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强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当今社会贫富差异、不公正和社会排斥等
现象日益突出,这次首脑会议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和增进社会和睦作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十分必要的,它将促使国际社会共
同努力解决这些主要社会问题,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建设美好的未来(马旭明和杜平,1995)。由此可见,社会排斥是当今世
界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议题。然而,对这一议题国内少有从社会排斥角度本身进行的研究,对相应的社会排斥概念或理论也鲜
有介绍。所以,本文的目的在於通过文献研究,对社会排斥概念或理论的源起、基本涵义、范式、面向、反社会排斥的政策、
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和关联性等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以便为分析我国的社会排斥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工业重建与社会排斥概念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被西方经济学家誉为“辉煌的30年”。在此期间,西方国家不但经济获得了
迅速发展,而且各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也起到了有效缓解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繁荣的作用(李培林,1997)。但
自那以后,西欧经济结构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开始了一个重大的经济重建过程(Silver, 1995),使得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
的改变(Cars et al., 1998)。
“全球化”是西欧经济重建过程的一个显著特徵。面对著来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新兴经济的挑战,西欧各国不得不对自己的
长期经济战略进行反思并作出积极的回应。反思的结果是认识到: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不再有效,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并
不能够应付新兴经济的挑战。於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经济自由化和灵活化成为当时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取向
(Cars et al., 1998; Kooten, 2000)。
然而,经济自由化和灵活化对劳动力市场和人们的工作状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对以往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了极大
的压力,迫使其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方式转向灵活、分散、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王振华,2000)。与后
福特主义相适应,工业组织也转向了Watson所称的灵活公司(flexible firm)。在这种公司中,劳动力被分为核心要素和
边缘要素。前者由於适应、创新和掌握新技术而享有安全和较高的报酬,后者则主要从事那些简单具体的劳动,处於缺乏继续
就业及提高技术保障的状况。由此,在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了一种二元结构。劳动力的这种二元结构对於后者的影响在於,当雇
主回应市场需求水平的变化而调整雇员数量时,大大增加了他们失业或部份时间就业的可能性(Kooten, 2000)。
Rees(1998)指出,随著劳动力市场变得越来越波动和灵活,对许多人来说,劳动合同已经不再是长期性的,而日益变成
为一种固定时期的(fixed-term)和部份时间的。传统的“终身工作”概念以及雇主与雇员之间由於稳定长期雇佣关系而存在
