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2年□增67万人,达到212万人,6月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有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2004年,全国将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研究员认为,200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br> \ \ \ \ \ \ \ \
<br>莫荣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我国既面临市场经济国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摩擦的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入就业岗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br> \ \ \ \ \ \ \ \
<br>一是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由於经济总量的限制,本身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有限,从而产生了就业总量的矛盾。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与大学扩招幅度产生较大矛盾。当前,我国正面临<<著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叁>>碰头”的局面。这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於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br> \ \ \ \ \ \ \ \
<br>二是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由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经常发生变动的,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往往滞后,部分高校生毕业后,因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而不能马上就业。这一情况在扩招后被放大,使得就业问题更加严重。
<br> \ \ \ \ \ \ \ \
<br><<三叁>>是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於需求。
<br> \ \ \ \ \ \ \ \
<br>因此,应该将教育方式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给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主权,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对教学品质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在低年级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在毕业前一二年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
<br> \ \ \ \ \ \ \ \
<br>四是分配派遣中的某些障碍也导致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於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这些障碍主要是: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高校毕业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渠道不通,<<三叁>>是派遣制度的时间限制问题。
<br> \ \ \ \ \ \ \ \
<br>因此,要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br> \ \ \ \ \ \ \ \
<br>在谈到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上,莫荣认为,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他指出,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资讯网路;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开设专门的窗口,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br>
<br>经济参考报
<br>新华网 2004年1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