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北现象」调查一: 粮食积压, 东北焦虑

2002年02月07日

中国经济时报编者按:十年前,东北工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出现的"东北现象"牵动人心;在入世第一年,在这片为我国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广阔黑土地上,又出现了粮食大量积压、逐步丢掉市场份额的"新东北现象"。这是入世后我国农业的第一个趔趄。不久前,本报记者奔赴东北等地,就该现象的起因、对策作了采访,今天推出的是"新东北现象"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敬请读者关注。



随>中国入世,被誉为我国"粮仓"和"粮食市场稳压器"的东北地区,如今却出现了农产品大量积压的困境,东北地区原先行销全国、大批出口的优势地位已经岌岌可危,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农产品出口受阻,甚至连山海关也难进了。人们称之为"新东北现象"。寒冬时节,记者一行二人来到产粮大省吉林。虽然今年是个暖冬,但在吉林记者深切感受到了粮食积压给政府、粮食企业和广大农民带来的"寒意"。


吉林省坐落在天然的"黄金玉米带"上,去年虽然受了较严重的旱灾,粮食产量仍达到 1950万吨,其中80%为玉米。面对灾年粮食比上年还增长了两成的产量,吉林省委副秘书长、吉林省农办主任王守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感觉。他坦诚地告诉记者,现在粮食生产得越多,政府的包袱就越重,压力就越大。


王守臣说,往年吉林每年要销往南方玉米1000万吨,出口玉米大约在300万吨左右,最高时达到400万吨,占了全国玉米出口总量的50%以上。每年的年关季节是粮食销售的热身期。在往年,南方客商已经蜂拥而至,与吉林各地粮食企业下订单、签合同,忙得不亦乐乎,而今年到现在还是悄无声息,动静全无。


吉林榆树市副市长裴忠告诉记者,目前没有客商登门,他们只好自己出去寻找,但一些熟悉的客商都表示要等等看。


王守臣介绍,与此同时粮食出口也受阻,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笔大宗的订单,而吉粮集团去年与外国客商签下的80万吨玉米订单,到现在也迟迟出不了货,全省的库存总量已经达到700多万吨。据了解,随>国内外市场竞争和需求的萎缩,吉林市场的玉米价格已经跌破1000元/吨,目前为980元/吨。


粮食销售不出去,使得一些产量大县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榆树市是吉林省的产量大县,去年的粮食产量为225万吨。榆树市副市长裴忠介绍说,榆树的财政是个吃饭财政,每年总收入为2.4亿元。


他说,他当市长的月工资才600多元。榆树市去年收购国家订购的粮食为42万吨,其馀的 61万吨新粮的补贴将由市财政承担,算起来要补贴3000万元,目前榆树的财力无法达到。


与政府的焦急相比,国有粮食企业的日子也更加捉襟见肘。榆树市是吉林省的产量大县,去年的粮食产量为225万吨。榆树市粮食收储公司经理谢世吉见到记者时,不住地叹气。


他告诉记者,国家要求粮食收储企业必须实行">项政策",即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和资金封闭运行。他们坚决按照执行,目前全市的粮食收储工作也已经完成。到2001年12月底,全市的粮食总库存已经达到235万吨,这比榆树市全年的粮食总产量还要多。这235万吨粮食中,包括1999年以前的粮食89万吨,2000年的粮食43万吨和2001年新入库的103万吨粮食。


谢世吉介绍,榆树市粮食收储公司所有粮库的总库存一共为130万吨,目前已经超出105 万吨,他们只好到社会上租用场地来存放放粮食。这样每年每吨粮食要增加10元的费用,也就是说,如果这105万吨粮食多存上一年,公司就要多支出1000多万元的费用。他说,这笔钱他们现在没有能力支付,每天都有人到他的办公室去要租金。


榆树市副市长裴忠介绍,目前粮食企业的经营也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榆树粮食收储公司的资金来源目前只有>部份:一是国家支付的每吨30元的收粮费用;二是国家财政对国家订购粮的每吨50元的补贴和地方财政对其馀粮食的补贴;>是粮食顺价出售时返还农发行收购贷款后剩下的钱款。由於粮食企业没有价格自主权,粮食顺价销售根本无法进行,而地方财政的补贴也无法到位。目前欠农发行的贷款达到50亿元,欠器材款也达到1亿多元。


裴忠介绍,由於企业经营困难,职工生活水平也随之下降。榆树市粮食收储公司和粮食局的职工总数为12000人,按正常的工资水平发放,每年的总额大约为5000万元。但目前拖欠工资最长的达到了8个月,60%的职工发放的是季节工资,即除了粮食收购旺季的两个月能足额发放,平时每月只能领到2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按照国家敞开收购粮食原则,农民的粮食基本上都卖出去了,但是由於实行与国际接轨的粮食价格体系,很多农民还是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据介绍,为了与世界粮食市场接轨,今年在粮食收购时执行更加严格的价格标准,含水量大於23%的玉米比以前价格要低,而含水量低的玉米价格比以前有所提高;水稻收购时整斤米率55%以下就不收购了。吉林省榆树市青山乡岳家村的靳兴荣介绍,由於收购政策的严格,他们家去年种了28000斤粮食,卖了9600元,每斤价格为0.34元,而在往年同类的玉米价格在0.38元以上,这样就给他带来了1000多元的损失。岳家村第>小组的组长张文广介绍,他们小组327人,去年种了54万斤玉米,平均价格为0.34元,总收入18.4万元,按照往年的价格少收入2万多元。张文广同时告诉记者,现在虽然粮价偏低,但大家都不敢把粮食留在手中,往年粮食留在后面要赚钱,今年只会吃亏,粮食价格只会走低。


不仅是玉米,大豆、水稻这些"铁杆农产品"也都出现了问题。专家估计,东北>省的大豆如今有七成积压在农户手中。东北>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最高曾达660亿公斤,商品粮约占全国的40%。但近年来,东北商品粮中的外销份额从过去的40%降至不足20%。


今年是入世第一年,目前对农业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但王守臣分析,更大的压力还在后头。随>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国外低价粮食的冲击,传统的"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将被打破,很有可能出现"南进北不出"的现象。裴忠介绍,粮食有一定的生命期限,积压的过程就是贬值的过程,年数多了就会成为陈化粮,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农民靳兴荣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看电视报纸,议论国外粮食和我们的农业政策,还有市场上的粮价。浮现在每个人脸上的都是焦急的表情。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北大>角地

作者:刘树铎,华中炜

2002年2月7日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