的“心理上的合约”已经开始崩溃。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需要和可能在其工作生涯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提高自身
竞争力的另一个措施是引进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同时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和灵活化。首先,由
於生产率的提高或者工作岗位被转移到世界其它地区,本地工作岗位的数量被减少了。其次,随著传统制造业部门中就业数量
的急剧下降,新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信息技术、服务、研究和教育等部门中就业的急剧增长,使得工作岗位的构成发生了
变化(Cars et al., 1998),不适应这种转变要求的人被淘汰出局。正如罗文东(1999)所言:高科技产业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和贫富分化。由於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的大变
革,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大量不适应这些新要求的工人失去工作。
西欧经济的这种大规模结构性变迁,给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Percy-Smith(2000)写道:国际化(
全球化)所引起的经济环境的迅速变迁和工业及法人的重建,已经改变了区域经济的特徵。它们导致了更加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制造业的衰落和服务部门的上升,高度的结构性失业,部份时间的、不安全的和低工资就业的增长,男性和女性就业平衡的
转变,最高和最低家庭收入之间日益增大的鸿沟。Silver(1995)也指出,经济重建过程的这些后果对西方福利国家背后的假
设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普遍性的社会政策仍然被用来防止那些来自共同的生命周期、职业模式和家庭结构的可预见的危机,
另一方面,标准化的生命过程已不再为人们所认可。越来越多的人遭受著不安全,变得依赖“剩余性”资产调查式福利方案,或
者没有被含盖在社会保护中。在欧共体,5000万人生活在国民收入中位数一半之贫穷线之下,1600万人或劳动力的10.5%为
官方统计的失业者,后者的一半以上失业达一年以上(Silver, 1995)。这一切对以往的充份就业和社会整合的“欧洲模式”
形成了严重的威胁(Lovering, 1998)。
上述经济重建过程所带来的种种后果,是西欧社会中的一种“新”现象。因为在此之前,西欧经济曾经有过将近30年的长期
繁荣时期,穷人慢慢地被限定在没有工作能力的穷人中的一个小的部份――第四世界(Silver, 1995),使得新右派政府认为
贫穷现象不复存在,某些国家亦相信它们高度发达的社会保护系统实际上已经消除了贫穷(Atkinson, 2000)。例如,欧洲
委员会指出,在1970年代,许多成员国认为贫穷已经被减少到“随著进步和成长将会消失的剩余状态”(Atkinson, 2000)。
因而,在长期经济繁荣的背景之下,当今社会中的贫穷、大规模失业和正在扩大的鸿沟(即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两极分化)等现象
看起来是“新”的,也就是说,在富裕或福利社会当中,它们或多或少是不可想象的(Littlewood & Herkommer, 1999)
。
新的现象需要新的概念(Littlewood & Herkommer, 1999)。但在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新的概念去描述和分析这些新
现象时却存在著分歧。在一些国家中,新的社会问题被理解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下层阶级”(underclass)的症状。在另一
些背景下,它们意味著“新贫穷”(new poverty)的发展(Silver, 1995)。然而,在英美等国盛行的下层阶级的概念,在
欧洲大陆并没有得到什么支持。因为它意味著“指责受害者”,把任何剩余的“贫穷”都视为不适当的个人行为的结果。但显而易
见的是,这种新贫穷主要不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工业重建,亦即大规模的经济变迁引起的(Rees,1998)。因此,对
在西欧最初被称为“新贫穷”的现象,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对其进行概念化和讨论其原因与症状的方法(Room, 1990; Poverty
2, 1991)。正是在这个时候,社会排斥概念作为一种方法浮现出来,阐述看起来是(或者过去被定义为是)由社会本质中的基
