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涨工资了吗?
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高达10.9%;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物价上涨了;你的工资涨了吗?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幕正在拉开;如何让经济增长的红利普惠国民?谁来给我们涨工资?
“你觉得自己的收入水平能反映自己的工作贡献吗?”MSN上,马莉向记者发来一个愤怒的表情,接著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回复:“当然不能!”
马莉是标准的白领,担任国内一家著名的IT企业的部门经理。
毕业以后,随著她职位的上升,她的收入也在随之增长。但她对自己的收入并不满意,“付出的比得到的多,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很多人的共同感觉。”
在职场拚杀的她或许还不知道,一场全国性的收入分配改革正在展开。像大多数人一样,她无法感知这场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她也并不知道,除了业绩上升、职位提升之外,还有什麽涨工资的理由?
低工资的国度
7月17日,新华社发表题爲“四部委负责人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答记者问”的文章,标志著收入分配改革的全面啓动。
在回答“爲什麽要改革”时,官员们指出了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上周,一位西安烟草企业职工的工资单引起了公衆的关注。这位职工透露,每年她的银行卡上基本维持将近60000元的收入——这包括基本工资9600元;效益工资约36000元;通讯、交通、菜篮子等各种补贴约4800元;公积金存款约10000元。当然,这还不包括当年的年终奖金。
事实上,这种收入水平在大型垄断企业中并不少见。也是上周出台的一份央企利润统计显示,共有12家企业利润超过了100亿。这“十二豪门”主要来自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即传统的煤、电、油、运行业。他们的员工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
炮轰垄断行业工资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不要只盯著那些高收入阶层,他们的收入固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收入依然很低,这种长期的低收入不是更不合理吗?
去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0493元,平均到每个月,仅有875元。这一资料已经足以显示,我们今天依然是一个低工资的国度。
与低工资相伴随的,还有工资水平的低增长。有学者指出,在过去的12年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月工资仅提高了68元,如果把物价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是负增长。
也许民工工资增长并不能代表全部,那麽我们可以看看大学生的起薪点。团中央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即便如此,调查中仍有77.3%的用人单位认爲大学生的期望过高。
马莉很庆幸自己毕业得比较早,在她毕业的时候,全国大学生的起薪点至少可以保证在1500元以上,像她那样的名校学生都在向3000元看齐。而在今天,媒体的标题早已定性——“大学生进入低工资时代”!
钱都哪儿去了?
“1992年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担心发生的资本收益过分压低劳动报酬的现象,不幸被言中,已经成爲当前全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在一次关於分配改革的论坛上,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宋晓梧痛心疾首地表示。
宋举出的例证是,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别爲17%、16%和12%。2000年到2003年,这一比重虽略有上升,但依然徘徊在12%-12.5%之间。与之相对的一个可比资料,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左右。
也就是说,在GDP高速增长的时期,工资总额的增长却在下降。那麽,这些钱都去了哪里?
国家资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爲,经济增长的好处过多地分配给了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从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比例来看,1978年爲55%:11.1%:33.9%,1998年爲68.6%:13.9%:17.5%,变动趋势是居民的份额不断提高,企业的份额有所上升。而此后的1999-2003年间,居民的份额明显下降,企业的份额进一步上升,政府的份额大幅度上升,到2003年发展爲61.8%:15.1%:23.1%,政府最终可支配收入的规模迅速扩大,相应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消弱。
在西方经济学里,“分享工资理论”已经跨越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生存工资理论”、19世纪中叶的“工资基金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边际生産率工资理论”和20世纪中期的“劳资谈判工资理论”,成爲主流的工资理论。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分享企业发展的好处,已经成爲民衆的基本共识。
而在中国,很多人对工资的认识更多还停留在残酷的“生存工资”阶段。这个由古典经济学派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描述的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从长远看,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人的工资等於它的最低生活费用。也就是说,工资只能保持在维持其生存、使其勉强糊口的水平上。很多人甚至认爲,正是这种“生存工资”成就了中国的竞争优势。
一位学者指出,在我国2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摊的改革成本,过多地由所谓“弱势群体”承载;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享的经济成果,过多地被所谓“精英团体”瓜分。现在到了下决心调整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些期待放在即将到来的收入分配改革上。这样,也许我们就可以不仅仅把涨工资的希望寄托在老板、上司和领导身上,而是通过收入分配的制度性改革,来抑制畸形的高工资,同时改善畸形的低工资。
2006年07月24日 南都周刊
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高达10.9%;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物价上涨了;你的工资涨了吗?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幕正在拉开;如何让经济增长的红利普惠国民?谁来给我们涨工资?
