国居民的承受能力,没有有效的帮贫助困措施,由此产生的高等教育机会竞争的不公平将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也难以实现。
\ \ \ \ \ \ \ \ \

据我了解,去年助学贷款推行得并不顺利,政策方面还有待完善。比如要求毕业四年内还贷□□在就业形势并不看好的大环境下,如果不能毕业之后马上找到工作呢?国外的还贷时间都在长一些,基本在15到20年左右。还有,我们的助学贷款要求有担保人;如果找得到担保人,那学生为什麽不直接向担保人借款?因此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例如扩大助学贷款规模,放松贷款条件,扩大助学金发放的□围和力度。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并且已经作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比如最近出台的《关於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无担保助学贷款,将还款由毕业后4年改为8年还贷等。但这似乎还不够,还应在改善宏观制度环境上下功夫,例如,基本的个人信用制度还没建立。这方面改革必须加快步伐。

摘自南方网

2002-10-15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