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二]

2002年08月15日

作者:孙立平

第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含义不仅仅是经济的,同时也是社会的。农民工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造就的一个弱势群体。从90年代初开始,农村中的剩馀劳动力涌向城市。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上亿人的规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当独特的社会群体。从一个方面来看,农民工进城打工,不仅对於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於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研究报告表明,农村青年认为进城打工的最大收获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但在另一个方面,由於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一开始就是以一种不平等的社会身份进入城市的。对於其中的许多人来说,他们虽然是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之中,但在制度上他们不是城市社会的一员。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在今天,许多临时的过客似乎开始在这个不属於他们的城市中安顿下来。在一些行业中,比如建□业,他们已经成了一线工人的主体。那些在这里从事拾遗补缺工作的人,也在拉家带口地要在城市中安顿下来。然而,尽管是这样,僵硬的户籍制度仍然将他们排斥在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这个城市之外。在这个城市社会中,我们无疑是下等人。其中的相当一些人有过被收容和遣送的经历。本来,按照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收容遣送工作主要是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但在近些年来,它已经成为城市中的某些部门专门用来对付农民工,甚至以此来创收的手段。而在工作场所中,他们的基本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工所从事的都是城里人所不愿从事的工作。工作环境差,待遇低。2000年在广东惠州曾发生一起一个月工作500个小时,使得打工仔当场累死的事件。据了解,这家手套厂工人都长时间地加班,一个月里每个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间要超过500小时。但工人的月工资最低的只能拿到300元。第二,基本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第>,工资经常被拖欠。

第>,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90年代以来,我国失业下岗的问题日益严重化。在城市中,失去职业意味>基本生活来源的断绝。因此,在最近的几年间,在我国的城市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失业下岗人员为主体的新的贫困阶层。这是原来不曾有过的现象。与农民相比,这个贫困群体有一些独特的特徵。第一,农民还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即使缺少现金收入,吃饭的问题还可以自己解决。而城市中的居民没有这块土地,当现金性收入断绝的时候,可能连吃饭都成为问题。有关部门1999年对北京市1000名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职工下岗前后个人收入平均下降61.15%,特困户下降的幅度还要大些。第二,普遍贫困是农民所处的基本环境,在农村中缺少贫富差别的刺激;而在城市中,贫富差别以极为鲜明的状态存在>,不时对城市中的贫困群体产生强烈的刺激。第>,城市中生活费用高,且缺少弹性。在90年代初期和中期,物价和生活费用急剧上升,在90年代末,虽然物价相对稳定,但增加了一批原来属於社会保障而现在则需要自己负担的消费项目,如住房、子女的教育费用、部份的医疗费用和养老等。由於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35至45岁之间,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其工资收入是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一旦下岗,全家就会陷入贫困的境地。第四,在单位仍然具有很强福利化特徵的情况下,失去工作和收入的同时意味>失去诸多的福利。

五、社会结构显现出种种断裂的迹象

问:如您所说的,在任何社会中,弱势群体或底层社会都是存在的。那麽,这在目前中国社会,特别是在社会结构的含义上,有什麽特殊的意义吗?

孙: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这种现象是以结构断裂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90年代中期在法国访问的时候,我们曾向法国>名社会学家图海纳(TOURAINE)提出一个问题:法国近些年来社会结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麽?图海纳的回答是,从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变为一场马拉松。他的意思是说,过去的法国社会,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在这样的一种结构之中,人们的地位是高低不同的,但同时又都是在同一个结构之中。而在今天,这样的一种结构正在消失,而变成一场马拉松。今天的法国,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样,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即被甩到了社会结构之外。被甩出去的人,甚至已经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而是处在了社会结构之外。他认为,现在法国还在继续跑下去的只有四五百万人,其馀都是掉队的了。坚持跑下去的,就是那些被吸纳进国际经济秩序中去的就业者。

图海纳所说的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正在今天的中国发生。

问: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社会结构的断裂意味>什麽?

