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资源”与“高压锅炉”间的转换 关注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问题

2003年07月03日
记者:王进业


(大批农民离开家乡,走向陌生的城镇、工厂和矿山,融汇成队伍庞大的劳务大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五”期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农村每年新增适龄劳动力2300万人,加上现有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我国城乡就业正进入一个形势异常严峻的“高压期”。

数量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面对有形无形的壁垒,在明显不足的转移空间里,盲目流动,无序竞争,情绪激烈。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已形同一个“高压锅炉”。不少干部群众对此状况忧心忡忡。他们呼吁尽快建立完善减压机制,为我国这一最大资源优势寻求有效开发利用之策。 )


*“一个岗位几十人争”* 

进城打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而居高不下的城镇失业率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雪上加霜。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透露:目前城镇失业率,包括登记失业、下岗职工和其他类型的失业,总计在8%至1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将直接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记者4月21日见到湖北省洪湖市汊河镇农民李涛时,他刚从广东回来没多久。他诉苦说,自己春节后到广东找工作,忙活了20多天一无所获,白搭上五六百元路费。现在一个岗位有几十上百人争,没有熟人介绍很难找到活儿,而且待遇也越来越低了。过去在东莞打工,月工资一般600元∼1000元,如今降到了500元∼800元。反正你不干,等著干的人多的是。据湖北省浠水县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全县17.7万名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年转移时间不足6个月的占55.4%。2001年,全县5.2%的外出打工人员无“工”而返。

在城市找工作难,面临理念、制度、市场等重新定位和调整的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农民就地转移的空间越来越小。农民在本地做个小买卖,也因竞争激烈、税费较重等而困难重重。一些农民无奈地说,进城没门路,在家没出路。湖北省罗田县地坪村严玉章在村小学对面开了间杂货店,本钱800多元,每年上交的各项税费却要2000多元。同村的肖邦球买了辆小型机动三轮车跑运输,一年下来要交3000多元税费。他情绪激烈地说:"我每年起五更打黄昏,挣的钱还不够交税费!"

*农民工就业遭遇“高板凳”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面临量与质的困境。除人多岗少外,用工方对上岗者素质要求明显提高。记者在调查中听到不少农民工反映,随著户籍等有关制度的改革,农民进城甚至在城市落户比过去容易了。但城市户口对他们已不像过去那样有吸引力了。他们说,生计没有著落,拿个空户口有啥用?前几年在城市找活儿有力气就行;现在好多工作成了"高板凳",坐不上去了。

*“第一信号”示警:农民不满情绪增长*

在山东、湖南、湖北、江苏四省,记者走访了许多村庄、工厂、建筑工地、劳务市场,与农民进行了深入交谈,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情绪较大。

务农不赚钱,进城成本高、待遇低。记者采访的农民都对此愤愤不平。湖北一些地方农民还编出顺口溜,如"种上一年粮,两手空荡荡。""辛苦一年养头猪,别人吃肉自己哭。""农民靠种田,最多混个肚儿圆。"据湖南省农调队贺友斌等调查,每亩水田一季纯收益只有6.9元,每头猪纯收入只有50来元。农业效益如此低下,乱罚款、乱收费却屡禁不止。湖北省蕲春县狮子镇吴坛榜村农民吴阿明盖了座新房,向政府部门交纳的各项税费就有4390元。在长沙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农民工把记者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情绪激烈地反映自己许多心酸事,如工时长;工资低且经常被拖欠;被老板和城里人打骂;遇到困难找政府没人管,靠法律没有钱等。

*“逼农进城”:一锅夹生饭 *

提高城镇化水准,让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一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根本途径,在相当一些地方的实践过程中误入歧途,“逼农进城”之风日长,亟须采取综合措施,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把城镇化简单地指标化,圈地圈人,逼农进城,这是不少地区存在的一个误区。结果是大量农民进城后,工作没有著落。失地失业农民群体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隐患。近年来一直跟踪研究城市化问题的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指出,近十几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城市化水准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整县改市、改区”,“整乡改镇”来实现的。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向市民身份完全转变的并不多。在湖北省仙桃市大街上,一位机动三轮车车主告诉记者,政府扩城把他们村的土地全部徵用了,由於徵地款太少,进城后全村有1�3的人没有工作。有关专家估计,全国失地农民有2000多万人。一些城市形成了“贫民窟”。

