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工的待遇看工资结构倒置

2008年02月23日

1
        在“全纪实”(一数位电视台)看了一部片子,叫《浩大工程》,是实拍了美国三藩市金门大桥旁边盖一座价值五亿美元的加州科学馆(博物馆)的建构过程(尚在建设中,今秋开放)。整个工程从承包老板,工程主管,到工程工人,从服饰、装备的专业性到他们自然、严谨的精神面貌,无一不感到在这里做建筑工人似乎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建筑工人的周末与服饰

       整部片子有几句话最让我听进耳朵里。一句是那位元工程主管说的:“看来我们要一周六日地赶时间啦。”

       因为加州属於热带气候,几个月后就会有季风季雨的到来。由於整个博物馆的设计是馆顶上要覆盖绿荫,与周边公园溶为一体,为了不让雨水影响馆内已建结构,所以结构过程是先封顶,再完善馆内结构。工程主管显然是有些无奈地说这句话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每周五日制。

       一句是工程老板说的:“每周六日,一天十小时。”同样是气候因素,老板是在计算要赶的时间,而无奈延长了每一日的工作时间。

       还有一句是建筑工人说的:“我都做了三十年了,我喜欢这工作。”他坐在高高的铁支架上正在拧螺丝,身上穿的是类似于路政工那种比较耀眼的工装,套著的是防跌落的设施,神情自若。


         几年前央视播了一部电视连续剧《民工》。好象从第一位农民工进城打工开始,他做的第一份工好象就是建筑工地上的工,也从那一刻开始,他就包了中国建筑工地上最重最脏最累还有最危险的活儿。他的出现打上了中国建筑历史上无法磨灭的印记,也创造了中国文字史上的最约定俗成的一个名词:民工,而且从此替代了建筑工人这一称谓。

       剧中的民工,几十号上百号人蜗居在工地旁边的一间两个教室那么大的房子里,穿著就是奇装异服了,穿什么的都有,那工头(相当於工程主管)更是著了一件见客时才穿的走了型的西装,双手夹著一只破旧皮包,奔走於他们蜗居的大屋子与工程老板的打牌处所。他们似乎没有周末的概念,休息的时间只有在天下雨或者开发商的物料不到位之时,还有就是工程老板失踪之日。

        同样是在建筑工地,不过是在电影里,周星驰的《长江七号》。一直很喜欢周星驰的“无厘头”,或者说是他的无厘头里所反映出的哲理,但这部片子就不知道是不是星爷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某种转变。这里没有了哲理,说是科幻。不过片中的周先生倒真是一身中国民工的装束,很有些写实了,君不见那房顶上作业的民工们,都是清一色的破衣烂衫,周先生也是著了他那一身让人哭笑不得的旧西装在工地上晃来晃去,最后在没有任何保护装备状况下,被一条突如其来的绳子索去了性命。

        欧美建筑工人的收入

       N年前看过一部电影,是汤姆克鲁斯(汉克斯?)主演的,电影名字我不记得了,主要内容是:汤姆从他的国家(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小国,国名也忘记了)飞往美国(忘记事由),就在他下飞机即将出机场的大门之时,他的国家发生政变,导致即时与美国断交,所以他也就得不到再进入美国国土一步的签证。一时间他也不能返程,因为断交后第一时间就中断了两国之间的航线。

       於是汤姆的自由活动区域就只能在航空港辖区,直到他的国家与美国的外交有个说法,於是他开始了他在航空港的流浪生涯。为什么说流浪呢?因为航空港里面毕竟只是旅客流通场所,也只是工作场所,於是他有时睡在候机室,有时会睡到哪个有椅子的过道。后来,他带的钱已经吃喝完了。正在他看著别人的面包咽口水之时,他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当然这时他与机场的大部份工作人员已经有些熟络了。
机场的某处要进行改建,需要找一位元建筑工人来完成这项工程。作为建筑工程师的汤姆就自告奋勇来完成这项工程,他知道美国建筑工人的工资是相当之高的。记不清他在航空港流浪了一个多月还是两个多月,反正他靠著做工的钱不仅维持了他流浪期间的生活,还在他的国家与美国恢复邦交之后让他又踏上了他的美国之旅。

        从网路资料显示,欧洲的建筑工人、清洁工人,以及管道工、电工等职业的收入也都在平均收入之上,有些比高学历的白领挣得还多(比白领还多这条,是有著人口比例之差异的,於此不论)。还有一说,就是美国的建筑工程师的工资确实没有建筑工人的高,我听到这说法时都有那么些不相信。

