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又一本教导人们怎样生存得更好的书摆到了北京地铁排得密密麻麻的书摊上―――《老板是靠不住的》。封面上的文字很夸张:一本让所有老板都忐忑不安的书!一本让所有工薪族如梦方醒的书!
作者李波,32岁,自称自由职业者。采访约在北京国贸大厦,李波似乎还沉浸在那本书所渲染的激愤之情中,进门时说了一句:你真会选地方,正好选了北京最大的蜂窝。
在书中李波就把公司比做蜂窝。国贸所在的CBD地区和中关村是北京两个遥相呼应的大蜂窝。老板们是蜂王,靠工蜂的血汗养活自己,雇员是工蜂,辛辛苦苦为老板酿蜜。“我发现他们不少人的电脑光标都设计为蜜蜂和鲜花,点击鼠标一次,蜜蜂就在花朵上吸一次。他们一天点击鼠标的次数和工蜂一天吮吸花粉的次数比起来毫不逊色。”他写道。
按照李波的叙述,他当初打工时就没遇见一位好老板,那些遭遇让他坚定了一个信念,饿死不给别人打工!后来激起他写作冲动的是这则新闻:刘师傅的故事。1992年,刘师傅从南京一家钟表厂下岗,几乎找了100份工作,多次应聘试工,总是3个月期满,就要拿正式工资时,被莫名其妙地炒了鱿鱼。他还在对好老板的出现抱ぴ虔诚的幻想。李波说这故事颇让他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和“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冲动。他在书中罗列了所能搜集到的对黑心老板的报导,然后下了结论:“老板是靠不住的!”“老板凶猛,请勿靠近!”“筑自己的窝吧!”
试图披露真相、指点迷津的人总有低估他人智商之嫌。2002年10月24日,在新书发布会上李波被几名记者执著地追问:大家都去当老板,那谁打工呢?
“反覆强调因为本质使然所以老板是靠不住的,却又鼓动人们都去做老板,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逻辑;顺著这个思路往下想,大家都去做了老板,自然也就没有了打工的,可没有了打工的,这老板又该怎么当下去呢?显而易见,这样的逻辑错误是致命的,不仅仅在道理上说不通,关键是与社会现实太离谱了。”几天后一篇评论文章说。
在北京的职业测评专家白玲看来,“老板是靠不住的”―――不过是一种意气用事的说法,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不过,这种说法倒是再次提醒了这个社会现实:目前老板与员工之间普遍存在的紧张关系。很多细节都让白玲感受到了这种紧张,比如目前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高流动率。
在2002年上半年召开的中国人力资源能力高层峰会上,德勤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业务总监黎化民通报了一条人力资源调查状况。各公司花在人员流动上的成本是支付给雇员年薪的1.5倍至3倍,56%的经理人员和64%的普通员工每年有12次考虑离职,38%的经理人员和47%的普通员工不满意他们的工作。近日,招聘网的宣传资料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2000年10月,http://www.zhaopin.com 的页面日拜访量突破100万,成为业内第一。
中国的私营企业就在这种背景下雨后春笋般生长。有数据说,中国每天诞生的私企数字是:809个。
白玲认为,那么多人想自己当老板,一方面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有关,在很多人眼中,老板是和“体面”、“挣大钱”等同的。另一方面,恐怕和中国人的性格有关,漫长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让人们习惯於“自给自足”,对合作总是感觉不够好。还有很大一部份原因,也是很让人担心的一点:有些人的决定正是被这样一种情绪推动著:老板坏,不能受老板欺负,我得自己当老板―――就像《老板是靠不住的》所呼吁的那样。
如果基於对自己的充份了解,心平气和地热情创业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抱著被“逼上梁山”的坏情绪去当老板,难免让人担心:他们会不会把自己当年受的那点委屈再拷贝放大传播出去?就像恶性循环的传统婆媳关系。
《财富》中文版最近所做的一项工作似乎更加平和而富有建设性。2002年11月,这家杂志首次推出一项调查:《人力资源经理眼中的热门雇主》。
策划者说:人是企业的主要财富,要创造企业的价值,首先要使人的价值形成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吸引和留住人才,争当“最佳雇主”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必备法宝。他们将就此进行一系列专题采访和评选活动。
但是,也许,痛恨老板的人们会不喜欢这条新闻,并用“作秀”或“伪善”来形容它?
南方周末驻京记者:张捷
200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