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联联
<br>
<br> \ \
<br>实行税费改革和严格执行学生收费“一费制”制度之后,村里的人平均负担从170元降到了32元,伢儿的学费从一期280元降到了80元。农民的负担轻了,可是,由於学校经费不足,领不到工资的老师纷纷改行离校,学校不能正常开课。家长急了,自愿每人出资100元,凑齐5000元钱送到学校。这是前不久发生在湖北蕲春县檀林镇槐树村的一件事(见4月6日新华网《湖北蕲春农村义务教育调查:穷了学校,走了老师》一文)。
<br> \ \
<br>严禁学校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这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中央<<三叁>>令五申,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初见成效。比如上文提到的槐树村,人均负担降低了81%,学费降低了70%,这本是农民求之不得、举双手赞成的好事。然而,事情却没有这麽简单。
<br> \ \
<br>明眼人都知道,所谓农民“自愿”出资,实际上是被逼无奈。负担减轻了固然是好,但失去了老师的孩子怎麽办?几百元钱与孩子的前途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再穷再没有见识的农民也懂得其中的道理,他们只好两害相较择其轻,“自愿”加重自己的负担,希望老师回来,让孩子有书可读。
<br>
<br>我们天天喊<<著着>>要减轻农民负担,负担减下来了,却出现了新问题。据报道,蕲春县试行“一费制”半年来,农民负担轻了,但教育经费日见紧张,全县教师流失达800多名,有些村小学只剩下一个“留守”老师。多麽令人担心的局面,我们能够责怪那?□涨□v不够忠於职守吗?看看老师的待遇吧:蕲州镇是蕲春县的经济文化重镇,公办老师的津补贴和民办、代课老师的工资一直从<<三叁>>提五统和学杂费中出,现在这些收入没了,公办老师每月只能拿65%的工资,民办老师每月250元,代课老师的工资全没了。面对这样的状况,任何的责怪都是虚伪和无力的。
<br>
<br>教师待遇过低,是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当前人才不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可他们就是不愿意“上山下乡”,什麽原因?农村的现状令其望而却步。不仅如此,农村现有的人才也不安心,纷纷寻求“新的奶酪”。
<br> \ \
<br>为什麽我们的政府养不起几个教书育人的老师?蕲春县委一位领导的回答一针见血:蕲春县财政供养的压力很大,每年的可用财力只有1个多亿,供养人口却达2万多。由此看来,农村教师的流失,既不是教师太多,也不是他们要求高,而是政府部门机构臃肿,□人太多,不该养的供养<<著着>>,该好好对待的却心有馀而力不足。
<br>
<br>我们知道,矛盾的各个方面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善於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否则,问题就会像水面的葫芦,摁下这个浮起那个。当前,农村的问题不少,如县乡冗员过多、农民负担严重、教师人才流失等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解决。但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盘考虑。如果我们就事论事,不得要领,改革就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甚至失败。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经在“两会”期间对湖北省的代表们所告诫的:“乡级财政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乡级财政供养的人太多,‘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人总是要吃饭的,不把乡级财政供养的人数减下来,一时降下来的农民负担迟早会反弹上去。”
<br>
<br>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蕲春县农民“自愿”加重负担的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认真思考。
<br>
<br>
<br>新华网 2003年7月18日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