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的<<三叁>>种可能前景--对98名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的调查与谘询 (二)

2004年08月26日
(续上)

>、主要风险的严重程度分析

(一)、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

首先需要强调一下对於这个问题的编码处理。对於这个问题我们采用的是封闭式问卷,问题是:“下面我们将各界讨论中国2010年前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遇到的挑战或风险因素列表”,请您对其冲击程度给与判断”。

这个问卷问题为一个5*12的表格,一般情况下,应该将该表格分解为5*12个变数进行0、1编码。但课题组在这里采用了另外一种编码方式:为“严重”、“较严重”、“一般”、“较不严重”、“不严重”这五个类别依次赋值为“1”、“2”、“3”、“4”、“5”,即是说,将原序次变数转化为连续变数,分值越低则严重性程度越高。这主要出於以下理由:

1、如果严格按照问卷中的操作化定义,即“关於冲击程度,严重是指造成GDP增长速度减慢2个百分点以上,较严重为1.9-1.5个百分点,一般为1.4-1.0百分点,较不严重为0.9-0.5个百分点,不严重为0.4个百分点以下”,则可以看出,从“严重”到“不严重”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将其转化为一定的数值进行计算。

2、鉴於现有统计工具没有相应功能,同时限於时间和人力的有限,不便进行0、1编码资料处理。

对这个问题的分析结果如下:

表-2 各种风险因素的总体均值及总样本标准差

失业问题:1.88 (总均值) 0.86 (总标准差)

\ \ >农问题:1.93 (总均值) 0.86 (总标准差)

\ \ 金融风险:2.00 (总均值) 0.87 (总标准差)

\ \ 贫富差距:2.07 (总均值) 0.91 (总标准差)

\ \ 生态环境:2.37 (总均值) 1.02 (总标准差)

\ \ 台湾问题:2.68 (总均值) 1.13 (总标准差)

\ \ 社会秩序:2.74 (总均值) 1.08 (总标准差)

\ \ 公共安全:2.85 (总均值) 1.07 (总标准差)

\ \ 中美关系:3.06 (总均值) 1.05 (总标准差)

全球化和外贸:3.08 (总均值) 1.06 (总标准差)

\ \ 周边安全:3.60 (总均值) 1.05 (总标准差)

\ \ 人事更迭:3.64 (总均值) 1.11 (总标准差)


根据表-2,可以看出,各种风险因素的离散程度比较接近,即是说,从样本总体上讲,调查物件对不同的风险因素的态度的离散程度是比较接近的。其中,“台湾问题”、“人事更迭”的离散程度最大,即引起的争议相对最大,而“失业问题”、“>农问题”、“金融风险”的离散程度最小,即对其的态度相对比较集中。从均值上看,“>农问题”、“失业问题”等风险因素的严重性程度相对较高,而“人事更迭”、“周边安全”等风险因素的严重性程度相对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搜集的资料,可以进行“专家类别 对不同风险因素的评分”的方差分析,以检验二者的相关程度。但因为EXCEL2000没有相应的功能,所以这里仅列出了不同专家的态度均值和该类专家的态度样本标准差,由此可以简单了解不同专家的态度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课题组认为,专家的专业身份有可能会影响到其态度,但这个假设还需要用F检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二)、其他危机因素

为了能够了解专家对於未来的全面看法和为了不限制专家对於未来的判断,课题组在与专家合作的过程中设计了开放性问题,让专家自己回答他们认为在中国2010年前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危机是他们提出的,可能影响中国2010年前发展的因素。课题组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没有进行修改,仅进行了简单的归类,以求尽量展现出专家们的原本观点(表-3)。

表-3 (单格中的数值即该类因素在该等级上的出现频次)

补充意见:


