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小涛
低工资的环境逐渐消失,厂商招人难的问题,即使搬去内陆地区也无补於事,出路只有两条:技术升级,减少对劳工的依赖;搬离中国,到其他人力资源更充沛的国家。
春节长假结束后,珠三角、长三角及其他省会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又再人头涌涌,民工像候鸟一样再回来,准备进入工厂了,但沿海地区的工厂企业「招人难」的情况,以乎比往年更甚。
过去几年,东部沿海省份劳工短缺的问题,已是年甚一年,今年更特别的是,重庆、四川等输出劳务的大省(市),破天荒首次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截留自己省市的农民,不让他们到外省打工。
春节前,浙江绍兴市政府跟往年一样,联络各地劳动局,希望对方协助招聘农民到绍兴,四川及重庆当局不仅婉拒,重庆干部在今年春节假期还有一项特殊任务,就是尽全力截留民工,让他们留在本地工作,甚至呼吁在外省工作的工人,返回家乡支援重庆建设。
本来输出劳务的大省截留民工,当然加剧了沿海地区劳工短缺的情况。这是内陆经济发展愈来愈快、工厂愈开愈多,本身对民工需求甚殷的结果,往后与沿海省市抢人的情况,只会有增无减。
事实上,愈来愈多农民已不愿远赴他乡打工。一方面,东西部地区的平均薪金差距,已由五年前的百分之十五,缩窄至O九年的百分之五(国家统计局),这两年差距就更小了,反过来迫沿海地区的企业大幅加薪,更何况沿海地区的生活开支远高於内陆。另方面,近年农村费税大减,农民的种田收入有所增加,教育、医疗服务也有所改善。这两者叠加一起,农民外出打工的意愿自然大减。
今年情况更特殊的就是河南、河北、湖北等几个劳务输出大省,都出现严重旱灾,对农民来说,如此旱情,即使留在家里种田,收成也不会好到哪去,天气正常的年份,每亩地的利润也不过三几百元;相反,到城里打工,半个月就有此收入。因此,旱情愈严重,理应有更多农民情愿暂时放弃种田而转到工厂工作,城镇的劳动力供应应有所增加。问题是,能出城打工的农民早就走了,现在还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妇孺,因此,大旱之年也不能提供多少额外民工了。
长远来说,劳工短缺只会愈来愈严重,甚至不再局限於东部地区,而是全国及结构性问题。这是中国人口结构失衡的苦果。过去三年,每年的新增劳动人口都减少六百多万,合共少了近三千万人投入劳动力市场,往后几年这个问题将更为突出,原因是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地扭曲了人口结构,八、九十年代的出生率大减,以致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新增就业人口逐年下降。
因此,劳工短缺不仅是经济蓬勃的象徵,更是「人口红利」(劳动人口年年增加,生产总值也随之增加)已经结束的警号。在此情况下,低工资的环境逐渐消失,厂商招人难的问题,即使搬去内陆地区也无补於事,出路只有两条:技术升级,减少对劳工的依赖;搬离中国,到其他人力资源更充沛的国家。
低工资的环境逐渐消失,厂商招人难的问题,即使搬去内陆地区也无补於事,出路只有两条:技术升级,减少对劳工的依赖;搬离中国,到其他人力资源更充沛的国家。
春节长假结束后,珠三角、长三角及其他省会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又再人头涌涌,民工像候鸟一样再回来,准备进入工厂了,但沿海地区的工厂企业「招人难」的情况,以乎比往年更甚。
过去几年,东部沿海省份劳工短缺的问题,已是年甚一年,今年更特别的是,重庆、四川等输出劳务的大省(市),破天荒首次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截留自己省市的农民,不让他们到外省打工。
春节前,浙江绍兴市政府跟往年一样,联络各地劳动局,希望对方协助招聘农民到绍兴,四川及重庆当局不仅婉拒,重庆干部在今年春节假期还有一项特殊任务,就是尽全力截留民工,让他们留在本地工作,甚至呼吁在外省工作的工人,返回家乡支援重庆建设。
本来输出劳务的大省截留民工,当然加剧了沿海地区劳工短缺的情况。这是内陆经济发展愈来愈快、工厂愈开愈多,本身对民工需求甚殷的结果,往后与沿海省市抢人的情况,只会有增无减。
事实上,愈来愈多农民已不愿远赴他乡打工。一方面,东西部地区的平均薪金差距,已由五年前的百分之十五,缩窄至O九年的百分之五(国家统计局),这两年差距就更小了,反过来迫沿海地区的企业大幅加薪,更何况沿海地区的生活开支远高於内陆。另方面,近年农村费税大减,农民的种田收入有所增加,教育、医疗服务也有所改善。这两者叠加一起,农民外出打工的意愿自然大减。
今年情况更特殊的就是河南、河北、湖北等几个劳务输出大省,都出现严重旱灾,对农民来说,如此旱情,即使留在家里种田,收成也不会好到哪去,天气正常的年份,每亩地的利润也不过三几百元;相反,到城里打工,半个月就有此收入。因此,旱情愈严重,理应有更多农民情愿暂时放弃种田而转到工厂工作,城镇的劳动力供应应有所增加。问题是,能出城打工的农民早就走了,现在还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妇孺,因此,大旱之年也不能提供多少额外民工了。
长远来说,劳工短缺只会愈来愈严重,甚至不再局限於东部地区,而是全国及结构性问题。这是中国人口结构失衡的苦果。过去三年,每年的新增劳动人口都减少六百多万,合共少了近三千万人投入劳动力市场,往后几年这个问题将更为突出,原因是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地扭曲了人口结构,八、九十年代的出生率大减,以致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新增就业人口逐年下降。
因此,劳工短缺不仅是经济蓬勃的象徵,更是「人口红利」(劳动人口年年增加,生产总值也随之增加)已经结束的警号。在此情况下,低工资的环境逐渐消失,厂商招人难的问题,即使搬去内陆地区也无补於事,出路只有两条:技术升级,减少对劳工的依赖;搬离中国,到其他人力资源更充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