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北现象」调查五: 产区粮企处在蜕变前夜

2002年02月07日

在东北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入世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销区粮改的进行,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原本就相对滞后的产区来讲,粮食企业受到的冲击和承受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可以这样说,它们正处在蝉蜕的前夜。


现行的垄断产区粮食收购的方法面临严重挑战,国家既包不下来,也补贴不起


由於粮食积压严重,产区的粮食企业给中央和地方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截至去年11 月,黑龙江省粮食库存除去中央储备粮食部份,还有340亿公斤,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用于粮食超储的支出就高达45亿元。黑龙江省级财政每年需负担13.8亿元的粮食风险基金,但由於财力有限,尽最大努力每年也只能支出近7亿元,缺口6亿多元。专家分析,入世后,我国现行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垄断产区粮食收购的方法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国家既包不下来,也补贴不起。


榆树市粮食收储公司经理谢世吉说,现在粮食保护价收购,收上来以后国家要求顺价销售,在市场粮价下跌的情况下,粮食企业形势更加严峻。再不给粮食企业自主权,将会是"
死路一条"。吉林省榆树市副市长裴忠介绍,现在的粮食企业就像"植物人",国家借粮食部门的手,收上来粮食,粮食企业只负责管理,自主权很少。目前我们的粮库仅仅是仓储库,不是经营库,粮食企业都在靠著、等著,亏损了也是政策性的,结果道路越走越窄,包袱越来越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行的粮食体制也容易滋生粮食部门的不规范经营行为。吉林省的一些群众表示,他们的粮食有很多还是卖给粮贩子了,粮贩子利用和粮食部门的关系,再用较高的价格卖给粮食部门,然后和有关人员从中分取差价。


产区的粮改已经势在必行。


不过,国有粮食企业控制80%以上粮源的局面正逐步被打破。记者注意到,在WTO协议中,已经强调私营企业的不可或缺性。在中美农业合作协定中规定,配额应在国营进出口公司和私营企业之间合理分配,在大米关税配额中规定私营企业要占一半。这就为私营粮食进出口企业,特别是粮食跨国公司抢占中国粮食市场铺平了道路。


由於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市场容量大,在国际粮食市场中有著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金融资本十分看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特别垂涎和青睐中国这个大市场。这样,我国粮食市场主体将会由单一的国有粮食系统垄断经营逐步向国际资本、民营经济、私有经济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销区的粮食改革,使得产区的粮食购销、流通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销区粮改的进行,一方面为产区的粮改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路子,另一方面,销区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的面积,给产区腾出了市场空间。但是,这有限的市场空间,12个粮食主产区都在切分。要抢得这块市场,产区的粮食部门必须加速改革进行职能转变。


浙江是我国这一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最早的试点省份。就在全国的粮食企业普遍亏损的时候,从浙江粮食部门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浙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2001年实现利润782万元,一举甩掉了已连续戴了6年之久的"亏损帽"。


浙江率先在国内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后,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利用以订单形式与广大农民建立新型粮食产销关系。从过去的"农民种什么,就收购什么"到如今的"市场需要什么,就引导农民种什么"。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还迫使浙江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放下"粮老大"的架子,改"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从单纯吃"财政饭"转向吃"市场饭"。他们不仅积极为本地粮食加工企业提供粮源,还在黑龙江、江西等地建立粮源基地,为粮食主产区提供代储代销、委托销售等业务。这些改革措施,对於产区的粮食企业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取消粮食定购任务","种什么"由农民说了算。浙江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在上年调减740万亩的基础上,去年再次调减530万亩。粮食与经济作物面积比已调整为6.2:3.8,产值比为3.1:6.9。据介绍,浙江的粮食缺口将逐步达到100亿公斤,福建省的粮食缺口最大将达75亿公斤。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产区各省的粮食企业已经悄悄开始了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变,主动出击寻找市场了。今年冬天,浙江、福建等粮食主销大省,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从吉林、黑龙江、河南过来的政府高层和粮食企业。这些客人一边是来考察销区的粮食市场,一边是来推销自己生产的粮食。同时,他们还悉心咨询,产区需要什么样的粮食,回去后指导生产。销区的粮食改革,使得产区的粮食购销、流通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产区和销区之间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必须加快建立


在粮食积压压力越来越大时,黑龙江省的粮食企业较早出击,为粮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政府的协助下,黑龙江与浙江的粮食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粮食购销合作。两省去年共同主办了黑龙江(杭州)粮油商品展销会,共签订粮油购销及经营合作合同、协议338份,成交量24亿公斤。2001年6月,黑龙江省在杭州创建了黑龙江粮油商品"一条街"和黑龙江粮油精品专卖店;浙江企业在黑龙江省建立了40多万亩的粮食生产基地。两省企业间还签订了在浙江建立黑龙江粮食储、加、销基地的协议。按此协议,浙江方面将为黑龙江省在浙建立粮食储、加、销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场地和设施配套,优惠或无偿提供仓储服务,由此将两省的粮食购销合作进一步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产区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农民知道给谁生产,即在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情况下,生产完粮食都卖到粮库;而粮库收购的方向和目的性都不是很明确,什么能收,什么不收,收了之后要放多久,粮库不清楚。粮改的关键是要在这一块做活。从粮食收购开始就要融入市场,知道是给谁收的,倒过来才能促进生产的稳定,也才能促进品种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而在目前两头完全脱节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用户到东北一看,粮库里的东西不是我要的,不对我的路子,扭头就走。


陈锡文表示,产区和销区之间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必须加快建立。这样,产区的粮食企业知道需求者是谁,知道它对品种、质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按照它的要求来生产,市场才比较稳定,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才能比较安全、平稳地进行。(完)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北大三角地

作者:刘树铎,华中炜

2002年2月7日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