挑战或风险因素: \ \ \ \ 非常严重/较严重/一般/较不严重/不严重
民族冲突: \ \ \ \   \ \ \ \ \ \ \ 3
治理危机: \ \ \ \ \ \ \ \ 14 \ \ \ 12
教育问题: \ \ \ \ \ \ \ \ 1 \ \ \ 2 \ \ 1
信心和诚信危机: \ \ \ \ \ 1 \ \ \ 5
爱滋病: \ \ \ \ \ \ \ \ \ 3 \ \ \ \ \ \ 1
公共卫生: \ \ \ \ \ \ \ \ 1 \ \ \ 3 \ \ 2
资源与环境危机: \ \ \ \ \ \ \ \ \ 5 \ \ 2
国有资产流失与金融危机: \ 3 \ \ \ 1 \ \ 1
社会保险与社会保护问题: \ 1 \ \ \ 1
规模较大的恐怖主义袭击: \ \ \ \ \ 1
社会差别与社会运动: \ \ \ 3

课题组认为,根据统计结果,值得注意的问题有治理问题(包括腐败等问题)、民族问题、以及爱滋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国有资产流失与金融危机问题以及资源与环境危机问题。此外,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值得考虑。

四、对主要因素的趋势分析

从这次与专家合作来确定中国2010年前的危机因素,我们认为失业问题、>农问题、金融风险、贫富差距、生态环境、台湾问题、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中美关系、全球化和外贸、周边安全、人事更迭、治理问题、民族问题、爱滋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国有资产流失与金融危机问题,等等,都是中国2010年前的不确因素,可能会对这个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全面发展带来冲击,尤其是就业、金融、社会差距以及生态环境。此外台湾问题也不可忽视。

在现有思维模式和就业战略模式下,就业问题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中不太容易解开的结。“高失业率意味>潜在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样,经济增长就达不到其可能性生产便捷;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高失业率会使贫困现象难以治愈”。目前的问题是失业率持续上升,一直居高不下,现行创造就业岗位政策不能奏效,但又提不出新的有效对策。必须清楚地看到,沿>目前的政策取向走下去,扩大就业是不会有明显效果的。寻求新的就业政策和战略,将是政府在新的五年计划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未来的五年计划,尤其要在战略上有明确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国内专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国就业增长速度下降得越来越快:‘八五’期间,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创造90多万个就业机会;而在‘九五’期间,虽然GDP以每年近10%的速度递增,但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创造七、八十万个就业岗位。按照这种趋势,很容易就能感觉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国际上也有类似的看法,主要来自美国的兰德公司,“失业问题以及有时也引起的城市贫困和乡村贫困可能在未来10年中影响中国每年GDP增长的0.3-0.8个百分点,因为失业会造成降低要素生产率、造成低储蓄率和减少资本形成”。这个问题实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劳动力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还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农村富馀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和有限的劳动力市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表-4),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处於供大於求的状态;2006年,中国将全面履行WTO规则,入世后仅考虑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在现有1000多万的基础上,每年还将增加至少200万个。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我国农业劳动力需要的合理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未来至少有1.9亿左右的农村剩馀劳动需要转移出来;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失业人员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在1000多万人左右,这部分人年龄较大,技能单一,再就业较为困难;从2000年开始到2010年还是我国中学生的毕业高峰,高等院校如果不继续扩招,大批高中毕业生将失去继续教育的机会,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极为不利,如果高校继续扩招,从目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会是个短期问题。“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仅靠调控运行的战术性措施已无济於事,必须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出重大调整”。

表-4 2000-2005年劳动力需求量预测


弹性系数 2000年/ 2005年/ 20010年/ 2015年/ 2020年
E=0.11 \ 71220 \ 74005 \ 76479 \ \ 78606 \ 80971
E=0.13 \ 71368 \ 74417 \ 77134 \ \ 79477 \ 81890
E=0.13 \ 71517 \ 74831 \ 77796 \ \ 80453 \ 83003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计画委员会第>届中青年干部经济研讨会论文汇编,2002年9月14日。第15页。

