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LB发布2024年工人集体行动地图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共发生1,508起工人抗争事件,较2023年的1,789起略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疫情期间的水平。企业在决策中漠视工人权益,而各级工会大搞形式主义,使得许多原本可以通过集体协商避免的企业内部劳资纠纷升级、激化为影响稳定的社会冲突。

各行业中,建筑业仍是抗争活动最多的领域(733起,占48.6%),数量居次的制造业案例(452起,占30%)较2023年(434起)有所增加。在这两个行业中,工会的形式主义也尤为严重。如广州白云区建筑工地工会联合会于2007年就挂牌,并称其工作重点是包括欠薪在内的劳动纠纷。就在2024年夏天,白云区建筑工地工联会还和白云区总工会一起,到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但活动内容中丝毫未见关注和工人权益最为切身相关的欠薪问题,乃至工会送清凉几个月后,便发生工人大规模讨薪事件。制造业中,企业工会更在其中涉嫌利益冲突以及各级工会的大搞形式主义,导致工人利益进一步受到侵害。上海国利真皮饰件有限公司企业工会组成涉嫌利益冲突。而在工人上街堵路维权3个月前,闵行区总工会隆重举办了学习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大会,包括七宝镇总工会主席、副主席在内的200多人现场参会,并有3000人在线收看。七宝镇总工会也曾在2023年度闵行工会集体协商技能竞赛”决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如果这些学习和竞赛不是形式主义的话,上海国利工人遭遇侵权后,七宝镇总工会便应该协助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协商,上海国利的劳资争议也许不会升级为堵路维权事件。
CLB在报告中指出,将持续关注各级工会在落实工人权益保障政策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包括对法律法规仅表态不落实,或在执行中打折扣、搞变通,导致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行为;热衷于开展与工人权益保障无关的活动;以及企业工会被高管和雇主控制,导致集体协商流于形式,甚至无法开展的问题等。CLB还计划将中国劳动法律法规与德国《供应链尽责调查法》、欧盟《企业可持续性尽责调查指令》等相结合,对跨国公司及中国相关地方的工会和劳动监察部门进行问责。
CLB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可以使中国工人在企业中有尊严地劳动,不再充当全球产业供应链中的廉价劳工角色,而是成为有能力、有时间的消费者,从而让中国的发展有意义。
中文版完整分析报告:点击查看
工人集体行动地图: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