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站于薄冰之上--中国教育:政府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2001年04月30日
大规模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基础教育是靠政府来组织与实施的,因此政府对教育体制的确立与动作有>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对教育的承担与确保制定能够充份体现现代教育的教育体制,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以下我就政府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应有关系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广州市有一小学生,因其家庭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而面临失学,於是求助于媒体。广州市某报刊出此事后,便有钗h好心人给他捐钱捐物,更在某领导的干预之下,学校免其学杂费,使其能继续其学业。於是该报导在文后例笔带一句某某同学的家人"感谢政府和有关领导的关怀和好心人的帮助。"并配以该名小学生有>灿烂笑容的特写照片。

这样的个案,近几年的报章杂志比比皆是。其实帮助有需要的人并无不妥,不妥之处在於这类个案背后隐隐约约体现的、人们对政府与学校教育之间关系存在的那种不太正常的观念。其实,现代的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要全面、大规模地进行,以个人和团体的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那麽就必须依靠政府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投入一定的经费来实施教育以及管理。

我国教育的经费来源,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来自六个方面:1、国家税收;2、教育附加费;3、学生杂费;4、校办产业收入;5、社会捐资集资;6、设立教育基金。因此政府把这部份资金投入教育是天经地义的。简单地说,组织学校教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国家的公民,享受政府的教育服务是其基本的权利,并不是某种体制的优越性或是居高临下的恩赐。

当然,由於政府所能提供的教育程度而会受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但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下限,就是要合理。作为国民,应具有这种十分明确的观念,只有这种观念确立了,国民才能理直气壮地向政府提出有关教育的诉求,众多的呼声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政府加快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 ,更为重要的是为教育的实施提供广泛的民意基础和物质保障。

从现实来看,具有这种观念也是很有必要的,起码可以促请政府对教育进行合理的投入,使受教育者直接受惠。国家对教育有合理的投入,渐进地发展教育才有物质的基础。以下的几组数字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对教育的投入不合理的话,发展教育等若缘木求鱼。一九八0年的一个统计数据:"我国历年来的基本建设投资浪费额达六千亿元(以下的单位元如无特别注明,均为人民币),而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八0年教育总投资只有一千亿元,年均只有>十四亿元。"(引自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 另《经济日报》(1990-10-31)在《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计划实施一周年纪念》中提及:"以一九八八年为例,国家财政拨款加上其它渠道筹资,教育经费共计四百二十>亿元,全国在校二点二亿人,人均不足二百元。如果将我国人均教育经费拿到世界上比,仅倒数的几位。"《中国教育报》(1995  1)载文称:"另据统计表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九九一年为百分之>、一九九二年为百分之二点九四、一九九>年则为百分之二点七六,这不仅大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六点二的平均水平,就是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距离。"

学者孙成城认为:"展望我国教育经费状况的前景,无疑是乐观的。但要真正进入良性循环,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我看至少要五十年左右,这还是乐观的)。"(引自1999年版孙成城>《中国教育行政概论》)

实际上,纵观中国政府近几年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状况,情形非但不如他所预期般的乐观,甚至於到了相当不正常、不合理的状况。


作者:红茶馆主 2001-04-30
中青在线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