孙:近些年来,我国失业下岗现象大量增加。但在前几年,由於持续的经济低迷,这样的事实被掩盖在经济低迷或国有企业的不景气的表面性理由之下。学者们一般是从>个角度来解释失业下岗问题的。一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普遍的亏损;二是连年的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是产业结构的转换。总之,都是一些暂时性的原因。於是,就造成人们(包括政府在内)的一种幻觉:失业或下岗是由某些暂时的原因造成的,一旦这些暂时性的问题(如经济不景气或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得到解决,这些人就会获得重新就业的机会。也正是基於这样的一种幻觉,人们总是对创造再就业的机会寄予厚望。

当然,我并不是说,上面这>个问题不是原因。而是说,但实际上,这很可能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变成现实的幻觉。事实是,由於新的技术革命的作用,一些传统的职业正在被淘汰。当然也会有一些新的职业被创造出来。但如果我们看一下失业和下岗群体的状况,再看一下新创造出来的职业的需求,就可以发现,新的工作位置并不会给失业或下岗者提供多少再就业的机会。目前的下岗和失业者大多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徵:年龄基本在35岁或40岁以上,大多数只受过中等教育,过去所从事的主要是低技术的工作。而新的的就业机会,则需要相当高的受教育程度,这些工作岗位主要是提供给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即使是新的经济增长来临,即使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搞好了,他们的状况也难有根本的改变。对於他们中的绝大部份人来说,第一,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根本没有可能;第二,在目前的体制之下,回到原来那种稳定的就业体制中去,根本没有可能;第>,朝阳产业不会向他们提供多少就业机会。这也就意味>,目前的下岗和失业者,事实上是社会中的被淘汰者,他们已经成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的一个群体。而且这个群体的规模很大。指出这一点是重要的。如果将现在的失业者和下岗者仅仅看作是由於某些暂时的原因而失去工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创造再就业的机会。如果承认这些人将永远也不可能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甚至无法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在创造边缘性就业机会的同时,做出某些制度性的安排,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经济和社会需求。两种不同的思路,具有完全不同的政策含义。

说他们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还有一层含义。在我国,由於过去的社会保障大都是与单位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下岗和失业并不仅仅意味>失去工作和工资收入,同时也意味>失去许多福利和社会保障。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的调查显示,职工下岗之后最担心有的是“失去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83.4%)。其他的一些调查也表明,在下岗和失业人员中,其基本生活发生较大困难者,并不多见。其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在发生较大疾病的情况下,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活困难;二是在支付住房、子女教育等大宗费用上发生困难;>是在生活中遇到某些突发性事件的时候,会出现难以应对的局面。

问:这当中也许还应当注意到的一个因素,也许就是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孙:是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因素。

加入世贸对於中国大陆经济生活的影响,人们已经进行了许多的讨论。但其对於社会生活的影响,人们关注的还不多。应该承认,加入世贸对於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入世会使得中国社会中发展水平最高的部份日益与国际市场或国际社会结为一体,在其变得“更为先进”的同时,与这个社会的其他部份越来越没有关系。整个社会会变成一个断裂的社会。

在加入了世贸的情况下,“接轨”的“拉断效应”会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这是我们在现在就必须加以正视的。就我们这里所关心的问题而言,这种“拉断效应”至少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表现出来。首先是“接轨”在社会的不同部份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先看下面的两篇报导:其一,据《解放日报》1月20日报导:在19日举行的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招聘会上,“参加招聘的民营、股份制和国有企业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提升,占60%,超过了外资企业。提供的岗位月薪在3000元至8000元之间的,约50%,其中高级管理人员、质量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职位的月薪较高,而硬件工程师、客户经理等则相对偏低,月薪最高开价1.65万元,最低月薪仅1000元。”另外的一则报导则是:据参加“首届全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展望会”的中科院有关专家分析,在多种因素作用下,2001年粮食产量缩减,其主要原因,是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连续下降,农民种粮纯收入大幅度减少,以致种粮积极性很低。1997年以来全国粮食价格连续大幅度下降,1996年1月>种粮食平均价格为每担86.4元,2001年1月为每担50.4元,减少了36元,农民种植>种粮食的平均每亩纯收入由1995年的367.4元降到2000年161.6元,下降幅度高达56%。还有相关的报导说,去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

