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就业难题和解决办法

2001年10月09日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访谈录

记者龙希成

没有就业增加的经济增长?

记者:2000年的中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可是今年的经济增长再
次乏力;与之相应,劳动就业的形势更显严峻。作为一个社会学家,
您认为问题何在?

孙立平:政府公布的城镇失业率连续几年都是3.1%。这还只是
一个登记的失业率,而在目前的中国,许多失业者是没有登记的;很
多局部性的调查显示,真实的失业率要高得多。

即使按照政府公布的失业率,也可以看出,失业的状况并没有随
>经济的增长而改善。例如,1997年GDP增长8.8%,从业人员只增加.
1.1%;1998年GDP增长7.8%,从业人员只增加0.5%;1999年GDP增长.
7.1%,从业人员增加0.89%;2000年GDP增长8%,从业人员增加0.79
%。可见,就业增加的幅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此所谓“没有
就业增加的经济增长”。其含义是,经济增长了,但这种增长对於得
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没有意义。

让我们将视野放宽一些。在经济增长中,不仅就业问题没有改善,
社会的许多重要方面亦是如此。比如,贫富悬殊问题,城市中贫困的
人数在增加,农民收入增长放慢,一些乡村呈凋蔽景象。

因此,有一个问题现在必须提出来。在1980年代,经济增长和社
会发展的关系,呈现为这样一种逻辑:即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会导
致社会生活状况的自然改善。而到19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明显的变
化,原来那种经济增长可以“自然地”导致社会生活状况改变的逻辑
不复存在了。经济虽然在增长,但一些社会问题却日益让人们担心,
劳动就业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特别是通过各种措施实施
“再就业工程”。

孙立平:从政府公布的数字上看,1998年全国下岗职工实现再就
业的人数是609万;1999年是492万;而2000年这个数字只有361万人。
实现再就业的人数逐年递减。而且,根据调查,失业之后的再次就业,
往往很不稳定,“再就业”的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的再就业
状况,恐怕不容乐观。


失业是一种社会结构断裂

记者:经济在不断增长,实际失业率又在不断上升,而“再就业
”对解决失业问题的作用又似乎杯水车薪,这怎麽理解?

孙立平:对於中国近年来大量失业和下岗现象,人们的解释源自
>个角度。一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普遍亏损;二是连年的经济不景
气;>是产业结构转换。总之,都是一些暂时性原因。

於是,人们(也包括政策制定者)认为:失业或下岗是由某些暂
时性原因造成的,一旦这些暂时性的问题得到解决,失业者将重新获
得就业机会。基於这样一种认识,人们对"再就业"机会寄予厚望。

我并不是说,上面>个问题不是原因。但事实是,由於新的技术
革命,一些传统的职业正在被淘汰。当然会有一些新的职业被创造出
来。但如果观察失业和下岗群体的状况,再看看新创造出来的职业的
需求,就会发现,新的工作位置并没有多少是为失业或下岗者准备的


目前,下岗和失业者大多具有如下特徵:年龄基本在35岁或40岁
以上,大多数只受过中等教育,过去一般是从事低技术的工作。而新
的就业机会,则需要比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面向年轻人。这就是
说,即使新的经济增长来临,即使国有企业的改革搞好了,这群失业
和下岗者的状况也难有根本的改观。

对於他们中的绝大部份人来说,第一,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
没有可能;第二,在目前体制之下,回到原来那种稳定的就业体制中
去,也没有可能;第>,朝阳产业的就业机会更不会向他们招手。

记者:中国目前状态下的失业问题,似乎与人们一般理解的常规
状态下的失业问题不同?

孙立平:法国>名社会学家图海纳(TOURAINE)分析法国社会结
构的变化,他打比喻说,法国过去的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
,而今天则是一场马拉松,人们像在跑马拉松比赛,每跑一段,都会
有人掉队。他认为,当前在法国还能继续跑下去的只有四五百万人,
其馀的都是掉队者。坚持跑下去的,就是那些被吸纳进国际经济新秩
序中去的就业者;而掉了队的,则被新的社会秩序甩了出去。

实际上,今天的中国也发生>同样的问题。就是说,目前的下岗
和失业者,事实上是社会新秩序的淘汰者,他们已经被甩到新的社会
结构之外。而且,这个群体规模庞大。

说失业和下岗群体被甩到新的社会结构之外,还有一层含义。在
中国,由於过去的社会保障大都与单位制度联系在一起,因此,下岗
和失业不仅仅意味>失去工作和工资收入,也意味>失去许多福利和
社会保障。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职工下岗之后最担心的是“失
去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83.4%)。其他调查也表明,在下岗和
失业群体中,其生活上的问
题主要有,一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发生较大疾病时,将造
成严重的生活困难;二是在支付住房、子女教育等大宗费用上发生困
难;>是在生活中遇到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应对。



农业劳动转移加重就业压力

记者:表面上看,失业只是一个一般性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个问
题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今年以来,欧美经济下滑
,各大公司裁员的浪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但就中国目前的情形而言
,这个问题颇具严重性,因为,常规性的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无能为
力,而现在似乎又未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孙立平:实际上,目前中国劳动就业问题所面临的形势,要比数
字描述的严峻得多。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应将目前农村剩馀劳动力及
其转移的问题加以考虑。目前中国耕地总面积不到20亿亩,人均耕地
约为1.4亩。现在农村就业人口为5.5亿人左右,如果再加上所谓半劳
动力,农村劳动力大约可达6~7亿人。

