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工资调查:北京起薪爲2655元

2009年09月01日

        大学毕业生工资调查

        面对就业困境及用人单位开出的越来越低的薪水,大学毕业生们不得不降低自己对薪酬的期许


        本刊记者 路琰 本刊实习记者 刘朕驿

        又到8月,又一批初出校门的大学生,体味到“毕业即失业”这句话所包含的苦涩。即便找到工作的,也有数据印证他们的“尴尬”:据智联招聘推出的“2009年上半年职场人与大学生薪酬盘点”显示,不同城市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较去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上海下降了9.73%,爲2691元,北京下降了7.56%到2655元,深圳则下降了5.2%,爲2575元。

        事实上,关于大学生薪酬问题,近几年一直被反复热议,“本科毕业工资不及民工”等火爆题目也一再让人们感慨。十年寒窗的年轻人也不是没有抗争过,“2000元薪资联盟”、“1500元薪资联盟”在过去几年中曾遍地开花,但喊出的薪资底价却越来越低。面对冷冰冰的就业率,那些充溢了青春热血的“联盟”土崩瓦解。而记者通过对近十个城市、十余个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关于毕业后的薪酬,他们普遍存在三大困惑。

        困惑一:“我们能否养活自己”

        “房租1000元、电话费200元、交通费200元,生活费800,加在一起是2200元。”这是崔平给记者开出的每月生活账单。在上海,这不过是“都市小白领”的最基本开销,可当她坦言,自己目前月收入不过1000元时,记者还是爲这收支间的巨大差额吃了一惊。

        崔平告诉记者,自己今年7月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毕业,随后应聘到这家专爲奢侈品、化妆品设计展柜的法国设计公司。因爲这家公司在行业内处于顶尖地位,此前也只招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这让崔平觉得,自己能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公司,已经十分幸运,自然不会再向公司提薪酬方面的要求。

        “在大城市生活,租房、吃饭、交通、通讯的费用都必不可少,也省不下来。女孩子,总要再买买衣服什麽的,这样算下来,赚的钱哪里够用?”爲了省钱,崔平搬离市区,在地处上海外围的公司附近租房,可即便这样,如果没有家里的补贴,她几乎无法生活下去。“半年后,等我转爲正式职工,也许能自己勉强维持生计,也许还需要家里的补贴,目前我还不清楚。”对于未来,崔平满是疑惑,“早我几年毕业的学长们,有的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工作,工作两年以后,月收入差不多能拿到3000至6000元不等。这些钱,生活是够了,但要想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可在父辈那个时代,事情却绝非如此。

        尚守迅,今年55岁,是上世纪70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1978年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省重点中学——新乡市一中当教师,每月能拿到46元的工资。每次发工资,他都会给农村的父母寄去20元钱,剩下的自己开销。他向记者回忆说:“那时候,大米1角2分钱1斤,面粉1角5分钱一斤,肉也不过5角钱左右。打光棍那段日子,我几乎一日三餐吃食堂,一两角钱就能解决早餐,几角钱的午餐就能荤素得当,吃得非常不错了,月底还常常能结余几块钱。”可如今,随著经济的发展,这样“一人赚钱全家花”的事情再也没有了,初出校门的年轻人们甚至搞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养活自己。

        困惑二:该留大城市还是回家乡

        留守大城市,爲著更美好的未来辛苦奋斗,还是回到家乡,舒舒服服过日子,却有可能就此平淡一生?对许多大学毕业生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眼见著女儿奋斗得辛苦,崔平的父母松口,希望她能回老家,考上公务员,过上稳定而又体面的生活,没想到却被崔平一口回绝:“我不喜欢!”十年寒窗,早已让她对自己有一种期待:在一个大的环境,做一份能与自己的所学相“匹配”的工作。她固执地坚守著。

        尚培雨则“聪明”许多。2005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他就回到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家乡,在当地一家铝业集团的分厂找到工作。头3个月,尚培雨每月能拿到1000元的实习工资,之后每3个月以200至300元的幅度上涨,一年后成爲正式员工时,月薪已达到1700元,这在当地已经是不错的收入。工作3年后,他已经在父亲的帮助下买房买车,生活过得相当悠闲。

        于畅洋比尚培雨晚2年进厂,2007年中原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拿著1700元的月薪,他一日三餐都在厂食堂免费解决,住的也是免费的厂宿舍,除了偶尔和同事下几趟馆子,添置点衣物,几乎没有别的生活开销,每个月总能节余1200元交给父母。而他的一些同学,毕业后去了苏州、杭州等江浙一带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月收入能超过2000元,但因爲身处异乡,“这些钱只能勉强够用,还不如我在家乡过得舒服。”对那些在大城市漂著的同学,于畅洋幷无羡慕之情。