*让进城农民有"饭碗"可端*

让农民进城之路通畅,进城之后有饭碗可端,这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综合江苏、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干部群众的建议,应重点做好“降压”、“清障”、“修渠”、“增岗”、“输能”工作,整体联动,配套推进。

“降压”,就是政府部门对劳动力转移合理规划,有序输出,避免行政命令。政府要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扩城占地、圈民建镇。同时加强区际间的劳务合作和交流,形成比较稳定的输入、输出关系。

*让飘流的农民工在城市“沉淀”下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由“流民”向“市民”的完全转变。但受户籍、住房等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大量农民工游离於城乡之间,“洗脚上岸”却无法“落户进城”。日渐庞大的城市“边缘人”群体已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关部门对济南市外来务工农民的调查发现,有95.68%的农民工要回家乡过春节,29.25%的农民在其他节日回乡探亲。在秋收期间,有50.03%的农民要回家乡帮工;春耕期间,有28.54%的农民要回去干农活。这说明转移的农民与农村、农业有著无法割舍的联系,农村仍然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重心所在。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让处在流动状态的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势在必行。 点击进入 >>>>>>

*挖掘农业内部“容人之量” *

转移消化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创造条件吸引大批农民进城的同时,做好农村经济这篇大文章,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让有限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农业同样蕴藏著巨大的就业空间。

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果品、肉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挖掘农业内部“容人之量”。这是一条适应国情的有效路子。

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发挥本地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使之成为吸纳劳动力的强力磁场。山东省寿光市有种植蔬菜的传统,特别是自1989年研究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以来,更是咬住蔬菜生产不放松,成为国内外有名的大菜园。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蔬菜40亿公斤;其中蔬菜大棚35万个,35万农民常年种菜。这里的农民讲,一个蔬菜大棚就是一个绿色工厂,一年到头天天“上班”,而且收入稳定。据介绍,全市农民每年人均从蔬菜获得纯收入3000元左右,约占总收入70%。点击进入 >>>>>>

*拉长产业链 创造新岗位*

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保鲜,实行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可以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范永华认为,这可以称得上是一条"魔链",潜力很大。

山东省禹城市把普普通通的玉米初步打造成一条高效产业链。这个市有耕地80万亩,每年种植玉米41万亩。6公斤鲜玉米秸秆的营养相当於1公斤粮食,农民就利用每年78万多吨鲜玉米秸秆,年饲养优质黄牛26万多头,出栏11万多头,仅此一项年人均收入达500多元。

*“务农”照样进城*

作为朝阳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日受青睐。昔日一批乡镇企业纷纷转产,民资、外资也竞相涉足。江苏省"九五"期间共引入民间、工商和外商资本162亿元。去年引入项目近2000个,资金74亿元。众多加工企业吸取乡镇企业过去村村点火的教训,注意向城镇聚集,新建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城镇的工业园区。大批农民工便自然而然进了城。山东诸城外贸公司拥有资产33亿元,员工2.5万人,带动著100万农户的种植和养殖,去年销售收入达到45亿元。目前公司正在筹建1万套住宅。公司总经理王金友介绍说,员工对这件事非常关心,兴趣很高。他们买了房子后就可以把家属孩子带进城来,一下子就能增加三四万城市人口。

除随农产品加工企业团队式进城外,目前还出现了一批工作在农田、生活在城市的新型农民或新型市民。江苏省沭阳县瞅准近年城市大搞绿化、美化的良机,迅速发展20多万亩苗木,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两个镇已成为无粮镇、花木镇。走进颜集镇花木协会副会长张利家的两层新楼,但见车库里停放著一辆桑塔纳轿车,墙上挂满了各种苗木的照片,桌子上摆放著用於上网发布资讯、谈生意的微机。他家种了100多亩苗木,地是按每亩500元的价格从其他农户手里租赁过来的,常年雇工二三十人。


新华网 2003-07-03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