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作为生产者,农民遭遇农资价格高涨的局面,而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利润大部分被留在流通环节而非农民手中;作为消费者,由於食品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过高、农村食品价格涨幅过高,使得农民在本次食品主导型的通胀中被锁定。
第一重剥夺意味著农户遭受异己的工业品的剥夺,而第二重剥夺意味著农户遭受自产的农产品的剥夺,是整体剥夺的深化。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7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其中,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为1429元,同比增长19.8%。倘若光看这一组数据,无疑是振奋人心的。然而,在数字背后的是,农资价格高幅度增长、利润去小农化和截留在流通环节等特点。
首先,农资涨价侵食利润。根据央行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7.4%,农料价格同比上涨6.4%。农资的涨价已经抵消了37%的农产品涨价幅度,而且农资的涨幅呈现加快趋势。
其次,本次涨价中有利润去小农化特点。以猪业为例,商务部统计养猪业中,散养占60%以上,由於分散经营,无法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相应调节,2006年以及之前猪肉价格跌至低谷、养殖户每养一头猪甚至都要赔钱,使得养殖户心灰意冷,大量散户在去年弃养,与本轮涨价无缘,规模小的猪农坚持下来,也不过弥补之前的亏损。
再次,利润截留在流通环节。以粮食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资料,2007年1月至11月,粮食价格同比涨幅稳定在6%-7%之间,然而,国家粮食局、国家发改委制订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仍然与去年一致,早稻每斤7毛,中晚稻7毛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季度农产品价格公告,分地区看,前三季度粮食主产、主销区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9%和11.8%,粮食主销区比主产区高4.9个百分点。主产区的粮食价格涨幅远远低於主销区,这与粮食最低收购价不变、中储粮垄断收购不无关系,因为对於那些交通不发达、资讯传播滞后地区的农民来说,最低收购价也即是市场价,从而农民被绑定在田间地头,流通环节利润被剥夺。
2007年,通货膨胀由食品主导的特点比之前几次更明显。1994年,年平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1.7%时,食品类价格上涨占涨幅的70%,而2007年度,食品类价格上涨占总涨幅的80%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2001年和2006年两次调整,食品类所占CPI的权重比1994年降低了若干个百分点。
所不同的是,比之十几年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更为严重,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李建伟分析,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7年的2.47扩大到2006年的3.27。然而,这还没有包括农民与城市居民在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以及实物补贴等非货币因素方面的差异,若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根据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城乡收入差距在6倍以上。
这种差距表现在民众消费结构中,就是农民的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远远高於城市居民。2006年12月,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7%,农村居民家庭为45.5%。由於食品占CPI中权重的近三分之一,而今年的涨价主要是食品涨价,因此,从1月到11月,农村CPI涨幅都要高於城市,而且基本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以10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7.5%计算,在食品上增加的支出占城镇居民支出的6.3%,而农民需要多支出8%。
实际的差距还不止如此,因为,农村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往往要高於城市。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以今年一季度为例,食品价格指数城市为5.8%,农村为7.2%,农村高於城市1.4个百分点,此后几个季度还逐渐拉大。这就意味著,一方面,农民的食品支出比重要高於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的食品涨价幅度又高於城市。农民对食品的消费是刚性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将迫使他们不得不挤压其他方面的支出以满足温饱,从而将出现“追涨”的局面,食品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准进一步降低,农民被锁定在食品消费中。
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所遭受的剥夺是异己的工业品的剥夺,这种剥夺由来已久,在今年由於农产品的涨价得到一定的缓冲,但并不意味著消除。在第一重剥夺减轻之后,却出现了第二重的剥夺:作为消费者的农户遭受农产品自身的剥夺,这是一种新型的剥夺,是在城乡差距拉大之后出现的剥夺,这种剥夺的出现,意味著国家对农民整体剥夺的深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最富有的人群和中等收入人群正将自己的储蓄及时转移到股市和其他投资品上去。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超过收入的5%,基本与投资绝缘。
