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O政策下已有港人在英遭遇劳工争议,华人会参与工运吗?

2021年08月10日

英国政府宣布了BNO签证(英国国民(海外)签证)新政策,为BNO护照持有人及他们的家人提供了便捷的移民入籍新途径。一时间大量香港人纷纷离港赴英发展。然而不少人移民过去都会面对重新找工作、适应当地政策法例、甚至劳工权益问题。

中国劳工通讯特约撰稿人李雨梦在伦敦访问到克尼华人社会服务中心经理林怀耀(Jabez),请他谈谈华工在英国争取劳工权益的状况。这个从1970年代移居到英国的香港人,信奉国际社会主义多年,于70年代有份成立组织“华人工友”,并且出版同名杂志于唐人街一带派发。

多年以来,他在英国一直有份协助华人劳工争取权益及提供法律咨询支援,身处其中多年,目睹华人社区与英国工运几乎是两个没有交接的平行世界,华人工会组织难以在英国生成,“英国华人圈子根本没有工人运动这回事”,在林怀耀眼中,他认为“伟大华人社区有另一套运作至今的模式,从老板到工人都在这套制度里面,而这是很主要的原因导致工人运动在华人社区难以存在,而华人社群的剥削情况更为严重。”

林怀耀,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977年,林怀耀参与创立“华人工友(Chinese Workers Group)”,那时起便开始了与劳工权益及华人社区有关的工作,回忆起创立华人工友的起始,他称是“一群年轻人在寻求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觉得要走向工人,故找了华人工友这个名词,意思是服务华人社会里面的工人群组,不是什么工人运动,只是服务工人的社团,提升华人工友对于自身权益的认识”,他形容其实是类似市民咨询处的组织,并不同于传统上对工人运动的认知。

从香港初到英国,对于当地工人运动的深厚传统,年轻的林怀耀当时感到非常诧异,“原来工人可以罢工至更换政府的?”相较之下,他指英国华人采取罢工手段来改善自身的工作环境,已经属于非常激进(radical)的行动,“英国有工人运动的传统,他们的传统不只是着眼于立即改善自身的工作环境,而是关心社会事务,甚至进一步介入社会事务,但当地华人没有这样的觉醒。”

林怀耀认为,英国华人跟英国社会没有融合过,华人社区甚至自成一角地形成了一套“另类”的工作制度,致使他过去从事华人劳工权益的工作,也只能局限于咨询及提供法律支援的层面。

华人社区的另类运作模式

故事要从1960年代说起。

当时来到英国的华人社群,主要是香港新界的原居民为主。“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很多人逃难到了香港,当时人口从数十万增加至二百万,当香港原有的农业不足以支撑庞大的人口需求时,港英政府便要从各地采购便宜的植物来维持城市人口的粮食供给,导致当时新界很多原居民的生计出现问题。”

由于在香港难以谋生,而这些在香港出生的原居民拥有英国及殖民地公民(Citiz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olonies,简称CUKC)身份,拥有英国居留权,故大批新界原居民男丁均前往英国另觅出路,“英国社会有种族歧视,如果不懂英文、没有城市技能,难以在本地寻找到工作,很多工作对于不懂英文的人是有歧视性,故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从香港来的原居民,没有融入到英国社会。”

远洋到来,却无法融入当地,为了谋生、寄钱回乡养妻活儿,当时的新界男儿想到了一条能够在异地维生的生存方式,“当时杀出了一条血路,就是饮食业”,在还未有大规模中餐馆的年代里,所谓饮食业只是小型的外卖档,“卖杂水呃鬼佬(卖杂碎骗外国人),但又能维持生计。”

那个年代到来的香港原居民,心里想的仍然是终有一日会回港落叶归根,“赚完在当地的生活费后,剩下的收入就尽量寄回香港,永远报税时都报自己是亏钱的,因为全部都是现金交易,甚至不报自己有收入,这是当时的传统”,瞒税的“传统”一旦奠定下来,就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生存方式。

直到《1971年英国入境法》(U.K. Immigration Act 1971)出台,该法案限定了CUKC身份人士只有在自己、配偶、父母或祖父母与英国或其外岛具有关系时,才能拥有居英权。林怀耀表示,政策由出台到1973年落实期间,这批原居民要面临的抉择是∶到底要回去,还是把妻儿接来英国?