本变迁所引起的一套新问题(Atkinson, 2000)。Rodgers(1995a)亦指出,虽然许多概念可以用来表述这些问题,但欧洲
委员会认为社会排斥概念特别适宜,因为它不仅描述一种情境,而且把注意力放在排斥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
会排斥概念的出现是在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对社会弱势群体重新进行概念化的一种尝试(Gore, 1995a)。
二、社会排斥概念的基本涵义
社会排斥概念最初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在法国。当时的一些政治家、活动家、官员、新闻记者和学者模糊地和在意识形态上
提到穷人是“受排斥者”(the excluded)。而明确地提出社会排斥这个概念的是Ren Lenoir。Lenoir在1974年估计,“
受排斥者”构成了法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些人包括精神和身体残疾者、自杀者、老年患者、受虐儿童、药物滥用者、越轨者
、单亲父母、多问题家庭、边缘人、反社会的人和其它社会“不适应者”(Silver, 1995)。因而,这个时期的社会排斥概念
基本上是指那些没有受到社会保障的保护同时又被贴上“社会问题”标签的不同类型的人(Gore, 1995a; Silver, 1995)
。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排斥概念成为法国有关与技术变革及经济重建相连的“新贫穷”的产生及其性质之争论的核心
(Gore, 1995a)。右派和共产主义二者指责社会主义政府造成了失业的上升和“新贫穷”,而社会主义政府则以社会排斥的概
念和理论来回应这种批评(Silver, 1995),并以此来分析“新贫穷”问题的根源和后果。在社会主义政府眼里,社会排斥不
仅牵扯到长期和重覆失业的上升,而且涉及到不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增长,譬如不稳定的家庭、单身家庭、社会疏离、阶级团结
的削弱等。它不仅包括贫穷的物质方面,而且包括精神和符号的方面。简而言之,社会排斥变成描述和分析在个人和群体及更
大的社会间建立团结上所存在的障碍与困难的一个新方法(Silver, 1995)。Gore(1995a)亦指出,这个时期的社会排斥不
等同于传统的贫穷,相反,它包含了一个社会解体的过程,亦即由於日益增长的长期失业而造成的进步中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相
互关系的中断(Gore, 1995a)。
法国社会排斥概念背后的理念是其共和思想和社会团结的观念,除此之外,公民权观念也构成其背后的重要理念之一
(Atkinson, 2000; Gore, 1995a)。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社会排斥概念为欧洲委员会所采纳并作为其形成社会政策的
核心。欧洲委员会把社会排斥概念更紧密地和社会权没有充份实现这个理念联系起来,它们把社会排斥定义为“涉及到公民的
社会权……涉及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和涉及到参与社会中主要的社会与职业的机会”(Gore, 1995a)。欧洲委员会试图利用公民
权的概念来调和法国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把法国取向的因素及其对社会与文化排斥的强调同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及其对收入不
平等与物质排斥的强调结合起来(Atkinson, 2000)。因而,这个时期的社会排斥概念可以从公民权遭到否定或者没有充份
实现的角度来看待(Atkinson, 2000; Byrne, 1999)。
从上述对社会排斥概念基本涵义的历史演变的简单回顾中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概念,社会排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
的涵义。事实上,不少学者已经明确地认识到,社会排斥概念对於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涵义,不同的学者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
对其进行定义(Atkinson, 2000; Gore, 1995a; Littlewood & Herkommer, 1999; Percy-Smith, 2000;
Silver, 1995)。
