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124万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的背后……

2006年11月24日

2006-11-24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今天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 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早已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随著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随著经济转型,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本则新闻告诉我们,社会已经形成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实现正常就业以及不得不从事中低学历要求的、待遇较低职业的大学生群体。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并且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恰恰证实了这种判断。

  结合我国现实,笔者以为,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仅仅是一种自愿性失业。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第二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当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供给过剩时,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他们只有处於失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自愿性失业者。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二者是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许多差别,比如,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在小城镇和农村,不仅收入低,而且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现实的情况是,诸如户籍制度等一些比较严格的体制性障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使得他们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进入大中城市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如果他们进入了小城镇、农村就意味著大学生一旦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很可能被长期锁定在这一市场中,无法实现将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於是,大学生毕业时宁愿处於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状态,也不愿意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自愿性失业由此产生。

  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失业是合理和必然的现象,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不必过分渲染大学生失业的后果。要解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问题,就应该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尤其是由於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比如,放宽户籍制度,改革僵化的企事业用人制度,以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就业为民生之本,而大学生就业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因此,在解决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同时,应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鼓励大学生到落后地区就业。

  来源:人民网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