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文明之光”关爱小组,能否真能为留守儿童带来希望?

2011年09月28日
重庆日报讯 今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黔江区教委基教科工作人员何兰敏一大早就来到了办公室,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坐在电脑前打开QQ上的“黔江区留守儿童管理群”。何兰敏认真地读着每一条信息,并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群上有不少信息,有留守儿童工作纪实,有关爱行动计划,还有群成员讨论关于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很是热闹。

这个名为“黔江区留守儿童管理群”的QQ群从创建伊始,就受到了整个黔江区111个文明单位的高度重视,这111个文明单位由区教委牵头,包括区政协机关、区公安局经侦支队、区科协、区纪委等,每个单位有1个或多个负责人在这个群里,交流着留守儿童工作讯息。 如今,这111个文明单位有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文明之光”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者。

“文明之光”温暖每个孩子心田

 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区委副书记任光明亲自主抓工作,并于今年上半年建立起黔江区“文明之光”留守儿童关爱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教委,由区教委主任高峰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关爱行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并出台了《黔江区“文明之光”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方案》。

这个叫做“文明之光”的小组“实力雄厚”,它集合了全区111家文明单位作为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的主体,这个专门的办事机构为全区的留守儿童工作搭建起有效的关爱平台,也大大增强了关爱行动的力量。

如今黔江,1个或多个文明单位帮扶1个乡(镇、街道),所在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帮扶乡(镇、街道)的党政干部、学校教职工共同担任辖区内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和孩子们建立亲情伙伴关系,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关心、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抚慰。区妇联组建“爱心妈妈”巾帼志愿者队伍、“爱心叔叔阿姨”关爱队伍等,动员各级巾帼文明岗结对帮扶,现结对帮扶留守儿童2680人次,帮扶物资近5万元;区扶贫办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带领13名职工收集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并与区残联、区编办研究制定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计划……

尽管“文明之光”工程才成立不到半年,却已为留守儿童做了多项实事,这种举全区之力、上下联动,大规模的关爱帮扶行动不仅形成了“黔江现象”,也为重庆市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带来了借鉴和启示。

“六大举措”推进留守儿童管理改善办学条件

关爱·行动
   
全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施工面积达5.7万平方米,建成塑胶运动场23片;累计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8所;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教育信息与装备投入1100万元。
  
实施营养工程

每年投入150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促进工程,确保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村完小每生每天免费提供2.5元的“爱心午餐”,中心校和农村中学每生每天免费提供一个鸡蛋。
  
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在全区推广“4+1”模式、“1+N”代理家长制和学生之间“1+1”模式。代理家长通过“三个优先”和“八个一”计划,形成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思想上优先沟通;“八个一”计划即每天辅导一次学习、每周谈一次心、每月让孩子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两月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每学期让孩子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家访、每学期将留守儿童带回家一次、每年与孩子共度一个快乐节日。

全区共计建成55个“亲情视频聊天室”,安装亲情电话120部,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创造条件。
   
文明之光行动

充分发挥全区111个国家、市、区级文明单位的示范作用,实行1个或多个文明单位帮扶1个乡(镇、街道),所在单位干部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让“文明之光”温暖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
   
完善资助体系

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学费、课本费,对所有寄宿留守儿童给予生活补助;建立黔江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基金,解决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形成关爱合力

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国家、市、区、乡镇“四级”人大代表牵手关爱留守儿童机制,以及“志愿者服务站”、家长学校、维权中心和新型校园安保体系,举全社会之力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相关阅读:

重庆 一座关爱留守儿童的城市


2010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在石柱县召开了全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会议,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全面部署,同时制定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六大行动计划”。

据了解,关爱计划实施以来,市委办公厅积极支持留守儿童实验学校建设,全厅21个处室与21所留守儿童实验学校分别结成帮扶对子,督促指导对口学校推进“4+1”教育模式(“4”指从政治思想、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人格品质四个方面进行培养,“1”指抓好身体健康和安全教育),帮助学校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受到广泛好评;市妇联开展了“家庭教育流动学校”,有针对性地培训了10.9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隔代监护人以及其他托管亲属;团市委通过面向社会征集“知心哥哥(姐姐)”等方式,与28.4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武警重庆总队派出300余名官兵,参与了全市31所留守儿童实验学校的“4+1”教育实验工作。

“六大行动计划” 立体关爱培养

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六大行动计划”一年来,全市逐渐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的局面,全市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了较好地照顾和培养,解除了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68亿元,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办学条件标准化率已达到60%,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的寄宿问题,惠及农村留守儿童20.7万人。今年上半年,投入6374.9万元用于391所中小学食堂建设。

农村幼儿园建设。仅2010年,全市新增农村幼儿园232所。随着市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的颁布,按照重庆市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今年将新建城镇社区幼儿园9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20所,以逐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模式创新。各区县充分利用寄宿制学校、乡镇文化站、村级活动阵地等资源,建成校外托管机构1813家,开创了“留守儿童校外托管家园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和节假日管理服务问题。

此外,全市已发展了10.8万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代理家长”,结成帮扶对子75439对。

值得一提的是,市委研究室在石柱和丰都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4+1”培养教育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在30个区县选定31所实验学校积极推广,1.4万多名留守儿童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农村留守儿童节假日送温暖活动在我市广泛开展,全市去年安排慰问经费1492万元,慰问留守儿童56万名;建立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企业捐资1500多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2010年,全市共投入资金3.5亿元实施学生免费蛋(奶)计划。今年40个区县和北部新区全面实施“蛋奶”计划,共计投入1.93亿元,惠及留守儿童75.6万人;38个区县实施“爱心午餐”,累计投入0.94亿元,惠及留守儿童26.5万人,并投入0.33亿元,为20.8万名留守儿童提供“免费午餐”,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我市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开通了“12338”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落实校园安保经费4.4亿元,建立校园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制;重视了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去年全市有643所公办学校接收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26.4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8.2%。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