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去”与“怕来”的背后

2001年08月31日
近日,两则新闻,叫人深思。

其一,山西省新绛县有个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建厂50年来一直盈利。当谈到为何能在目前整个纺织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连创佳绩时,公司领导的回答耐人寻味:"我们企业地处偏僻,上级部门和领导来得少。"

其二,吉林省德惠市有个名叫杨八郎的屯子,当地农民在村口的树上挂了一口大钟,只要瞧见上面的干部和执法人员进屯,马上有人敲钟。听到钟声,全屯百十来户人家便蜂拥到村口围堵,不准这些人进屯,自1995年起,几乎没有乡里干部踏进杨八郎屯。

读过这两条消息,笔者觉得有点像黑色幽默。领导和上级机关深入基层,向来是党的优良传统,深得民心,如今怎麽在个别地区竟然变成了让人疾首蹙额的公害,闹成了防备“鬼子进村”敲钟报警的场面。

如果冷静下来,扪心自问:现在我们的领导和机关部门下基层,作风如何,实效如何,有多少是自己率先垂范,克勤克俭,又有多少是对群众嘘寒问暖,排□解难?恐怕答案不容乐观。

由於领导和上级部门来得少了,因此各种招待应酬和摊派也就少了,手划脚的瞎指挥和干扰也随之少了,企业反倒能够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把经营搞好。

杨八郎屯的农民不让干部进村,就是因为农民拒交定购粮和税费。一些执法人员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手段,强行拉走了农民的玉米大豆,结果矛盾愈发激化。其实,据记者调查,"大部份农民认为欠国家的钱一个子也不能少,不少农民甚至把没交的税款存进银行,只等他们的要求有了满意的答覆上交。"

学者曹锦清这样描述:目前中国农民深受“>害”之苦: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个别地方政府之害;>是市场价格波动之害。而这“>害”中,农民最无奈,也最痛恨的是地方政府之害。究其原因,地方政权“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若官贤“则民先受其利;若官不仁“则民先受其苦”。

由此可见,“少去”和“怕来”的新闻,向我们提出了一份考卷。


赵刚
《工人日报》2001年8月31日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