2007年度的通货膨胀以农产品(食品)为主导,而不是工业品,绝非偶然。农民在长期遭受第一重剥夺,也即工业品的剥夺之后,从事农业经营早已变得无利可图甚至倒贴,因而选择弃种、弃养以规避农业,进入城市务工以放弃农业;而留守的农民运用手中的动物(如猪)和植物(如粮食),进行了一次经济上的反抗,这种反抗的必然结果,就是以农产品价格主导的通货膨胀。猪肉的涨价,被认为是牵引了通胀的走向,而之所以如此,正是养猪长期比较收益的低下,导致农民无法忍受继续的剥夺,大量放弃养猪之后,猪肉价格出现反弹的必然结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抗仅为少数人带来了受益,整体农民反而被锁定在食品消费中。
在2008年新年之际,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取消农产品出口退税、粮食出口配额限制和加征农产品出口临时性关税的政策,最近还有对农产品价格进一步监控的政策,这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是极为罕见的。这一政策至少给我们传输了以下资讯:1)目前国际农产品的价格远远高於国内价格;2)即使国外市场有获取更多利润的机会,也不允许粮食出口,只能国内贱卖。而国家的最低粮食收购价格已经是三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3)即使国内粮食的生产成本再高,市场也不能通过较高的销售价格给予弥补。如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化肥的涨价、运输费用的增加等,都使粮食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但国家就是不允许农产品涨价。
其实如果我们冷静的查一下资料,目前农产品的价格还没有恢复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准,当时粮站的小麦收购价最高曾达到一斤0.90~1.00元的水准,现在过去十多年后,小麦的市场价仅为一斤0.75元左右,难道国内的通货膨胀的根源是粮食价格上涨吗?主要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吗?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正常恢复性都不能容忍,特别是只容许种粮农民赔钱而不允许赚钱,这既残忍,也会导致像曾经对养猪农民的冷漠一样的结果:没人愿意种粮而使粮食短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粮食短缺,可能的结果不仅仅是粮价大幅上涨的问题。所以,如此限制粮食出口,又不允许市场涨价,但又管不了农资的价格飞涨的政策,如果没有后续的对种粮农民提高补贴的政策,后果是极为令人恐惧的。
经历2007年市场的双重剥夺之后,2008年的农民如果再受农产品市场不能涨价,政府不允许涨价的双重控制,可以想像,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民,将会度过一个多么艰难之年。而这些农民的苦难,是在我国财政收入年均以20%速度增长之下,是在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50000亿人民币之后。
1
1
来源: 2008-01-16 獀狐博客
1
1
1
作为生产者,农民遭遇农资价格高涨的局面,而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利润大部分被留在流通环节而非农民手中;作为消费者,由於食品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过高、农村食品价格涨幅过高,使得农民在本次食品主导型的通胀中被锁定。
第一重剥夺意味著农户遭受异己的工业品的剥夺,而第二重剥夺意味著农户遭受自产的农产品的剥夺,是整体剥夺的深化。
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利润被剥夺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2007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其中,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为1429元,同比增长19.8%。倘若光看这一组数据,无疑是振奋人心的。然而,在数字背后的是,农资价格高幅度增长、利润去小农化和截留在流通环节等特点。
首先,农资涨价侵食利润。根据央行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7.4%,农料价格同比上涨6.4%。农资的涨价已经抵消了37%的农产品涨价幅度,而且农资的涨幅呈现加快趋势。
其次,本次涨价中有利润去小农化特点。以猪业为例,商务部统计养猪业中,散养占60%以上,由於分散经营,无法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相应调节,2006年以及之前猪肉价格跌至低谷、养殖户每养一头猪甚至都要赔钱,使得养殖户心灰意冷,大量散户在去年弃养,与本轮涨价无缘,规模小的猪农坚持下来,也不过弥补之前的亏损。
再次,利润截留在流通环节。以粮食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资料,2007年1月至11月,粮食价格同比涨幅稳定在6%-7%之间,然而,国家粮食局、国家发改委制订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仍然与去年一致,早稻每斤7毛,中晚稻7毛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季度农产品价格公告,分地区看,前三季度粮食主产、主销区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9%和11.8%,粮食主销区比主产区高4.9个百分点。主产区的粮食价格涨幅远远低於主销区,这与粮食最低收购价不变、中储粮垄断收购不无关系,因为对於那些交通不发达、资讯传播滞后地区的农民来说,最低收购价也即是市场价,从而农民被绑定在田间地头,流通环节利润被剥夺。
作为消费者的农民:锁定在食品消费中
2007年,通货膨胀由食品主导的特点比之前几次更明显。1994年,年平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1.7%时,食品类价格上涨占涨幅的70%,而2007年度,食品类价格上涨占总涨幅的80%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2001年和2006年两次调整,食品类所占CPI的权重比1994年降低了若干个百分点。
