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蔡崇国,2000年5月於巴黎
六四屠杀过去十一年了,我们这些人还是被禁止回国。也不知道中国政府究竟还怕甚么。
将韩东方与工人的谈话录音打成文字,再编辑成书的这段时间,我是实实在在地回到了那个叫我魂牵梦萦的社会的深处,回到了我下放的村庄,工作过的工厂,又见到了那些既朴实而又精明的工人、农民。我喜欢他们的幽默、能干,恼火他们的逆来顺受。还有那些不好不坏,总是懒洋洋的、懮愁的基层干部们,也一个个跃现我的眼前。
这些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人们谈论的多是北京、上海、深圳的高楼大厦;股票、英特网。可在我看来,中国的劳动者,包括基层干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才是中国社会的本质。这本书体现的正是这一本质。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也瞧不上这些东西。表面看来,中国工人眼下争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工作权和生存权。然而,他们的抗争和要求有却有著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意义:如何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也正是各国人民普遍关注并为之焦虑的问题。中国的劳动者正以自己的行动,推动我们的社会从另一个层面走向世界。对比金融、外贸,这一层面不是更重要吗?
在巴黎整理并编辑这本书,使我能一度同时生活在中国和西方这两个世界。这使我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流亡海外逾十年,认识了很多学者、留学生和流亡者。他们中的一些人,长期居住在一个文化高度发展,民主、自由的国度。他们有拥有很高的文凭,按说眼界应该开阔,但是,对比本书中认识的那些工人、基层干部,多少显得有点保守、狭隘。在涉及中国问题的时候,甚至往往带著盲目的、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国外,天地开阔了,但是,有点被边缘化的社会生活却限制了我们的精神。唯有对中国社会深层的关注和思考,并以不同的方式介入社会冲突,才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宽容、言论自由和独立工会等民主精神的实质,才能使我们胸襟开阔。因为这种民主精神的实质内容,不只是一种西方的观念,它首先是我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是我们精神的共同潜能。
在成书的过程中,韩东方与工人、干部谈话中的思想、情感交融,常常使我感动不已。我也知道他常常为某个工人的悲剧和可能发生在其他工人身上的更多悲剧而失眠。我常问,为甚么这个人能认识和抓住那些本质性的东西?当然,原因很多。在我看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情感。他天生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有感情,他首先在情感上不能忍受社会的不公。将情感和理性的认知在逻辑上分开,只是学者们思考的需要而不是现实。
这是一种相互平等的情感而不是同情,它决定了韩东方去关注甚么,思考甚么,做甚么,并使他常常信手拈来地接触到事情的本质。事实上,丰富的情感与理性相通,并决定著理性的深度。一个对人民的不幸无动於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认识今天的中国,甚至是不可能认识生命本身的意义的。
编辑此书,正值人们为中国应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激烈争论的时候。争论中,很多人仍然表现出我们在七十年代末的幻想:中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增加就业机会,并使中国更快地走向民主、法制。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外贸以及引进外资有十倍以上的增长,可失业剧增,工人日益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如此畸形发展,为甚么还没有让这些人从梦幻中醒过来?我想,大概是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对今天,对自己实在是没有信心。於是,就将希望寄托在了外资和自己也不知道会是甚么样子的明天。此书中我们看到,很多中国的劳动者对市场经济,对所谓的改革开放,持的是另一种态度。落在他们头上的严酷的现实,不允许他们有幻想。
中国现在的国有企业之所以走不出困境,早就不是所谓的"缺乏活力"问题所至。真正原因是随著国家退出企业的管理活动,政府官僚和企业领导们作为个人得到了巨大的贪污腐败"自主权";是假的"市场经济";是外资涌入以后变得更加畸形的竞争。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在腐败的政治专制与金钱专制结合下的"市场经济"里,中国工人争工作权,争生存权的斗争,几乎成为了唯一能遏制企业腐败,逼迫政府建立法制规范的社会力量。这股力量目前虽然还很虚弱,但我们已经看到它正在成长。
这本书,普通工人、农民读了,会思考到底该怎么抗争;政府干部读了,该叩心自问;把劳动者的斗争看作"自私"、"改革障碍"的人们读了,也该会有特别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