“当前我国‘>农’问题的严峻性有发展阶段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农’问题的严峻形势不能根本消除的”。 但是,对於“>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尽管我国国民经济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但是农业几乎成为一个无利可图的产业,农民的收入基本停滞不前,而且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基本上是下降的。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将远远高於国际市场价格,通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是不可能的。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是农民摆脱困境的基本选择,但是这些进城农民并没有因为进入城市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身份上他们依然是农民,城市的福利,包括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与他们无缘。由於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是农民的弱势地位和不利处境将使他们不断为更大的生存空间抗争。 “近十年来,我国农村特别是中部地区,发生了一系列针对基层政府的群众性时间。这些事件大度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得到了较妥善的处理。但是,也有些实践由於处理不当,各种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并逐步产生了一些以‘减负上访代表’、‘减负代表’等名义出现的所谓‘农民利益代言人’。在他们的组织和领导下,部分农民与基层政府进行长期的抗争,其结果是,农村的群体性事件在数量、规模和对抗性程度方面都在增长。与此同时,农民的政治诉求也发生了重大升级,在内容上变得更有进取性,并提出了在政治上组织起来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就是自发筹建农民协会”。对於农民、农民工问题的最有利政策莫过於政府采取善治模式,>农问题的治理危机将会引发全面农村的危机,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各级基层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政权和城市与农民工有联系的基层政府作风的根本转变对於缓解>农问题危机最为关键。在>农问题上引发的危机将是治理危机。

金融问题,我国储蓄率高,资本形成顺利,但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却长期没有建立起来。金融体系缺乏引导资本顺利流向生产领域的推动能力和监管功能,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最大的缺陷,也是中国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国有银行占有80%的总信贷资金,吸收75%的居民储蓄,却创造不足30%的工业总产值。行政干预下的银行机构一直在向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输血’。受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拖累,银行系统的改革进展缓慢,从整体上加大了金融风险。这种体制也为权力作为资本进入经济过程的创造了外部条件,是导致惊人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国有银行的根本问题是接近甚至超过25%的呆帐,以及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改革方案。根据国际标准,银行呆帐比列控制在5%才应当属於可管理水平,但是,我国已经远远高於这个标准。

尽管有人侥幸中国在1997年没有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其内部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上,1997年保护中国金融体系免遭冲击的是人民币的国家固定汇率,而不是现行的金融体制。换句话说,金融业的现状,可能是危及中国经济安全的最大风险。

“在各种环境下,中国能够经历资金从银行撤出的惊慌-大规模资金流出,储蓄减少,以及资本形成的骤然减少等等。继而发生的金融危机和信誉滑坡将导致要素生产率降低0.3%,伴随每年股市增长率的降低和失业率上升,年均GDP将降低0.5-1.0%之间”

贫富差距,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在国际预警□围之内,而且几乎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严重。分配的不平等反映了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教育差距,从经济发展来说,我国过去创造经济发展的契机,但是从社会发展来说,我国的过去20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对於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贫困的农民、无法就业的学生和失业的工人都将成为不稳定的社会力量。贫困也会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不平等的结果会在社会秩序中得到反映。最近不断发生的企业家遭受伤害事件已经敲响社会不平等的警钟。被整体性抛入社会弱势群体的人群包括那些下岗失业职工以及面对明显制度性歧视的进城农民,从数量上说,他们已经不在一亿人之下。通常解决社会不利群体的政策之一是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和公共专案、公共服务来实现社会财富的转移,即由富裕群体向贫困群体转移,发达国家的基金会、慈善组织、非营利部门、社会救助组织,等等,就在发挥类似的作用,他们存在的基础是政府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政府的社会发展政策中还不曾有这个的规划和计画,短期内也不会看到这样的政策和法规出台,所以未来一个时期内社会差距缩小的政策环境不会有很大的改观,贫富差距问题也不会得到根本性地遏制,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趋势。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差距拉大的最简单结果是社会安全,特别是公共安全将受到极大伤害,南非社会治安不断恶化的基本原因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社会差距的持续拉大,。这个曾经是非洲大最繁荣和安全的国家,现在社会不安全和爱滋病缠绕>,投资环境受到极大伤害。

生态与资源问题,以石油为例,我国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勘探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我国国产石油供需缺口逐渐加大,对进口国际石油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我国获取国际石油供应面临激烈的竞争中国在2020年以前能源需求将是巨大的。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及数量有限,造成了在世界□围内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并导致了无数的战争和地区冲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和新世纪初发生的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以及最近刚刚过去的SARS冲击,给中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敲响了警钟。沙尘、洪涝、干旱、地震、蝗□等各种自然灾害,袭击中国的>分之一国土。由於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於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