然而,社会排斥概念的这种歧义性并不妨碍学者们在定义它时也会具有某些共同的因素。Rodgers(1995a)把社会排斥作
为一个取向(approach),认为它至少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排斥取向具有多面向、多学科的特点。它把社会权和物质剥夺
二者联结在一起。所以,它不仅包括缺乏获得物品和服务的机会,而且包括排斥出安全、公正、代表和公民权。其核心理念在
於,社会排斥和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等多面向的不平等有密切关系。社会排斥这样一个广泛的架构不仅有助于确认排斥的
最重要的机制和面向,而且为一个有效的跨学科的取向提供了基础。第二,社会排斥取向把焦点放在过程上。社会排斥可以描
述状态,但和许多关於贫穷的理论相比,其特殊的优势在於它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之上。它既捕捉到了贫穷和剥夺的情境,同
时也捕捉到了导致它们的机制。第三,社会排斥取向亦把焦点放在社会行动者和代理人之上。它指出,一方面存在著接纳和排
斥过程,另一方面也存在著接纳和排斥两种社会行动者。处理社会排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确认这些行动者,并理解他们如何
和为什么排斥其它人。第四,多层面的影响。社会排斥可以在国家、地区、机构、群体、个人、整个世界等多个层面上来理解
。问题并不单是国家内部的排斥问题,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考虑国界内的排斥而不考虑国界外的更大的排斥几乎没
有什么意义。
Littlewood 和 Herkommer(1999)指出,社会排斥话语中的共同主题包括:第一,它是指在长期繁荣之后重新出现的
、用以往的阶级和社会分层理论不能充份解释的新现象。第二,它是指伴随著大规模的经济变迁、竞争状况的增强、以及相应
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改变而出现的,是经济和社会重建的结果。第三,它不仅被看作是其它社会变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被看
作为一个过程。第四,它被看作是多面向,而不是单一面向的。第五,它被看作是累积的,亦即各个面向的排斥效果会互相加
强。第六,其在空间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第七,下层阶级是社会排斥过程诸多面向中的后果之一。
Percy-Smith(2000)从定义社会排斥概念的方式和特徵的角度指出,首先,社会排斥是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中来被看待
的,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全球化所引起的结构变迁背景之中来看待的。其次,社会排斥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过程或一套过程,而不
是一个静态的状况,并且是一套基本上不受个人控制的过程。再次,社会排斥是一个“关系”概念,即群体和个人在社会地位上
被排斥出其它群体、个人和整个社会。最后,社会排斥是一个多面向的现象,而且其各个不同面向的效果一般是互相加强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於社会排斥概念所具有的这些共同涵义,使得它和“下层阶级”或“贫穷”等概念区分开来。首先,下
层阶级或贫穷是指一种稳定的状态,而社会排斥不仅意味著这种稳定状态,更是指造成这种稳定状态的过程。Kronauer在区
分社会排斥和下层阶级概念时指出:社会排斥是一个过程,而下层阶级是一个或多或少源于排斥过程的稳定状态
(Littlewood & Herkommer, 1999)。Walker和Walker(1997)在讨论“社会排斥”理念与“贫穷”观念的差异时亦指出
:贫穷可以看作是缺乏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源,尤其是缺乏收入,而社会排斥则更加复杂,它是指被全部或部份地挡
在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系统之外的动态过程。
其次,下层阶级或贫穷是单面的,而社会排斥是多面的。也就是说,下层阶级或贫穷概念集中于缺乏经济资源或收入面,
而社会排斥概念则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面。Andersen(1999a)援引欧洲委员会的观点指出,贫穷概念经常
过份地强调收入这样一个单一面,而社会排斥概念则不仅仅局限於收入问题,它同时还带出了个人和群体受到排斥的机制这种
多面性质,例如包括穷人在内的弱势群体被排斥出参与社会交换、被排斥出社会整合和参与基於社会身份的组织、活动以及相
