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 专家揭示深层原因

2006年03月13日

工作越来越难找,很多年轻人以此爲藉口回家“啃老”。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其中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养著,成爲社会中的“啃老族”。随著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中国“啃老族”的队伍不断扩大。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即将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被有关社会学家称之爲“很可能成爲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的“啃老族”,代表委员们也给予广泛的关注,并建议通过改变教育方式、畅通就业渠道等理性方式予以解决。
孩子不工作结婚后还要父母养

  老父痛心:苦些累些的活不愿干,我们过世了他们怎麽办

  大学毕业已经5年的小朱,至今仍然依靠父母每个月给他的1000元作生活费。说起孩子,家住海珠区新港中路的朱老师感慨地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都是大学里的老师,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因爲就这麽一个孩子,从小都是溺爱有加,总觉得让孩子吃苦就是对不起孩子。尤其是老伴,什麽事都护著孩子,只要孩子有什麽要求,她总是毫不迟疑就答应。“在孩子身上可算是倾注著我们一生的心血。”朱老师说,孩子后来考上了一所不甚有名的学校,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脑销售公司找了一份工作,月薪1500元。没上两天班,孩子就天天回来唠叨:公司经常加班,工作太累。不到半个月,他就自动辞职了。后来,孩子干脆工作也不找,白天在家听听歌看看电视,到了晚上,就呼朋唤友外出游玩半夜才归,没钱就向爸爸妈妈伸手。看著邻居们的孩子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地工作,他就觉得不好意思。后来他又托一位老友给孩子介绍了一份工作。可是没两个月,孩子就跟办公室的主任闹了意见,一气之下又辞职不干了。

  “真不知道他能干些什麽样的工作。”朱老师无奈地说,在他的多次叨唠下,孩子极不情愿地到人才交流市场应聘。每次回来不是说这家公司工资太低,就是那家公司的压力太大,这样过了3年时间,孩子又娶回了一位同样没有职业的媳妇。大家住在一起三天两头就吵架,后来儿媳提出给他们买房搬出去住,於是老俩口又拿出一生积蓄爲孩子在海珠区敦和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爲了资助孩子生活,他们每月还得从退体工资中拿出1000元给他们作生活费。去年年底,煤气忽然涨价,孩子家里竟然加不起煤气,只好每天烧煤球。说到这里,朱老师十分担忧:“现在的孩子都怎麽啦?苦些累些的活都不愿干,真不知道我和老伴过世以后他们怎麽过日子。”

  前卫小伙浪荡广州“啃老”

  无所事事:两份工作干了不超过半年

  记者第一次与家住天河区一高尚住宅区内的阿卫(化名)接触时,他那一头金黄色的长发、鼻子右侧眩目的鼻环、耳朵上银白的耳钉,都给人强烈的前卫感。而这位前卫的城市新嬉皮士,今年已经25岁,从19岁大专毕业后,他只干过两份爲期不超过半年的工作。

  “现在干活太累了,像我这样的学历每月苦干下来赚的钱,还不够我买这一身行头呢。”阿卫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由於是家中的独生子,家里的长辈对他这棵独苗特别溺爱,虽然父母办理提前退休后的收入并不算高,也就2000多块钱,但对於阿卫提出的要求,他的父母从来就没有拒绝过。实在超出了父母们的承受能力时,依然健在的爷爷奶奶以及在香港或国外的叔叔姑姑,都时不时的给他“资助”。

  “这麽些年来,我主要就是在家里玩‘奇迹2’和‘千年3’(两款网路游戏),要不就和几个像我一样的朋友们去练练街舞,这基本上就是我日复一日的生活了。”阿卫告诉记者,犯法的事他肯定不会干,所以长辈对他成天无所事事并没有过多的深究。但真要让他再去找工作挣钱,他是受不了那个气和那个累了,所以只好继续靠父母生活。

  代表委员建言

  委员:爲年轻人畅通就业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陈顺鹏表示,他曾通过媒体等渠道了解到目前在北方一些大城市出现的“啃老族”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和了解,与那些城市进行比较,这一现象在广州乃至广东虽不算普遍,但也是确实存在的问题。随著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往中国人传统观念上的“养儿防老”演变成时下的“老来养儿”。陈顺鹏表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进一步爲他们畅通就业渠道之外,还要切实抓好教育,将以往的溺爱式家庭教育转变爲重视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教育方式。

  “在此次全国政协会议的分组讨论上,我就专门提到了老龄化社会来临前如何关爱老人的一个问题。‘啃老族’现象的存在,恰恰就是后辈不关爱老人的一个具体表现。”陈顺鹏委员进一步称,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啃老族”、“傍老族”,绝大多数都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后的“七十年代后”的独生子女们。他们从小就被家长们泡在蜜罐里长大,可家长们在关注他们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往往忽略对其心理承受能力、自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由此看来,改变以往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避免增加更多“啃老族”的一个方式。

  代表:关键在於缺乏挫折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王繤章认爲,出现这些所谓的“啃老族”现象,主要是家庭过於溺爱孩子,总认爲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才是尽到父母的责任。另外是有些家长觉得自已青少年时代吃的苦太多,不希望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已以前的缩影,认爲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才是给孩子幸福。这两种心态都会造成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过份溺爱的心理,忽略了对孩子自立人格的培养,其实“这份可怜天下父母心”害了孩子。因此,对於孩子,父母就要有从小就锻炼和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意识,学校也应当把挫折教育作爲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来抓,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快更好于适应於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令人也认爲,父母在孩子们的生活道路上要有介入帮助,尤其是10~20岁这个时期,父母应当多讲讲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强调付出才能收获的人生观念,适当给他们创造一些单独处事、单独生活的机会,让孩子从生活中切身体会艰辛,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生活改变生活的热情。

  何谓“啃老族”

  “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爲“新失业群体”。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啃老族”在生活中不计其数,他们比“4050族”更怯於竞争,对社会压力産生极大恐惧感。“啃老族”的産生,从观念上分析,是因爲父母们觉得自己要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啃老族”的实质是一些青少年拒绝或不愿长大,“太辛苦”是他们拒绝工作的重要理由。
2006年03月12日 大洋网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