美国>名中国问题专家Michel C. Oksenberg受美国太平洋政策委员会和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的委托,领导的“未来中国研究小组”提出:“中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侵蚀以及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健康并限制增长率”。联合国认为未来对中国持续发展的冲击将来自“区域不平衡发展、自然资源的破坏”。另外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和环境基础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就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来说,它依赖的能源和资源是否能够通过国内资源得到满足?虽然翻两番不是很大的目标,但是毕竟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如果说,上个世纪翻两番可以通过国内资源得到实现,下一步翻两番的目标能否得到国内资源的支持就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果国内资源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我国的策略是什麽?通过国际性治理得以实现?还是战争?这种方式在历史上都曾被应用过。

平心而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在朝>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台湾居民对於大陆的认同程度的降低,而且使越来越低,这不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信号,事实上它应当被看作为台湾走向独立的严重信号,在对台关系问上,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另外,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一系列推动台独的行动和言论也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台独势力有组织、有计划行动的一部分。2004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结果对於中国2010年前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是不确定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谁将当选,陈水扁如果继续当选,台湾进一步走向独立的可能性极大。未来台湾问题的走向是要看台湾的民意,如何影响台湾的民意将是大陆对台政策的关键,这是考验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最重要的指标,也体现新一代领导人的智慧。没有台湾民意的支持,台湾问题的解决将是非常困难的,这是我们对台政策的最大失误。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在於美国对亚洲事务的介入,换句话说,台湾问题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美国不会放弃对台湾问题的干预,这就大大增加了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大陆与台湾问题之间的摩擦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或大或小的冲击。与台湾问题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香港问题,香港最近出现的问题,对於两岸的统一投下了阴影,这个影响不可低估。

全球化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对其1997年与2000年预测报告的比较发现,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化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他们1997年的预料,换句话说,2000年的状况表明,1997年他们对全球化影响的估计过低。世界贸易组织和资讯技术传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看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并不像我们最初预料的那样会体现在几个主要的产业上,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将通过其规则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

全球化治理的影响正在凸现,最近的朝鲜核武器问题六方会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主权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合作处理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危机的作用将超出我们最初的预料,类似恐怖主义、全球犯罪、全球能源和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等,对於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通过全球治理的必要性越来越强烈。

下列已经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

“--中国在过去20多年保持的经济增长速度还能保持多久,增长速率如何?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断层和厄运是什麽?一旦这些挑战、断层和厄运发生-个别发生或连锁反应,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经济成长的步伐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起军事现代化?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会使美国获益还是受到伤害?

这些问题很大,很复杂,也相互关联。对於美国决策者来说,对於第四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关键的,这是美国对於中国经济增长态度的底线”。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可能还会保持较高的外资直接投资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的环境,这些环境可能会使外来直接投资骤然减少,这些变换的环境包括由於权力更替的导致的内部关系紧张,可能的内部金融危机,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以及中国不能履行WTO的承诺,或者外部关系紧张,包括在其他国家出现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如欧洲、印度、俄国,或其他地方。未来中国外来资金直接投资取决於与其他国家比较下的投资风险,退税政策等”。

未来真正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因素恐怕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如需求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矛盾加重以及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变化不协调,等等,激起更深层次的矛盾。

国内治理危机使人们较为关注的危机因素,这是课题组在调查涉及之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治理危机包含的因素很多,包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腐败问题、法制建设问题、军政不分问题、政治危机问题、公开参与政治制度改革问题、共产党高层内部的团结问题、政府官员的责任不清问题、党群关系问题、政府的形象问题、中央政府政策渠道不畅通问题、政府的法律权威下降问题,以及政治改革滞后等等。这是一个自填问卷,专家们使用的语言不同,归结起来是这样一些因素,我们将其归结为治理危机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专门研究,详细可见《公共事务和公共危机的善治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向看来是需要淡化政府的责任,强调其他部门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和责任。如果不是这样,人们对於政府的期望值一直居高不下,但实际上政府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个落差有可能成为人民的怨恨和不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官员的贪污腐化、欺压百姓、违法乱纪,不严格执行党和政府的政府,将激化现已存在的社会的矛盾,引发进一步的社会危机,换句话说,治理危机可能会成大规模经济或社会危机的导火索。