        当然也有在大城市过得不错的。尚培雨的同班同学郭斌,毕业后进了郑州一家机械设计研究院。上班第一年,郭斌和尚培雨一样,拿著每月1200元的实习工资,除了日常生活,他还要爲新买的房子支付1100元的房贷,不得不向父母求助。但实习期满后,他的薪水几次上调,到今年,已经达到4600元,加上奖金,每月能拿到5000多元。房贷,他也从第二年便独立偿还。“我有一些同学,在北京的设计院上班,虽然薪水跟我差不多,但要是能接到项目,就能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提成,专业前景当然好。”

        困惑三:专业是选热门还是新兴

        曾几何时,在高考志愿表上,满怀激情与理想的莘莘学子们一窝蜂地填上了“英语”、“法律”等热门专业,可与这些专业相伴数年后,他们却渐渐发现,毕业后的天空,未必如他们想像般蔚蓝。

        杨鹏,这名中国政法大学英语系的毕业生,目前是北京一家留学咨询公司的顾问。每月2500元的工资,到了月底,总是花得精光。“生活勉强够用,但承担不起高消费。毕业前,父母、亲戚普遍认爲,重点大学、热门专业毕业,怎麽也该赚到五六千,但我根本达不到……”曾经炙手可热的英语专业,在职业需求排名中逐年下降,更多公司只是将英文作爲衡量综合能力的一个标准,越来越多非英语专业、但能说得一口流利英文的学生,也纷纷加入职位争夺战。一面是父母的高期许,一面是残酷的现实,杨鹏就在如此的“夹击”下,艰难前行。

        还有王峰,从北京某高校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一家银行工作。乍一听,亲戚朋友人人艶羡,觉得他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福利待遇丰厚的工作,但只有王峰自己知道,这和自己的理想状态颇有差距:“我原本是想进入银行投资部做金融投资的,但现在,要想做金融投资,最起码也得是硕士研究生,有时候甚至得是名校的金融硕士毕业,像我这样的本科学历,大都只能在普通岗位供职。虽然福利的确不错,但拿到手的月薪其实也就两三千元。”

        与之相反的,是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丁聪,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设计游戏软件。最初,丁聪的月薪和其他同龄人大同小异,不过2000元左右,很快,随著国内游戏软件开发业的迅速兴起,人才缺口大,加上他自己对游戏软件兴趣浓厚,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很快能独立设计一些小的游戏软件,不到一年,他的月薪就涨到了近1万元。拿到工资单时,丁聪自己都吃了一惊:“上学时,家里认爲打游戏是不务正业,会荒废学习,毕业后进软件公司设计游戏,也纯粹出于个人喜好,觉得又能工作,又能玩游戏,至于父母,都觉得这不是什麽正经行当。我们都没想到,玩游戏也能挣这麽多钱。”

        一个是此前广被看好的热门专业,一个是原本“前途未卜”的新兴行业,时移世易,彼此的境遇发生了“交替性变化”。这也让初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对择业失去了判断。

        专家解读就业困境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各种困境,其中因素多多,需要大学生和国家、社会从不同方面承担各自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分析说:“从宏观上讲,我们的就业形势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学生们应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以及如何在行业里得到长远的发展。当然,企业也要建立良好机制,否则难以吸引人才。从国家层面上说,政府要做産业结构调整,同时要限制某些专业的数量,一些门槛低的专业不能盲目扩招,産生无效供给,使学生们毕业了就没有工作。”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也从5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这是我国産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金融、法律、理财、高级家政等第三産业不够发达造成的;第二,供给与需要不太相符,大学专业的设置和招收人数,与市场需求对不上,有的专业可能根本没有市场需求,招的人却偏偏比较多;第三,大学重知识培养、轻能力锻炼的现状,使大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第四,大学生就业服务方面,包括就业信息提供、就业障碍消除、创业支持、就业后顾之忧的解决等,都存在需要继续改进完善之处;第五,在我国劳动力总体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加之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不少用人单位不招聘、缓招聘人员,有的公司甚至裁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记者随后从清华大学就业中心的一位老师口中了解到,相对于往年大学生毕业后大都留守北京的状况,今年有很多大学生开始将目光转向外地,就业形势正慢慢好转。在苏海南看来,这是一个好现象,因爲大部分人喜欢去较大城市、高工资岗位就业,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爲大学生,想到大城市、大单位、大机关工作,力争用最短时间提高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容易形成热岛效应,以至于在大城市、大单位、大机关找到好的就业机会的难度大大增加。”他认爲,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换个思路。在一些所谓的小城市、小单位、小机关,大学生们反而能谋得较重要的职务和工作,受锻炼的机会也会大大提高。

        从满腔热血,到四处碰壁,当曾经的“天之骄子”被就业熬成了“天之焦子”,或许他们会自发寻找突破困境的路,而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要做的,就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他们以全力真诚的支持。

1

来源    :    2009年08月25日    环球人物

1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