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民:“‘民工荒’调查”,原载《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10月8日第(1)版

2005年05月11日

笔者首先分析了民工短缺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在民工的确短缺的同时,存在“大量空缺岗位和找不到活干的人”,而从全国整体看,尚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笔者认为,在这种考虑之下,他更愿意将其视为“招工难”而不是“民工荒”。笔者进而总结了招工难的三个原因:第一是用工者漠视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例如珠三角企业十多年工资一直维持原有水平,企业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发。但是因为农民工缺少权利意识,他们最终选择是辞工。第二是中央政府调整农业政策之后,刺激了农民返乡种粮的积极性。不过,根据笔者的观察,农民工返乡者并不多,而原因是,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上涨。第三是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存在技术性岗位空缺的问题。第四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投资热潮推动了劳动力需求的骤然增加。笔者提出,“民工荒”至少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政府必须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包括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和技术培训;二是要克服城乡二元体制制度的障碍,转变农业劳动力的输出模式;三是转变产业竞争模式,不应再以廉价劳动力作为竞争的优势。

此文以“变化的现象 反思的信号:透视‘民工荒’”为标题,发布於“经济学家”网站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4379)。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