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现新失业群体 长大的“小皇帝”正处浪尖

2005年01月10日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指的是下岗者,但事实上,目前还存在另外一个日益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他们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大多是受到“小皇帝”一般呵护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他们被劳动学研究专家和社会学家们称为“新失业群体”。
  

随著“老失业群体”的逐渐衰老和过世,随著“新失业群体”比例的增加,中国未来失业人员的主体和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这不仅涉及到一个政策的衔接问题,更有可能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变革。
  

2004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一辆红色计程车缓缓停在吉林省长春市民康路附近的街道旁,路边十几位中年男女哗啦啦地拥上去把计程车团团围住。
  

“要保姆吗?”“钟点工!”“洗衣做饭要不要?”“要水暖工吗?”……零下23度的冷空气中传来一阵急切而嘈杂的询问。
  

“都不要!”计程车后排抛出的一个拒绝声音让车外的人很失望。话音未落,这群中年男女已哄然而散,他们回到原来的位置,翘首以盼下一个雇主的出现。
  

这是发生在长春市下岗职工劳动力市场的一幕,不远处静静“趴活”的24岁的王琨智则和周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与那群老练而又急切找活的下岗工人不一样,这位身穿黑色皮夹克、头戴防寒瓜皮帽的小伙子脸上露出一丝稚嫩和羞涩,“我不太好意思上去跟别人要活”。他手中的小木锯则向别人暗示他是搞装修的。
  

初中毕业已经8年的王琨智曾在洗浴城做过4个月的服务员,还帮亲戚修过几个月的车,但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家里“无事可做”。2003年开始,他用心学了一门家庭装修的手艺,试图找个活干。现在每周的二、四、六,王琨智都要从家里骑十几分钟的自行车赶到这个下岗职工劳动力市场,来碰碰运气,希望早日能离开失业大军的行列。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针对的仅是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者。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另外一个失业群体,就是像王琨智这样的城市年轻失业者,他们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或肄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被劳动学研究专家和社会学家们称为“新失业群体”。如何引导和推动他们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就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新挑战的出现
  

家住长春市东二条的19岁的黄飞雨初中毕业后除了打过几天工以外,一直待在家中。“因为没地方去,他经常愁得一宿一宿没睡。”黄飞雨的母亲对此也一筹莫展。
  

让这位40多岁的中年母亲搞不明白的是,在黄飞雨这么大年纪的时候,身为“待业青年”的她也曾为工作发愁过,但没操多少心就解决了,“高中毕业后,我很快顶了父亲在厂里的工作。”她说。而黄飞雨的父亲则进入厂里的子弟学校当体育老师。
  

对於青年失业的现象,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当时大量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就业机会开始紧张,城市里出现了一些青年在中学毕业后待业的情况,他们在当时被称为“待业青年”。
  

对这一情况,“政府通过发展街道集体经济、制定职工退休接班制度以及国企开办三产,来吸纳‘待业青年’,所以当时的待业问题并不特别突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分析说。孙是国内较早提出和研究“新失业群体”的学者,而其主持的“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的运作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之中。
  

孙立平认为经过多年的国企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目前由国有和集体企业失业下岗人员构成的“老失业群体”已达到峰值,而“新失业群体”问题开始逐步凸现,我国的失业人群结构也将因此随之变化。
  

虽然现有的资料没有关於“新失业群体”总体规模的精确资料,但在已有的一些小范围调查中发现,在一些中等城市中,“新失业群体”的绝对人数已经超过“老失业群体”。
  

比如,在湖北省某市,前者的人数已经相当於后者的3倍,而这个数字仍然在不断增加。在长春市2004年6月的统计数字中,该市9个区已有3个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人数超过“就业转失业人员”,其他6个区中两者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
  

另一方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也指出,当前正面临自然新生劳动力的高峰期。有专家预计,在今后几年中,在这些新增的劳动力中,实现就业的比率只有40%-50%,这就意味著有相当一部分人要处於“待业状态”,加入到这个“新失业群体”中去。
  