按照1990年代初的技术标准,目前农业平均每亩投工14.67个标
准劳动日,就是说,每个农业劳动力,足可以耕种20亩的土地。这意
味>,要耕种目前中国的20亿亩耕地,大约需要1亿个劳动力。换言
之,农村大约有5~6亿个剩馀劳动力。如果去掉乡镇企业可以吸纳的
部份劳动力,还有4~5亿个剩馀劳动力。

在这4~5亿个剩馀劳动力当中,已经有1亿人开始进入城市,成
为所谓农民工。但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馀劳动力的能力已大不如从前
,实际上,过去两年中乡镇企业人员减少了2200万人。据估计,在未
来若干年内,农村剩馀劳动力每年将以1300万人的速度以各种形式流
入城市。

城市中已有几千万失业和下岗职工,加上农村剩馀劳动力4~5个
亿,去掉1个亿的农民工,大约有将近4亿处於待业状态。现在的问题
是,将这4个亿的劳动力安排在什麽地方。

记者:经济持续增长的话,就业机会还是应该会增加的;而且新
技术的采用也许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孙立平:现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新的技术革命推动。高新技术,
不但很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甚至会出现排挤劳动力的现象。网络
革命的作用人们已经看到;将来影响更大的恐怕是生物技术的革命。
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即将成为现实;到那时,大部份的农民将无地
可种,变成真正的失业者。


减轻失业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记者:社会的就业压力如此巨大,出路何在?

孙立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围内,常规的解决办法
仍将起一定的作用。首先在政策上,需要把增加就业机会作为重要目
标之一,而不能走“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经济增长”的老路。就现在
而言,应当考虑如下措施。一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
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特别
是发展大城市,利用大城市的职业生态,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
那种认为农民进城会加剧城市失业现象的看法是片面的;>是发展普
通高中、职业高中、专业技术学校以及高等教育,以延缓适龄青年就
业。即便如此,由於就业压力过於巨大,上述措施作用有限。

因此,现在需要做的,除了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之外,就是要
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尽可能地保障失业人口的基本生
活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高失业率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应当看到,近些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面对大面积
的失业与下岗现象,政府正在努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这个制
度主要由>部份构成:(1)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2)
失业保险;(3)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但这样的社会保障,只能维持相当低的生活水平;而且由於一些
效益不好的企业负担不起费用,使许多保障措施有名无实。



就业与社会保障彻底分开

孙立平:应当承认,由於总的资源有限,其中包括就业机会
,也包括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而现在的问题是,对於这些资源
的分配,高度重叠。也就是说,现在许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
跟>就业走的。

以社会保障制度而言,主要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和社会救济四
个方面。有关养老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职工养老保险制度”,20
00年底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职工为10367万人,离退休人员3173万人;
医疗是"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到2000年底基本医疗覆盖人数只有43
32多万人;失业保险制度可以面向曾经就过业的失业者,但2000年月
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只有137万人;在社会救济方面,近年来设立
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面向全体城镇居民,在2000年6月底,全
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303万人,但平均每月领取的保障金补差
额只有73元。

由於社会保障制度最主要的部份都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结果,就造成了这样的现象:你就业了,就有了工资收入,也就有
了医疗的保障,也就有了购买廉价住房的机会和权利,也就有了养
老的保障,也还会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福利。相反,如果你没有工作
,也就没有医疗的保障,没有养老的保障,没有购买廉价住房的机
会,甚至你的孩子要上好一点的学校,也要比有工作有单位的人花
更多的钱。因为现在相当一部份社会福利还是由单位来提供的。

失业意味>没有工作单位,也就意味>提供社会福利的源泉没有
了。这种状况的结果,就是资源过於集中在一部份人的手中。问题是
现在总的资源很有限。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一部份人既有工作,有
货币收入,又有社会保障;另一部份人,既没有工作,没有货币收入,
又没有社会保障。

这说明目前的制度安排有问题。应当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彻底分开。
社会保障的作用,应当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也许
应当考虑,对於已经就业的人,可以将社会保障压到最低限度。因为
已经就业的人,有货币性收入,应付生活危机的能力强。同时,对於
失业的人,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并在其他的社会福利上做出安排。
这样,就可以使得一部份失业的人不再要求重新就业。
提倡以家庭为单位就业

记者:这就意味>社会中会有许多人经常地处於失业状态。那麽
,如何避免失业对社会生活的严重冲击?

孙立平:可以考虑,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就业,提倡在夫妻中有
一人就业,一人持家。这当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而是不得已而
为之。假如一种理想状态全部家庭都实行夫妻一人就业,全社会的就业人口就可以减少将近一半,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劳动力严重过剩和就业的压力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说法,
不可能实行,也不能作出硬性的规定,但可以通过制定有关政策,适
当引导。




--------------------------------------------------------------------

21世纪经济报导 2001年10月9日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