“那个法令的目的原来是想杜绝英国殖民地的人继续过来,结果造成了每个殖民地群体来英的人数都大幅上升”,新界原居民也不例外,把妻儿都接过来英国生活之后,外卖档便由几个新界男人合伙的方式,转型成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

“有很多免费劳工出现了,华人社区领袖给予我们一个很温馨的图像便是华人是很家庭导向的,很喜欢一家人一起工作,但这个温馨图像背后是全家人参与进一个生意里面,妻子变成24小时无休的状态,儿女成为了免费的童工,在这个美丽图像底下,为了家庭,收入应该是全部给予家里的,结果便是继续延续瞒税的传统。”

如是,新界原居民到来英国发展定居,形成了当时英国华人社群的雏形。

中式餐饮业在英国的发展,从最初的外卖档、转成家庭模式经营的档口,“有些生意较好的,就变成了餐馆,小餐馆再变成大餐馆,再到更多大餐馆出现时,就累积成了唐人街,但这些餐馆全部都是同样的背景、同样的经营方式。”

林怀耀说,这套华人社群的另类运作模式,从老板、工人以至如会计师等专业人士,都有份参与其中。“英国本身是有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年假等劳工权益的保障,如果老板每年报税时指自己是亏钱,但又按最低工资聘用全职员工时,这说不通。所以形成了一套潜规则,就是在招聘时候已经表明,若果全职是400磅包薪、每星期工作六天、每日工作十至十一小时,报税时就报称为兼职,会计师亦会为老板把帐目整理妥当。”

华人老板一方面对工人进行剥削,另一方面又会以“为你好”的方式去令工人信服这套另类的运作模式,这也是当年林怀耀在进行提升华人劳工权益意识工作上,面对的困难之处,“老板会跟工人说,这是为你好的,当我为你报较少收入的时候,你就可以申请房屋津贴(housing benefit),小朋友在学校又可以有免费膳食,是不是为你好?”

以上情况,林怀耀指最常见于餐饮业以及围绕餐饮业的工种,“即使今时今日,这里有一个非官方、但又很公开的态度,就是唐人街不可以有工会。”

唐人街华人工人的维权行动

唐人街不可以有工会,但华人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行动,不是完全没有。

1983年,年轻的林怀耀终于有机会协助工人。

“那是在唐人街一间三层楼高的中餐馆,当时老板要转手,把餐馆卖给另一个人,转手前一两个星期才通知员工,新老板不会聘用你们。但根据法例,英国有业务转让(Transfer of Undertakings)条例的保障,新老板是需要保障原有的员工留在原公司工作,即使裁员本身都是有法例的,但华人社区是有另一套行事方式,认为给予两星期通知已经是尽了人事。”

林怀耀回忆起这段接近四十年前的往事,指当时有工人拿着他们制作的《华人工友》杂志,前去寻找组织寻求协助,“那时写过一些关于工人权益的内容,没料到真的有人看”。于是,林怀耀透过法律中心,为工人们向该名老板提出控告,“有史以来,第一次唐人街老板会被人告”。

《华人工友》杂志,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他还记得,当初那名老板的嘴脸,“他一开始时还很恶的,他说,你去告吧,你有什么本事告?你有钱告吗?但法律中心是不收钱的,于是便控告了他。”后来老板直接走去找林怀耀,“他跟我说,我这样是不合规矩,我反问规矩不是法律吗?他说中国人不是这样的,我打去法律中心,然后告诉他,说法律中心指没有一回事叫中国人运作是不同的,他抛下一句∶‘你耍我吗?’”