除了治理危机,信心和诚信问题也使专家们关注的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失业问题关系到民生问题,诚信和信心关系到精神问题,这两大问题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专家都持这样的看法。诚信问题和信心问题是与治理危机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人们之所以失去信心和缺乏诚信与某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败坏党风、败坏风气有>密切的关系。正是这些官员的腐败导致人民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心,也从此失去理想。信用问题不单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目前我国的信用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信用低下,公民个人信用基本属於空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隐患严重,许多银行依然把自己的信用建立在居民对於中央银行的信任之上,信用缺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深层影响主要表现在:抑制消费,制约投资,直接造成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巨大损失,加大了金融风险,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

信心和诚信问题可能使中国长期发展面临的最为艰难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面临如此巨大的国内外挑战面前,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如果没有大多数人民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将显得势单力薄。人民缺乏信心将随时影响政府的政策效率和执政效果。对於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有人概括为道德滑坡,世风日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道德水平却走向滑坡。“一切向钱看”的极端正在促使一部分人逐利、失去信仰、理念、意识形态的支撑。“信用”可能是时下我国国民最缺乏的一种道德资源,这似乎成为许多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应当说明,这些问题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反,它是与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目标背道而驰的。

爱滋病和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和兰德公司2003年以来相继发表报告,对中国的爱滋病问题提出警告,认为中国现在的处境与泰国在10年以前的处境相同。联合国专家认为,除非中国采取有效措施,否则,感染爱滋病病毒的中国人将远远超过目前预计的1000万人,可能会高达3000万人,如果那样,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感染爱滋病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联合国驻北京代表处官员在於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也表现了对这个问题的担忧。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爱滋病对於经济的成长所造成的影响要比过去预料的严重得多,除非采取措施,否则许多国家将会濒临崩溃的边缘。患爱滋病死亡的人往往是青壮年,他们留下的孩子无人照顾,而抚养这些孩子的人不会把他们的教育问题当作首要问题,随>疾病的扩散,孤儿的数量会使社会无法承受。这些儿童成人之后没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谋生技巧,其结果是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倒退。由於爱滋病南非经济呈处於崩溃的边缘。“中国爱滋病预计的增长率每年为20-30%,专家已经对中国爱滋病的未来作了七种情景分析,包括爱滋病成本的估计、爱滋病患者的生产效率估计、以及人均资本产出分析等等。最底线的估计是在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每年死于爱滋病的患者为170-270万人,由此造成的2002年-2015年之间每年的GDP减少1.8-2.2%”。“对於未来的HIV流行作准确的预测是困难的,因为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包括政府干预措施和效果、高危人群行为方式的改变(包括变好或变坏)等。但是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目前HIV感染>数量急剧增加。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专家和熟悉中国爱滋病疫情的国内专家估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中国爱滋病的感染>数量到2010年有可能达到1000万”。于发生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SARS不同,爱滋病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众所周知,爱滋病问题决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就是爱滋病不仅给爱滋病患者带来巨大冲击,而且也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其实,爱滋病也好,SARS也好,只是中国公共卫生问题和中国公共卫生危机的冰山一角。

五、2010年前几种可能的国家发展前景

《2015年全球趋势:围绕未来与非政府专家对话》估计2015年前中国的发展充满得艰难和不确定。要求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又要保持现有政治体系不变会使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充满压力和挑战,这些挑战影响到其政权的合法性,甚至其生存。加入世界贸易组,经济全球化的广泛需求和资讯技术革命带来的全面结构性变革将产生社会和经济混乱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类型,这些混乱将加剧已经广泛存在的国际和国内问题。“在许多专家看来有两种不同的情形将挑战美国及其盟国:一是一个虚弱和分裂的中国,或者一个崛起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军事优势挑战周边的中国。这两个相反的情景使专家们更愿意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和平的力量,经济保持增长和内部问题稳定。”