        城乡差异化

       城乡差异,这是个永恒的概念。只要是人,就要靠五谷杂粮来生养著,所以就永远都需要土地来生长作物。所以乡下永远都只会是与土与地打交道,而城市是不需要直接与土和地打交道的,因为城市是由钢筋水泥来筑就的。

       我们说要缩小城乡差异,主要是指人文、精神,不知道当年国家要缩小城乡差异的内涵里有没有把人均收入纳入进来,没去查,呵呵。在乡下的土与地上,其人文与精神原是保留了许多的原始与古朴的,但在城市的冲击下,这乡间的人文与精神就又幻化得有如《长江七号》里周先生身上那件破旧西装。这方面本文就此打住。而城乡的收入差异倒是有了论道。

        前两年在一些对乡村的报导上,经常会听到这个作为先进典型的乡村的年人均收入是从几百人民币升到了年人均两千元,或者三千元,五千元的就比较少啦。记得是人民币哦,不是美元、英镑什么的。我们拿中间价来计算,也就是年三千元收入,也就是说每月是两百多一点,勉强按三百一个月来忽略吧。他们的房子是不需要交什么杂费、管理费之类的,但他们的自留地里还种著聊以生养的稻米麦苗和菜蔬,也许还养著一头猪,两头羊,几只鸡什么的,重要的是还要顾上孩子们的学费,那么三百元在乡下生活如何分配呢?几年前就是如此,而现今的CPI奇高可也没放过你是不是乡下的啊。

        以上是典型乡村镇,不是典型乡村镇的,此处不提。

        於是在那第一位进城打工的人开始,也就开始了城乡差异的缩小进程。九十年代初,清楚地记得深圳郊区那些工厂给乡下来的工人们的工资只有150元一个月,还是被关在一个有著封闭式的厂房里没日没夜地劳作,偶尔有一天休息了,他们会就地找一家录影厅看那些家乡不能想像的港台片(大多以武力暴力甚至是色情为主的片子)来消费他们在家乡永远也赚不到的钱。当时深圳城市的一般工资水准已经是八百上千元了,但就是这150元对於那时的乡民来说都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城乡差异的缩小体现在这二年的民工中,就是没日没夜地、高危险地工作赚取了八百、一千元,甚至一千多两千元的工资(没有休息日的加班费加在一起),当然是还要在有良知的老板能把这钱发出来给到他手里为准,那就远比在家乡那三百、五百一个月典型人均收入要来得实在,至少能把稻麦苗种买回来,能把好化肥洒到田地里,能把养猪的好饲料拌进猪槽,那两头羊会养得更肥,鸡蛋会下得更多一些,然后再如此回圈(此时不好给这个回圈定性,唉)。

        每当听到这些民工把赚来的钱养活一家老小,还要供孩子们上学(现在小学中学的学杂费政府免了,可我还是没算明白家乡的孩子们为什么还是要交七、八百元的其他费用?),或者在家乡再盖一幢赖以生存的房子的故事时,总让我很是感动。

        工资结构倒置

       如果说把乡村的人均收入也按城市的工资来定性的话,那么也就是乡民把土地里收获的稻米麦面或者菜蔬等农作物卖出后的所得利润,只是这种工资形式有那么点年终分红的意思了。但是把他们的工资按比例与城市工资一对照,却发现稻米麦面或者菜蔬原来是如此的低贱,无怪乎我们的农民兄弟们的生活过得如此尴尬,才发现这些来自乡村的民工们情愿在城市最高危的一角、拿著最低贱的工资望城兴叹,也不愿再过著日出而作、面朝泥土背朝天的生活。

       说到这里,可要声明一下。并非说,粮油菜蔬因此就应该大涨特涨,毕竟这些东西是一日三餐里的必需品,倘若因了这由头并顺了现在的CPI就不顾价格结构地涨,那诚心就是乱了套了。

       但若是调整一下其他领域的价格结构,有如房子,汽车,电器,交通、通讯等,再合理地把粮油菜蔬的价格涨上去(最好只是涨在收购价上,中间商就免了吧)。如此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准也就可以调整下来一点,乡民们的工资就可以上升一些了,如此城乡差异也可以以这种形式缩小一点了。

        上一年的年末吧,一位叫君当如海的Q友告诉我说,他开始看好农业股,因为国家已经把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上了。很快那巴菲特和罗杰斯都从有色金属转移到了农产品和农业股,再看昨天的农业股又逆势发了飙,我却在想,不知有几位乡民能够享受到这农业股的欣欣向荣;又转了一念,也许以后的乡村也会象欧美一样有著农场经营发展形式,却不知能否跟得上发达国家的农场式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


1
来源:    2008年2月23日    凤凰博客一一斯域的博客

1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