最终案件上到劳资法庭(Employment Tribunal),直到踏进法庭门口那一刻,该名老板终于改变态度,“他说,让我们谈一谈,事情便在庭外解决了,其实好像在玩Show Hand游戏,看到底是谁底牌大,这个情况是那个老板先怯了,故此就把事情解决了。”

事情解决之后,林怀耀印制了一份《华人工友》号外报道这则案件,有另一名工人找他寻求协助,“是一名在病假期间被解雇的厨师,我同样是以法例去跟他的老板谈判,后来那名老板叫我和厨师一起到餐厅拿遣散费,怎知去到之后,就被里面的烂仔拳打脚踢,连我母亲留给我的玉佩都破了,但要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很清晰的,就是这些事情不可以再做。”

华人社群不是没有尝试过组织工会,但林怀耀表示最终还是不成功。

“后来我有尝试组织了一个华人饮食业工会,是运输与普通工人工会(Transport & General Workers Union,TGWU)里面的分支,当时伦敦市议会算是颇激进,鼓励少数民族的饮食业工人进入工会,在它们的资助下,我们亦有意成立一个华人工人的工会。”

这个工会组织持续了只有大约两三年,最高峰时候只有30至40人参与,“有时会每个星期都有讨论、有每个月的会议,但最终都是不太成功。”

原因是什么?林怀耀续说:

“我们华人传统的另类制度的吸引力比较大,对于一些工人来说,如果要入工会,即意味要正式报税,代表拿不到房屋津贴、小朋友上学要付费吃饭,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现实的考量。”

BNO政策下已有港人遭遇劳工争议

时至今日,这套模式仍然在运作。

“目前我手上已经有两个个案了”,目前林怀耀于克尼华人社会服务中心担任经理,继续为华人社群提供支援及协助,他指在BNO签证的政策底下,愈来愈多香港人选择移民到英国,在初来到埗的情况下,有人会走进中餐馆工作。

“有一个香港人的个案是,他在Cambridge的中餐馆做油煲(负责炸物工作),工作了五日,就被老板骂了五日,最后一日又被老板以粗口谩骂,甚至恐吓要打他,结果他终于忍不住即时离职,但被老板反指没有一星期通知,反要他赔钱,甚至说会找律师追究。当事人很担心会被控告,最终由我去代他与该名老板联络,我只是根据法律与他沟通,最终事情也解决了。”

持续了接近半个世纪的经营方式,林怀耀看在眼里,直言剥削程度比起英国社会普遍情况严重得多,“他们会告诉你,被中国人剥削比被外国人剥削好,我们是同声同气的。我一听到‘大家是中国人’这句话,就知下一句是‘然后便是搵你笨(随便占你便宜)’。但‘大家是中国人’这句说话很有用,被剥削的那个人,都把自己视为这个游戏内的一部分,因为要拿政府的福利及好处。”

对于移民与英国工运的关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高级讲师Tim Pringle表示,“历史上,英国工会运动从移民浪潮中受益良多。今后,移民也将继续带来他们在工会组织、谈判和抗议的传统,丰富我们的运动。尽管剥削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本质上资本主义是没有国籍的。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欢迎来自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移民加入工人运动,共同组织起来反对工作场所和社会中一切形式的剥削和歧视。”

在林怀耀看来,要发展英国华人社群的工运仍相当困难。“我不敢说建立不到,但直到目前而言,难度真的很高”,林怀耀说,不是完全没有华人参与当地的工运,“有很积极的参与者,但都是以个人名义为主,我也认识几个。有没有人相信工会呢?有,但主要是公营部门或自己行业本身已有的工会,例如伦敦运输局(Transport for London),有些人即使不算很积极,但也会承认工会是代表他们的。”

在英国从事劳工权益及提供咨询支援工作多年,虽然在华人社群中难以唤起太多关于劳工权益的觉醒,但对于将来,林怀耀坦言并不悲观,“尤其现在那么多香港人过来英国,他们是信奉普世价值,也愿意走进英国社会当中,很多人都尽量避免走入现有的华人圈子,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而且将会到来的香港人口是等于过去四十年来的人口数目,我相信他们做的事情会冲击到现有的华人社群文化。”

过去这段时间,有人曾经与林怀耀讨论过,想成立一个香港人的工会,“他认为有很多香港人将会来到英国,但若果不熟识当地的劳工制度,成立香港人工会,可以让香港人透过工会来争取自身的权益”。对于这样的想法,林怀耀反过来鼓励港人应该加入英国当地的工会,“先参与本地的工会,在这个过程自然会提升对于工人权利的认识,而且现存工会有资源,若果你能够替他们招纳到数十人,甚至可以要求在工会里成立一个香港分支,他们会欢迎的,我觉得最好是融入英国本身的工会运动当中。”

李雨梦,驻伦敦自由身记者,主要关注国际、人权、环境议题。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