关权利等方面。Room(1995)亦指出:贫穷概念一般和分配议题及缺乏资源相连,而社会排斥概念则更加关注缺乏权利和社会
整合等关系议题。
第三,下层阶级或贫穷概念认为造成贫穷状况的原因是个人性的,而社会排斥概念则强调是社会性的。Byrne(1999)指
出,“下层阶级”观点的核心原理是,悲惨状况是由人们自己引起的,也就是说,穷人使他们自己成为穷人。社会排斥的政治理
论家则认为,悲惨状况大多是经济转型的结果;它们是整个“社会”的错误……当我们谈论和书写“社会排斥”时,我们是在谈论
社会整体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对那个具体社会中的某些人带来影响。我们是在处理……社会世界变化的方式和这些变化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四,下层阶级或贫穷概念与社会排斥概念背后的思想传统不同。Andersen(1999a; 1999b)指出,“社会排斥”这个
概念主要在欧洲话语中使用,而“下层阶级”的概念则一般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话语中使用。Room(1995)发现,盎格鲁撒克逊
人的贫穷观念和社会分析的法国传统(以社会排斥概念为基础)之间存在著概念上的差异。他指出,贫穷概念和自由主义哲学传
统相连并植根于分配观念之中,在那里个人必须要拥有充份的资源以便在市场中竞争。相反,法国传统提出的社会排斥观点是
那样一个观点,在那里社会被看作是一个地位等级系统,或者一些集体,靠数套植根于某些更广泛的道德秩序当中的互相的权
利和义务的概念将它们联结在一起。
第五,作为对贫穷现象重新进行概念化的一种方式,社会排斥意味著研究方法的转移。Andersen(1999a; 1999b)指出
,从理论上来讲,社会排斥的观念是指在对贫穷进行概念化方面的一个转移,即从Townsendian传统的极端阶级不平等和缺
乏资源转向一个更广泛的内部人和外部人的问题。因此,在贫穷和不平等的话语中存在著一个从垂直向水平观点的转移。这个
焦点上的转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描述成是这样一个转移,即从马克思和韦伯的阶级(和地位)分析传统转向迪尔凯姆的社会反
常状态话语。Touraine(1991)亦指出,“排斥”概念是从一种垂直性社会(阶级社会)向水平性社会(里/外)转移的贴切代表
,这种转移是将贫穷(一种建立在收入基础之上的测量)与更“动态的”社会排斥观念(把注意力引向过程和结果)两者作了区分
(Rees, 1998)。
三、社会排斥的范式
如上所述,尽管一些学者归纳出了社会排斥概念中所包含的一些共同要素,但这个概念本身仍然充斥著歧义性。
Silver(1995)对这种状况深有感触,她写道:“社会排斥”这个概念是极具启发性的、多面向和扩展性的,但同时又是非
常模糊的,以至於可以利用多种不同方式来对其进行界定。而现有的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的各种尝试显示,这个概念具有经济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种涵义及面向。
有鉴于此,Silver并没有卷入定义社会排斥概念的漩涡之中,而是另辟蹊径,企图通过回顾此概念在法国的历史演变以
及其在发达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不同国家中的不同意义,来提出一种新的界定方式,以便理解有关社会排斥的争论和其在不同背
景中的涵义。在对西欧和美国有关社会排斥文献的分析基础之上,Silver(1995)指出,社会排斥这个概念的歧义性首先和其
所指的对象有关,也就是说,此概念经常与新贫穷、不平等、歧视、下层阶级等概念混为一谈;其次,对“排斥出什么”这个问
题的回答往往有著不同的答案;最后,也是更为重要的,“社会排斥”的使用和意义是植根于互相冲突的社会科学范式和政治意
识形态之中的。经过这样一番考察和分析之后,Silver(1995)提出了关於社会排斥的三个范式,即团结范式
(solidarity)、专门化范式(specialization)和垄断范式(monopoly)。
1、团结范式
Silver(1995)认为团结范式植根于法国的共和传统之中,该传统视社会是一个具有核心的共享价值和权利的“道德社区”
。依照这种传统,虽然个人权利和利益受到相当程度的尊重,但这种个人权利和利益在本质上却是属於集体性的,与整个集体
有关,即这个范式强调个人与更大社会的粘合以及个人的普遍性福祉。这种传统认为,社会秩序是外在、道德和规范性的,而
不是植根于个人、群体或阶级的利益之中。由此,民族共识、集体意识或群体共同意志,通过一种纵向的有著内在联系的居中
制度,把个人和更大的社会联结起来。
基於这种共和传统,社会团结范式的传统道德话语反对把基督教的慈善、自由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的阶级冲突和严格的政
