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下岗青工为何不愿登报

2003年01月18日

马龙生
<br>
<br>《北京青年报》出於社会责任感,大概也出於青年报刊对昔日团干部的感情因素,特意推出《特别策划――帮下岗青工上岗》专栏。专栏接受下岗青工的报名,从报名者中选择专访对象,挖掘相关信息,在下岗者与用人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很受各界欢迎。专栏推出几天,编者却很快发现,一些下岗青工非常渴望得到媒体帮助,但是真正站出来大大方方地接受记者采访、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人却并不多,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有好工作请通知我,我有顾虑,不想在报纸上登名字。”
<br>
<br>想得到帮助却又不愿意“抛头露面”,这大概是当前不少下岗失业人员比较普遍的心态。其中除了一小部份因为劳动关系还在原单位、却在外面“隐性就业”者怕被原单位知道外,大多数其实还是一个“面子问题”――下岗失业毕竟不是什麽体面的事,知道的人还是越少越好。对此,北青报记者分析得比较中肯:中年以上的下岗人员,在原单位大多已是骨干甚至领导级人物,突然下了岗,难以面对严酷的现实,想找工作、难找工作、怕找到工作受不了新工作的巨大压力、怕丢面子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异常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在机会面前踌躇不前。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背负<<著着>>如此沉重的“面子包袱”当然很不足取,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深入思考一番,改革开放这麽多年了,下岗失业,为什麽还会产生出如此严重的“面子问题”?
<br>
<br>多年来,国有企业为政府背负了太多的社会职能,所以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各种要素按照经营需要进行整合,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在替政府“养人”。走进国企,就意味<<著着>>要当一辈子“螺丝钉”,与企业共存亡的。有过国企工作经历的人都清楚,不少人的工作并不轻松,但是忙的那些事到底有多大价值,有时自己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是国企的人都缺乏创造力吗?绝对不是。是他们的聪明才智,根本就没有被当做企业真正的经营要素来使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该掌握的技能、最该具有的心态被厚厚地尘封了。
<br>
<br>笔者前些时问一些原单位的旧同事,每天上班都干些什麽,回答说打打牌、下下棋,无事可干。我们且不说这对个人未来的生存发展的威胁,就是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不用说经济上的损失,那“最该掌握的技能、最该具有的心态被厚厚地尘封”对社会难道不是一种资源浪费?政府为什麽不能早一些将这些人的聪明才智引向市场经济的“心智平台”,早些让这些人转变观念,而□想<<著着>>“授人以鱼”――宁愿花些工资、让他们过个仅能吃饱穿暖的小日子?一旦真的下了岗,这些人的“面子问题”能不严重吗?别说不愿上报纸的人有<<著着>>一定的“面子问题”,就是上了报纸、用人单位纷纷争抢的下岗青工,同样也要面临考验。与自己熟悉的国企相比,非国企在治理机制、运行程序、劳动用工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适应。总之,“面子”是需要资本的,在没有资本之前,还是要勇敢面对现实,学会改变自己适应别人。只要你觉得这份工作还有可以干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为自己干,就没必要在回忆中痛惜什麽。
<br>
<br>人民网
<br>2003年1月18日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