所不同的是,比之十几年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更为严重,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李建伟分析,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7年的2.47扩大到2006年的3.27。然而,这还没有包括农民与城市居民在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以及实物补贴等非货币因素方面的差异,若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根据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城乡收入差距在6倍以上。
这种差距表现在民众消费结构中,就是农民的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远远高於城市居民。2006年12月,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7%,农村居民家庭为45.5%。由於食品占CPI中权重的近三分之一,而今年的涨价主要是食品涨价,因此,从1月到11月,农村CPI涨幅都要高於城市,而且基本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以10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7.5%计算,在食品上增加的支出占城镇居民支出的6.3%,而农民需要多支出8%。
实际的差距还不止如此,因为,农村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往往要高於城市。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以今年一季度为例,食品价格指数城市为5.8%,农村为7.2%,农村高於城市1.4个百分点,此后几个季度还逐渐拉大。这就意味著,一方面,农民的食品支出比重要高於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的食品涨价幅度又高於城市。农民对食品的消费是刚性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将迫使他们不得不挤压其他方面的支出以满足温饱,从而将出现“追涨”的局面,食品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准进一步降低,农民被锁定在食品消费中。
2007年通胀:农民对剥夺的反抗
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所遭受的剥夺是异己的工业品的剥夺,这种剥夺由来已久,在今年由於农产品的涨价得到一定的缓冲,但并不意味著消除。在第一重剥夺减轻之后,却出现了第二重的剥夺:作为消费者的农户遭受农产品自身的剥夺,这是一种新型的剥夺,是在城乡差距拉大之后出现的剥夺,这种剥夺的出现,意味著国家对农民整体剥夺的深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最富有的人群和中等收入人群正将自己的储蓄及时转移到股市和其他投资品上去。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超过收入的5%,基本与投资绝缘。
2007年度的通货膨胀以农产品(食品)为主导,而不是工业品,绝非偶然。农民在长期遭受第一重剥夺,也即工业品的剥夺之后,从事农业经营早已变得无利可图甚至倒贴,因而选择弃种、弃养以规避农业,进入城市务工以放弃农业;而留守的农民运用手中的动物(如猪)和植物(如粮食),进行了一次经济上的反抗,这种反抗的必然结果,就是以农产品价格主导的通货膨胀。猪肉的涨价,被认为是牵引了通胀的走向,而之所以如此,正是养猪长期比较收益的低下,导致农民无法忍受继续的剥夺,大量放弃养猪之后,猪肉价格出现反弹的必然结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抗仅为少数人带来了受益,整体农民反而被锁定在食品消费中。
2008年之农民:双重剥夺后将被双重控制
在2008年新年之际,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取消农产品出口退税、粮食出口配额限制和加征农产品出口临时性关税的政策,最近还有对农产品价格进一步监控的政策,这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是极为罕见的。这一政策至少给我们传输了以下资讯:1)目前国际农产品的价格远远高於国内价格;2)即使国外市场有获取更多利润的机会,也不允许粮食出口,只能国内贱卖。而国家的最低粮食收购价格已经是三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3)即使国内粮食的生产成本再高,市场也不能通过较高的销售价格给予弥补。如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化肥的涨价、运输费用的增加等,都使粮食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但国家就是不允许农产品涨价。
其实如果我们冷静的查一下资料,目前农产品的价格还没有恢复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准,当时粮站的小麦收购价最高曾达到一斤0.90~1.00元的水准,现在过去十多年后,小麦的市场价仅为一斤0.75元左右,难道国内的通货膨胀的根源是粮食价格上涨吗?主要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吗?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正常恢复性都不能容忍,特别是只容许种粮农民赔钱而不允许赚钱,这既残忍,也会导致像曾经对养猪农民的冷漠一样的结果:没人愿意种粮而使粮食短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粮食短缺,可能的结果不仅仅是粮价大幅上涨的问题。所以,如此限制粮食出口,又不允许市场涨价,但又管不了农资的价格飞涨的政策,如果没有后续的对种粮农民提高补贴的政策,后果是极为令人恐惧的。
经历2007年市场的双重剥夺之后,2008年的农民如果再受农产品市场不能涨价,政府不允许涨价的双重控制,可以想像,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民,将会度过一个多么艰难之年。而这些农民的苦难,是在我国财政收入年均以20%速度增长之下,是在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50000亿人民币之后。
1
1
来源: 2008-01-16 獀狐博客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