治上的公民身份作为社会整合的有效基础。反之,它提出将个人权利和国家责任协调起来的“第三条道路”。就其把社会相互依
赖与集体归属感同个人实现的要求调和起来而言,这种团结较少地是有机体论的,而更多地是人道主义的。在共和传统中,具
有公民身份的单独个人不仅是权利的享有者,而更多地是整个文明共同体中的一份子,亦即团体之公共生活的参与者。这种道
德的统一体和共同体的平等性需要一种居中制度以便把国家对公民的忠诚结合起来。这种法国传统的雅各宾派国家积极地把地
区、国家和宗教文化同化成为一个单一的、特徵明显的公民身份和国家文明观念。它不是简单地承认文化和政治的多元主义,
而是强调把社会成员和各自的利益调和与协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团结取向特别强调群体之间的文化或道德界限在安排社会生活方面于社会中建构起二元类别的方式。排斥,如同越
轨或反社会一样,既会威胁到也会强化社会的粘合。排斥的反面因而是“整合”和实现整合的过程,即“嵌入”。在迪尔凯姆的意
义上,整合意味著被同化成主流文化,或者在其“后现代主义”意义上意味著主流文化适应少数人文化。
简而言之,从社会团结的观点来看,作为一个过程的社会排斥是一种不利於社会的生活和福祉的现象,因为它预示著要松
开把个人和群体与更大的社会联结起来的纽带,亦即个人和社会之间社会纽带(社会团结)的中断(Kaijage & Tibaijuka,
1996)。
2、专门化范式
Silver(1995)提出的第二个范式是专门化。在她看来,专门化范式存在於英美自由主义思想当中。与共和传统强调集体
主义不同,英美自由主义在方法上是个人主义的。在这种思想看来,个人之间存在著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导致市场和社会群体
的专门化。和经济与政治一样,社会秩序也是由具有自身利益和动机的自主性的个人自愿交换所形成的。
专门化的社会结构包括著相互分割、竞争、但并不一定不平等的领域,这些领域通过交换建立起互相依赖的联系。社会群
体是由其成员自愿组成的,它们之间联结的转变和变化反映著分化了的利益和愿望。这种公民权的自由模型强调社会生活的权
利与义务、领域的不同部份的合约性的交换。因此,社会排斥来源于不充份的社会领域分割、把不适当的规则运用于一个既定
的领域、或者在诸领域间自由运动与交换的障碍。换言之,社会排斥是社会分化、劳动的经济分工和专门化的一个结果。
由於存在著分割的社会领域,所以排斥可能会有多重原因和面向。同一个个人不会在每一个领域中都遭到排斥。从资源或
价值角度来讲,社会领域和类别也不一定等级性地排列。只要“受到排斥”的个人有权利跨越种种界限,专门化就会保护自由并
且这种保护还可能是相当有效的。不过,有学者在讨论社会排斥的多面向性质时指出,不同面向的排斥之间具有“累积”的性质
(Littlewood & Herkommer, 1999; Percy-Smith, 2000),即一种排斥可能会加速和促进更多种的排斥。
3、垄断范式
垄断是Silver(1995)提出的第三个社会排斥范式。和团结与专门化范式不同,Silver认为垄断范式植根于马克思和韦
伯的欧洲左派思想之中。在这种思想看来,社会秩序是强制性的,是透过一套等级性权力关系被施加的。因而,排斥包含著阶
级、地位和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并为享有者的利益服务。也就是说,由阶级、地位和政治权力划定界限的社会实体对稀缺资
源享有垄断权,这种垄断赋予他们共同的利益并且他们也力求通过社会封闭保持这些利益,而其它人则被违反其本意地挡在外
面(Littlewood & Herkommer, 1999)。
Silver(1995)认为,韦伯的思想为这个垄断范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韦伯把群体界限,亦即“地位”看作是潜在地独立於社
会阶级的一个统治来源。其关於地位群体的理论假定,社会行动是由“物质和精神利益”、结构和文化、压制和自主等驱动的。
地位群体是权力关系的一个体现;它们要求社会荣誉和自尊,并拥有自己的意识、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物质、法律和其它形
式的垄断维持著地位群体的排他性。
韦伯利用“封闭”这个概念来描述把人们置于次等地位的过程,透过此过程,一个群体垄断了优势地位,向它界定为下层的
或不合资格的外部人关闭机会。任何方便的、看得见的特徵,例如种族、语言、社会背景(social source)、宗教、以及缺
少一份特殊的学校文凭,都可以被用来把竞争者宣布为外部的人。通过限制获得机会(opportunities)和资源的获取
(access),封闭容许集体把报酬最大化。群体内部的人分享共同的文化和身份,并因而分享使排斥合法化的规范。
韦伯承认,这种社会封闭会引起被排斥者的回应和抵制排斥的行动。然而,当受到排斥的群体成功地攫取到内群体的特权
时,它们会用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划定界限,即在“二元封闭”过程中排斥那些比自己还要没有力量的群体。实际上,这个垄断范
