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运动观察报告(2011 – 2012)

2013年06月18日
本报告是中国劳工通讯发布的第五份工人运动观察报告,以2011—2012年为报告期。在报告期内,由工人自行组织和发起的集体维权行动已经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主流,并反映了中国劳动关系在市场化转型完成之后的一种必然趋势。工人集体行动自上个世纪末兴起之后,在彰显工人诉求的正义性、推动劳动立法、促进劳资关系调整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这类行动向社会各界表明,中国工人在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中,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理解了自己的权利,并为实现这些权利而行动。尽管这类行动仍然存在组织性程度低,并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临时性等缺陷,但行动本身仍然表明,工人们的阶级意识和行动意识正在形成。
 
本报告以2011 — 2012年工人集体行动个案为对象,对两年间工人集体行动做一个总结性的分析。报告由六节组成:第一节是对工人集体行动的一个全景式描述,从区域、行业、诉求和企业所有制分布几个方面,对收集的270个个案加以概括;第二节分析了工人集体行动的引发原因,指出企业内部劳资矛盾积聚、资方降低经营成本、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等对工人权益所产生的影响;第三节概括了报告期工人集体行动的一些特征,包括诉求的变化、行动的方式与规模、行动的结果和社会媒体对集体行动的影响;第四节总结了报告期内发生在公共服务业的集体行动个案,指出劳资矛盾已经超出了工作场所的范围,具有了社会化的倾向;第五节概括了地方政府、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对工人集体行动的反应与应对策略;在报告的最后一节,对中国工人运动做了结论与前瞻。
 
本报告指出,在报告期内,中国工人运动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运动的外部环境亦发生重大改变:
 
第一,在缺少劳资之间市场议价机制的情况下,工人们不得不将集体行动作为实现个人价值观念与理想生活的唯一手段,这就使集体行动成为当今中国劳资关系的一种常态。
 
第二,集体行动反映了新一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份形成与阶级意识的觉醒,而阶级意识又是一种源于公平、基于现实、生成于工厂、成熟于社会的价值理念。在这种理念之上,形成了工人们的身份认同与利益共识,进而形成了团结的意识、组织的意识与行动的意识。
 
第三,社会媒体为工人集体行动的酝酿、组织、启动和持续提供了极为便利和宽广的平台,它改变了官方媒体“一统天下”的状况,并为工人集体行动提供了巨大的动员资源。
 
第四,各级政府正在逐步退出劳资关系,尝试找到中立的位置,站在这个位置上,政府对工人集体行动的应对策略已经从政治恐吓与行政压制转为积极的斡旋并促使劳资双方通过协商谈判解决纠纷。
 
第五,在工人集体行动高涨与政府策略转变的背景下,各类雇主并未做出及时的态度转变与对策调整。尽管一部分集体行动迫使雇主与工人进行谈判,但此类谈判多为一次性解决纠纷的谈判,也就是说,劳资之间尚未建立以集体谈判为主的劳资关系调整机制。
 
第六,面对工人集体行动高涨的态势,中华全国总工会系统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但一些地方工会开始顺应工人集体行动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了工作重点,突出了代表和维护工人权益的职能。
 
第七,在工人集体行动的推动之下,部分劳工NGO正在进行职能方面的转型,即从对工人个体的维权与基础培训转入将工人的集体行动引入集体谈判的轨道。我们认为,这种转型将成为中国劳工NGO继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报告以270个工人集体行动个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发生在公共事业(包括,公共交通、出租车、环境卫生)的122个个案做了归纳性的分析。个案的主要来源是互联网。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