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180万私企打工者为何口头协定替代劳动合同

2003年09月01日

新华网杭州9月1日电(沈锡权、余勤)市场经济活跃的浙江省,在民营经济繁荣的背后,以“口头协定”替代劳动合同现象较为普遍,一批非公企业职工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而成为“地下工人”,他们本应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内的权益被轻易剥夺。

*“口头协定”维持下的劳动关系*

记者从浙江省劳动保障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浙江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40%,其中,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龙湾等地的劳动合同率仅为百分之十几。浙江有私营企业20.88万户,雇工300多万人。按照40%的比例计算,整个浙江省有近180万民工与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是靠打工者和私营老板之间毫无法律效力的“口头协定”维持。

调查发现,部分被检查企业虽然签订了劳动合同,但这些合同看起来更像职工守则,对企业主没有制约或制约很少,而对工人制约很多,被工人们称为“不平等条约”。一些企业主还把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当作一项奖励,签订劳动合同的对象大多是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销售人员,而与靠体力谋生的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很少;也有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内外有别,只和本地职工签合同,不和外地职工签。

在宁波市鄞州区一家生产加工蔺草的小型企业,十几位来自安徽安庆市的民工说:“我们进厂已经2年多了,没人知道劳动合同‘长啥样’。薪水全是老板一口说了算,至於什么保险不保险的,我们听都没有听过。老板想让你干就让你干,想要你走你就得马上走,没什么商量余地。老板拖欠工资咋办?能咋办?只有和他拼命。”

*不签合同,原因何在?*

劳动合同签订率为何如此低?浙江省人大内务司副主任郑军告诉记者,私营企业不与外地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方面是私营企业主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同时不少民工不懂法,不知道劳动法所赋予劳动者的权利,这也让一些企业主钻了空子。

浙江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初级办厂的私营企业主用工要求非常简单,只要有体力的均可,不怕找不到劳动力。农民工即使熟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对合同、工资待遇、休息休假、福利待遇等也只能委曲求全。

在杭州江干区劳动保障部门,记者注意到,一些民工常常“偷偷摸摸”地到劳动部门投诉老板不签劳动合同,但一听到要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法,就退缩了,怕得罪老板而被炒鱿鱼。

此外,不愿意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逃避社会保障义务。浙江劳动监察大队的王根生科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私营企业不签合同,企业就可以为每位民工每月少缴纳120元社会保险费。丽水某县一私营企业在去年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养老、失业条例执法检查期间,为职工交了一年的社会保险费,可今年就不交了,也不与新职工签订新合同了。

不签定合同也有职工自身的原因。一些职工没有意识到劳动合同的重要性,许多外来民工以前一直从事农业生产,不懂劳动法,缺乏自我维护合法劳动权益的能力,对签不签订合同抱无所谓态度。另外个别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因不愿受合同约束而主动要求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在杭州市江干区一家俬营企业,一位外来民工说:“这是‘卖身契',签了劳动合同,有了制约,想走也不容易。”

*劳动监察大队怎能仅当“救火队”*

大量没有劳动合同的“地下工人”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职工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一些企业不签劳动合同,随意辞退员工,逃避法律责任;部分企业对工资支付、加班加点、养老保险等内容没有按规范文本予以规定,存在协商条款随意、部分条款甚至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一些企业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有的违法扣押劳动者的证件,收取保证金、抵押金,等等。

今年3月,20多名河南车工向江干区劳动保障部门投诉说,位於石堂南路82号的服装厂老板,没有兑现800元的保底月工资。20多个车工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月,每人只领到了200元钱。由於他们没有合同和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劳动监察部门就很难处理。

由於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民工与私营老板发生劳资纠纷,只能向劳动监察机构求助。但记者从浙江省劳动监察大队了解到,浙江省县级政府一般只有一二名劳动监察工作人员。而一个县拥有的各类性质的企业数量少说也有上万个,随著劳资关系日益复杂,矛盾越来越多,单就几个人的执法力量,即使想为民工提供保护也力不从心。

一位劳动保障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由於人手不够,劳动保障部门对於民营企业不签劳动合同问题,普遍存在“救火队”的管理观念,一旦某个地方因不签劳动合同,发生严重的劳资纠纷,就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而对分散的、不形成群体力量、不会对社会稳定构成较大影响的单个和少数民工,即使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浙江省人大内务司副主任郑军指出,在劳动执法人员人手不够的背后,反映民工权益保护并未得到高度重视。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存在认识误区,不能正确处理执行劳动法与发展地方经济。维护企业经营者经济利益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关系,有的甚至以牺牲劳动者,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换取当地经济的一时发展。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