式并没有假定,一个社会――无论如何开放――可以包容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在韦伯看来,当制度和文化差异不仅创造界限,把
其它人并非本意地拒之门外,而且被用来使不平等永久存在时,社会“封闭”就会形成。在形成边界的社会实体内部的人享有对
稀缺资源的垄断。垄断会在内部人中形成共同利益纽带。因而,受到排斥的人是一种外部人,并且同时是被统治者。
简而言之,团结范式强调社会排斥是一种个人和社会之间社会纽带的中断;专门化范式强调社会排斥是社会分化、劳动的
经济分工和领域的分割等专门化的一个结果;垄断范式则强调社会排斥是形成群体垄断的一个结果。这三个社会排斥的范式对
於反社会排斥的政策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采取的范式不同,所提出的反社会排斥的策略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Rodgers, 1995b; Silver, 1995; Silver & Wilkinson, 1995)。
四、社会排斥的面向
如前所述,与“下层阶级”和“贫穷”等概念相比,社会排斥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徵是其多面向的性质。对於此一特徵,学者们
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社会排斥的面向主要涉及到如下方面:第一、经济面向。虽然社会排斥不可以
完全归结为经济要素,但经济面向显然是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它表现为被排斥出劳动力市场,而这又有几种具体的表
现形式:其一,没有指望的长期失业;其二,临时的或不安全的就业;其三,劳动力市场内部的排斥,即虽然有工作可做,但
所从事的不是“好”工作,而是“差”工作(Littlewood & Herkommer, 1999; Percy-Smith, 2000; Rodgers,
1995a)。其次,它表现为被排斥出消费市场。Rodgers(1995a)认为,排斥出物品和服务也可以看作是排斥出消费,而这是
和购买力不足连在一起的。由於购买力不足,所以不但存在著排斥出消费者社会,而且存在著排斥出高消费生活方式。
Gore(1995a)则以秘鲁的市场排斥为例,认为存在著两种类型的市场,在第一种类型的市场当中,个人可以根据通行的
价格,按照他们对食物或服务的意愿进行购买或售卖;而在第二种类型的市场当中,虽然价格仍然影响需求,但也存在著配给
(定量供应)。因而,在前一种类型的市场当中,如果人们没有足够的实际收入或者有效的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受到排斥;在后
一种市场当中,即使人们希望并能够参与,但他们也会受到排斥。最后,它表现为被排斥出土地。排斥出土地是许多发展中国
家的一个关键议题,并且和贫穷与不安全有著广泛的联系。而且,但土地不仅是生计的来源,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更是社会整合
的来源(Rodgers, 1995a)。
第二,社会面向。Percy-Smith(2000)指出,人们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规范。符合这
些社会规范的人被视为“正常的”,反之则被视为“偏离的”。因而社会排斥的这个面向包括传统家庭的解体,意外的青少年怀孕
、无家可归、犯罪和不满的青年人数量的增加。这个面向中令人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社会变量和上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
系。
第三,政治面向。社会排斥的这个面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Percy-Smith(2000)认为,这个面向的主要议题
是个人参与影响其生活的决策或者对这种决策施加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社会排斥的政治面向涉及到个人被排斥出参与决策
或者对决策施加影响。譬如,个人会由於其移民身份而被排斥出拥有政治权利,他们也会因为没有注册成为选民而把自己排斥
出正式的过程,惯性、漠然、无常、或逃避官僚作风的意愿也会造成这种效果。其次,社会排斥的政治面向意味著排斥出公民
权或人权。Figueroa等学者(1995)指出,在民主资本主义背景下,排斥出政治过程意味著排斥出对公民权的享有和实际行
使。
所有公民的权利并非都是普遍性的,即使普遍性的权利也不是平等实现的。当权利不是普遍性的或者普遍性的权利不能付
诸实施时,一些人就会被排斥出参与政治权力的监管(选举和被选举)、私有财产、公正、社会保护、基本服务等项权利。