老失业群体达到峰值,意味著失业社会保障目标群体规模已经大体确定;而对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挑战的将是“新失业群体”。
  

“啃老”
  

作为“新失业群体”的一员,黄飞雨和他父母不一样,他对“文革”没有记忆,属於“文革后一代”。
  

当他上小学的时候,一场“打破铁饭碗”的下岗风潮开始席卷全国,1998年他父母分别从长春市模具厂和厂子弟学校下岗。此后,他父母曾经试过开饭店、卖衣服,但都无功而返。现在,他42岁的妈妈在亲戚办的小厂里帮忙,每月收入500块;爸爸找了一份安装抽油烟机的工作,“家里生活开始慢慢好起来了”。
  

两年前,黄飞雨高中没考上,此后基本待在家里。身为独生子的黄飞雨在妈妈的眼中是一个内向的好孩子,“我们这个孩子特别乖,他不上网,不去游戏厅。他说上网得花钱,不去”。
  

没有收入的黄飞雨平时也不乱花钱,“一个月平均花50块钱,也就是出去坐坐车,渴了喝点饮料什么的”。
  

作为家里的“小太阳”,从小爸妈就没让他干过家务活,哪怕力所能及的事。“甚至瓜子都不会嗑,都是大人嗑好了给他。饭也不会做,袜子也不会洗”。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黄飞雨,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刚踏入社会就碰了一鼻子灰。
  

从2003年11月开始,黄飞雨当过保安,当过浴池服务员、药店库管员,送过报纸,甚至卖过肉,但就是坚持不下来:因为冬天怕冷,在明珠花园干了4天保安就回家了;因为不适应浴池的氛围和环境,“强挺了半个月,连工资都没有要就走了”;给别人送报纸,一个月下来挣了100元,亲戚说太少,於是转到亲戚的药店里当库管员,库管员工资不错,每月900元,但是那边“仓库管理混乱,承担的责任大”,再加上搬货太累,干了两个月,这是他干的时间最长的工作。说到卖肉,因为小纠纷和顾客吵了一架,觉得“伤了自尊”,自己也始终学不好怎么割肉就离开了。
  

“我什么都干过了,好像做什么都不合适,就一直待到现在。”一直想成为摄影师的黄飞雨现在成了“待业贵族”。
  

28岁的赵强是长春市拖拉机厂的子弟,现在仍和退休的父母住在一起。读到高二时,赵就出来找工作“挣钱”,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浴池服务员,每月300元。后来觉得钱少,又到市里一家饭店去做服务员。去年,觉得工作太累,挣钱不多,自己找了个藉口回来了。
  

没有工作的他一直依靠父母的退休金生活,而他一个月300多元的花销却让父亲30年工龄的退休金显得捉襟见肘。因为怕邻居、亲戚说“啃老”,赵强准备过完年去找新工作,然后搬出去租房住。另外前不久刚认识个女朋友,“出去住,方便一点,但是最起码要找每月能开1000-2000元的工作”。
  

“做梦,哪有老好的工作等著他,现在我们这儿都是建筑工、饭店服务员和车床工的岗位。”长春拖拉机厂大门口附近的职业仲介的马老板不看好前来登记找工作的赵强,看来“高不成,低不就”始终是赵强面临的难题。
  

工作的无著落让他感觉对未来的婚姻更“遥遥无期”,“走一步看一步呗,没钱扯啥也没用”。
  

像黄飞雨、赵强一样,“新失业群体”有很多共同点。孙立平教授归纳说,从成长的环境说,他们基本属於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是作为“小皇帝”被养大的,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较弱。而在以升学为取向的应试教育中,在初级和中等教育阶段上,他们也没有学到或得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在就业市场中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人员相比,他们很少有系统的就业经历,缺乏社会生活阅历,价值观也比较混乱。
  

“新失业群体”的成员大多是生於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在东北,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啃老”。孙立平教授分析说,随著时间的推移,“啃老”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他们的父母有的由於退休而收入减少,有的加入失业下岗的队伍。对於他们来说,过去所依赖的经济来源正在失去,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未知数。

来源:《南方周末》

2005年1月6日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