Charles Wolf在其《中国经济的断层线》中指出:“中国在未来10年面临的厄运具有广泛的可能性。这些厄运可以分成制度性和结构性的(如城乡失业、贫困和腐败)、部门性的(如爱滋病和其他传染病、水资源和污染以及能源)、金融(国内金融危机和外来直接投资的萎缩)、安全性的(台海军事紧张和冲突以及亚洲其他周边关系紧张等)”。事实上,中国在过去的20年终已经经历了这些厄运中的五个:失业、腐败、水资源问题、爱滋病和金融脆弱等等,但是,中国依然保持了其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所以评估这些因素对於中国未来的影响需要确定:这些因素是否会对未来经济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为什麽会产生影响?他们如何才会产生影响?

中国最近也经历了国际社会曾经担心的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伊战争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表明,石油价格波动对於中国经济的冲击并不像原先预想的那麽严重。剩下的两个国际上担心的因素:外国直接投资的萎缩和台海军事冲突,这是不曾发生的,也是无法预料的。

(一)、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稳步前进

这个过程产生於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有力的国际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能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和有效治理,我国大多数人民不分地区和城市,不分乡村地都能在发展中获益。技术开发与传播-一方面它将通过技术开发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方面的差距,提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加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它将通过技术开发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危机或公共卫生危机,缓解人口和资源压力;经济增长可以广布财源,提高人民收入和福利;,经济增长的前提是要解决目前存在银行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低效率问题。社会发展是保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及时处理和消除社会差别(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扩大居民的就业,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将为我国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治理在国际和国内都需要的是我们现在所说得善治,即政府在处理国内公共实物和国际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制度安排,使国家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危机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国内和国际冲突大幅度减少。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只有少数地区和居民无法从中获益。

目前“中国处於对未来发展决策的关键时期,中国2010年前的发展将决定中未来的发展路向。应当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个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中来,如果大部分认为‘我不能影响未来发展,我何必参与’或‘官员与商人决定未来,我只管自己的事情’,那麽中国就很难看到一个有效的发展规划和解决问题的一揽子措施,促进更多的人民参与将使我国应对危机的最有效的办法”。

(二)、偏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

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GDP按照预定的目标持续增长,少数经济、社会和政治精英从发展中获益,财富继续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绝大多数人民不能得益於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不改变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继续认为发展可以解决一切,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社会差别问题、就业问题、道德建设问题以及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问题,其直接后果财富继续向少数人手中聚集,广大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社会分化严重、地区差别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低下,国家贸易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家遭受全球化中负面因素的干扰越来越严重,并因不断加剧的国际经济危机而使国内的发展陷入困境。国家内部冲突加深,不公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关系紧张。在这个过程中,少数人可以享受小康社会的成果,但大部分人将与之无缘,在这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将不能得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无法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

由於业已存在的经济体制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国际或国内的突发性事件激化了现有的内部矛盾,经济发展进程中断或发生经济倒退。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差距的继续拉大,导致社会冲突,影响到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由於国内市场,特别是国内需求不能进一步扩大,国家经济对於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由於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的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危机,中断经济发展进程,或引发经济倒退,居民收入降低,大量居民失业,进而加深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社会差别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不能提高,经济增长缺乏刺激因素,经济速度降低,失业率上升,激化其他社会矛盾。

综上所述,除第一种可能性,经济增长并不能推动中国社会走向预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反,在第二种情景中,经济增长会加剧社会分化、混乱和冲突;第>种情景中,可能会激发社会冲突和合动□。这>种可能性的最终结论是:

---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如果再不能得到协调发展,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严重受到影响,国家既定的发展目标的预期实现将面临巨大困难。

---在全球化条件下,治理的有效性,包括国内和国际治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这是实现持续、全面和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

---国际因素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它的影响程度取决於国内矛盾的解决程度,解决国内矛盾是中国2010年前的关键。

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 丁元竹 教授

2004年2月20日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