“你觉得自己的收入水平能反映自己的工作贡献吗?”MSN上,马莉向记者发来一个愤怒的表情,接著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回复:“当然不能!”
马莉是标准的白领,担任国内一家著名的IT企业的部门经理。
毕业以后,随著她职位的上升,她的收入也在随之增长。但她对自己的收入并不满意,“付出的比得到的多,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很多人的共同感觉。”
在职场拚杀的她或许还不知道,一场全国性的收入分配改革正在展开。像大多数人一样,她无法感知这场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她也并不知道,除了业绩上升、职位提升之外,还有什麽涨工资的理由?
低工资的国度
7月17日,新华社发表题爲“四部委负责人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答记者问”的文章,标志著收入分配改革的全面啓动。
在回答“爲什麽要改革”时,官员们指出了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上周,一位西安烟草企业职工的工资单引起了公衆的关注。这位职工透露,每年她的银行卡上基本维持将近60000元的收入——这包括基本工资9600元;效益工资约36000元;通讯、交通、菜篮子等各种补贴约4800元;公积金存款约10000元。当然,这还不包括当年的年终奖金。
事实上,这种收入水平在大型垄断企业中并不少见。也是上周出台的一份央企利润统计显示,共有12家企业利润超过了100亿。这“十二豪门”主要来自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即传统的煤、电、油、运行业。他们的员工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
炮轰垄断行业工资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不要只盯著那些高收入阶层,他们的收入固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收入依然很低,这种长期的低收入不是更不合理吗?
去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0493元,平均到每个月,仅有875元。这一资料已经足以显示,我们今天依然是一个低工资的国度。
与低工资相伴随的,还有工资水平的低增长。有学者指出,在过去的12年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月工资仅提高了68元,如果把物价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是负增长。
也许民工工资增长并不能代表全部,那麽我们可以看看大学生的起薪点。团中央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即便如此,调查中仍有77.3%的用人单位认爲大学生的期望过高。
马莉很庆幸自己毕业得比较早,在她毕业的时候,全国大学生的起薪点至少可以保证在1500元以上,像她那样的名校学生都在向3000元看齐。而在今天,媒体的标题早已定性——“大学生进入低工资时代”!
钱都哪儿去了?
“1992年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担心发生的资本收益过分压低劳动报酬的现象,不幸被言中,已经成爲当前全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在一次关於分配改革的论坛上,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宋晓梧痛心疾首地表示。
宋举出的例证是,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别爲17%、16%和12%。2000年到2003年,这一比重虽略有上升,但依然徘徊在12%-12.5%之间。与之相对的一个可比资料,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左右。
也就是说,在GDP高速增长的时期,工资总额的增长却在下降。那麽,这些钱都去了哪里?
国家资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爲,经济增长的好处过多地分配给了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从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比例来看,1978年爲55%:11.1%:33.9%,1998年爲68.6%:13.9%:17.5%,变动趋势是居民的份额不断提高,企业的份额有所上升。而此后的1999-2003年间,居民的份额明显下降,企业的份额进一步上升,政府的份额大幅度上升,到2003年发展爲61.8%:15.1%:23.1%,政府最终可支配收入的规模迅速扩大,相应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消弱。
在西方经济学里,“分享工资理论”已经跨越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生存工资理论”、19世纪中叶的“工资基金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边际生産率工资理论”和20世纪中期的“劳资谈判工资理论”,成爲主流的工资理论。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分享企业发展的好处,已经成爲民衆的基本共识。
而在中国,很多人对工资的认识更多还停留在残酷的“生存工资”阶段。这个由古典经济学派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描述的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从长远看,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人的工资等於它的最低生活费用。也就是说,工资只能保持在维持其生存、使其勉强糊口的水平上。很多人甚至认爲,正是这种“生存工资”成就了中国的竞争优势。
一位学者指出,在我国2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摊的改革成本,过多地由所谓“弱势群体”承载;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享的经济成果,过多地被所谓“精英团体”瓜分。现在到了下决心调整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些期待放在即将到来的收入分配改革上。这样,也许我们就可以不仅仅把涨工资的希望寄托在老板、上司和领导身上,而是通过收入分配的制度性改革,来抑制畸形的高工资,同时改善畸形的低工资。
2006年07月24日 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