Rodgers(1995a)则进一步把社会排斥和人权联系起来。认为实现特殊的基本人权可能是克服经济排斥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另一方面,某些权利的提前实现可能和经济成长并不一致。譬如,工人的权利(罢工、集体协商)常常会以促进竞争和成长的
名义受到限制。
第四,文化面向。Littlewood和Herkommer(1999)认为,社会中存在著一些主导性的价值和行为模式,那些追随和表
现出不同模式的人会受到排斥。Figueroa等学者(1995)亦指出,排斥出文化过程与个人被排斥出对特殊社会网络的参与有
关。由於文化价值观念不同,一些人会受到排斥。他们把社会网络比喻成“俱乐部”,认为人们要想进入一定的俱乐部就需要具
备一定的身份。社会中的有些俱乐部,比如统治阶级的“排斥性俱乐部”是每个人都想进入的,但大多数人却做不到。因而,成
员身份的限制性条件创造了排斥。
第五,关系面向。Percy-Smith(2000)指出,社会排斥是一个“关系”概念,意味著个人和群体在社会地位上被排斥出其
它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因此,结构性过程通过建立种种障碍的方式影响到社会整体,那些障碍阻止特定的群体和其它群体
形成对於充份实现人类潜能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Littlewood 和 Herkommer(1999)用“由疏离造成的排斥”来表述社会
排斥的关系面向,认为这个面向包括人们由於受到社会接触、社会关系和群体身份的限定和限制而成为边缘性的和被打上耻辱
烙印。Sen(2000)则进一步指出,排斥出社会关系亦会导致其它剥夺,由此会进一步限制人们的生活机会。例如,被排斥出
受雇或获得信用的机会,会导致经济上陷入贫穷,反过来又会导致其它剥夺(譬如,营养不足或无家可归等)。
第六,制度面向。Rodgers(1995a)把社会排斥和社会发挥功能的方式联系起来,认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宏观经济与结构
调整策略意味ぴ不同的社会排斥模式。介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制度性安排,决定著接纳和排斥两个完全不同模式的形成。
除此之外,亦有一些学者从社会福利制度的角度来论述社会排斥的制度面向。譬如,Silver 和 Wilkinson(1995)指出,
就战后转移支付的资格是建立在社会类别(categories)或早先的供款来讲,这些政策本身也可能是排斥的一个源泉。
Littlewood 和 Herkommer(1999)亦指出,这个面向表现为私人和公共机构退出福利方案、进入福利机构之机会的融合
状况、直接排斥出获得比如学校教育的机会等。
第七,空间面向。Littlewood 和 Herkommer(1999)认为,“空间排斥”是指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邻里或地带内部被
排斥及其所带来的对个人的限制。Percy-Smith(2000)认为,排斥的空间面向是一个重要的分析面向,因为它一般会导致大
量的弱势人群居住在一个衰败落后的地区。这会导致那个地区本身被定义成为弱势的,而不考虑居住在那里的人的个人特徵,
并因而遭受进一步的排斥过程(例如,撤除地方服务)。这也会导致那个地区变得在两个方面高度透明:一方面导致那个地区变
成政策倡议的焦点,另一方面导致雇主的“地区歧视”。
第八,个人面向。社会排斥具有多种面向,其中的每一种面向都会影响到个人。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身体和精神疾病水
平的上升、教育的低成就和不能获得或提高技能、以及低自尊等(Percy-Smith, 2000)。
第九,群体面向。Percy-Smith(2000)认为,一个群体被排斥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某个方面不同于主流人口,或者因为他
们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这些被排斥的特定群体面临著更大的风险。在第一种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不接受主流社会价值、规
范或生活方式的个人或群体更脆弱,如果他们也受到社会排斥的一种或多种其它面向的影响的话。
第十,邻里面向。Percy-Smith(2000)认为,对社会排斥邻里面向的分析和社会与空间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在邻里层面
上,社会排斥的指标包括环境恶化、住房存量减少、地方服务(例如商店、公共交通)的退却、日益过度扩展的公共服务和地方
支持网络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