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支教服务团对南川区部分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及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时,7岁男孩彤彤(化名)的回答让人意外:“不想他们,只要他们多寄点钱就行。”
7月24日,由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12名大二学生组成的支教服务团来到南川区鸣玉镇,对5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生活调查。
7岁的留守儿童彤彤活泼好动,深受大哥哥大姐姐的喜爱。服务团工作人员、重庆市工商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系大二学生陈朝伟介绍,彤彤填写调查问卷上“怎样和父母沟通”一题时,他看看外公,写道:“平时妈妈、爸爸忙,不和我说话。”填写最想说的心里话时,他不加思索地写道:“多寄点钱回来。”问及父母的情况,彤彤很茫然:“他们都忙。”随后,大学生们试著联系彤彤的父母,未能联系上。
彤彤和外公、外婆现住在南川区鸣玉镇。他3岁时,父母远去福建打工。上一次家人团聚,是在2005年春节。彤彤说,以前他最期盼的是过春节,因为每次父母回家,总会给他带许多礼物。最近两年,彤彤的父母却很少回家了,只是在过年时打电话问候一下。除了每月收到父母寄回的生活费,彤彤已记不起被父母疼爱的感觉。“他们离家远,回来一次,路费要花去两人一月的工资。他们说,不如把这些开销节约下来给娃儿存起。彤彤还小,等他长大了,就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了。”彤彤的外公张志国无奈地说。
和彤彤一样,10岁的张雪和婆婆、爷爷住在一起,远在新疆的父母已有一年没回家看望她了。对於张雪,父母除了想念,还有愧疚。张雪母亲李黎告诉记者,孩子读书的费用全靠他们在外地打工所得。孩子生活在婆婆、爷爷身边,他们十分放心。“只是每次打电话或回家,都不知道和娃儿说啥子。”
“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你们哦”、“妈妈,你要保重身体哦,我考试考了第三名,你们放心嘛”……50多份问卷中,大部分孩子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表示:即使父母回家和他们团聚,他们仍会感觉陌生、疏远,没有太多的话说。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常和他们沟通,哪怕通通电话也好。
此次调查的总负责人、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唐仕军表示,留守儿童与父母产生疏远的感觉是因为沟通太少。父母和孩子之间应保持沟通,毕竟血浓於水。“电话里不方便说的话,通过书信表达也是一种好的方式。”
来源: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