从两个形成鲜明对照的现象。一方面是农民的粮食减产,收入增长缓慢(其实,按照专家们的说法,其实是下降,因为在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乡镇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说农民的收入仍然在增加,显然是没有根据的)。而在另一方面,则是IT业,特别是软件行业人员薪酬的大幅度攀升。而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入世”以及入世之后就不得不实行的“接轨”。有关报导说:“随>中国入世,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复合型人才成了猎头公司猎取的重点对象:一是农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二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四是了解国际惯例、符合行业需要的外语人才;五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猎头公司奔走与人才市场,金融业、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保险基金公司等方面的高层人才,年薪一般都在40-50万元。

可以预见的是,加入世贸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的影响之一,就是增添了扩大收入差距的动力。入世后,国外企业将会大举登陆我国,它们将雇佣更多的中国雇员。一般说来,外企的工资明显高於国内企业,因此,外企的增加将会拉大外企与国内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国内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也将会逐步向国际市场的标准靠拢,因此,人世后他们的收入也将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在目前我国贫富差别已经达到相当高程度的情况下,这种“接轨”的动力会不会加剧社会的断裂?

六、开始出现断裂的城乡结构

问:这种社会结构的断裂是否也表现的另外的一些方面?

孙:当然。 社会断裂的另外一种表现,是在城乡之间。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够顺利实现这种转变,将会是一种什麽样的情形。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如果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转变,也将不会继续保持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而会形成一个断裂的社会。美国经济学会前会长、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盖尔.约翰逊在一个讲座指出:随>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总产出和就业中的比例必将是下降的。这首先是由於真实收入增加而导致的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要远小於对非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在2000年的收入水平上,中国对农产品的收入弹性最多只有非农产品的>分之一。同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速度高於其他经济部门,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是如此。日本经济起飞时期(1950年-1980年)的农业人口下降了65%。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美国同样在经济起飞时期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在中国,由於种种限制移民的政策,如户籍制度等,1985年-1990年只有1.5%的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在一个工业化时代,大量人口继续被束缚在土地之上,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由於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要远小於对非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民从出售农产品中获得的收入,在人均的意义上越来越微不足道;农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能赢利的产业,甚至越来越不能成为一个产业,而成为农民自我消费、自我维持生存的一种自然经济活动。如果说在50年代到80年代农民还可以用农业的收入换来品种和数量有限的工业品的话,在今天,许多农民反倒已经无法做到这一点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民不从事其他产业的经营的话,他们反倒比过去几十年更像小农。

问:我们都知道,在改革之前,中国社会就存在城乡的二元结构。那现在的二元结构与原来的二元结构有差别吗?

孙;人们经常将改革前中国的城乡关系称之为二元结构。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二元结构主要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造成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当时的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和城乡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地分割为两个互相隔离的部份,形成人为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份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农村的资源大量被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中工业化过程。但在这些制度的背后,我们却可以发现,当时生活必需品时代的特徵,又通过资源的流动,将两者连接到一起。从前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一个城市家庭每个月将几十元的收入用来购买的生活必需品是什麽呢?可以说大多数是农产品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粮食和副食品不用说了,那是农民的产品,就是衣服等日用品,也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也就是说,当时城里人所消费的主要是农村的产品,他们的收入主要用来购买农民的产品。尽管存在“剪刀差”,尽管工农业产品的比价是不合理的,但我们从这里仍然可以看到一种城市对农村的依赖,以及城里人的大部份收入通过购买生活必需品而流入农村的过程。这时的城乡二元结构,也许可以称之为“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

而到了耐用消费品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样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看今天城里人的消费项目和收入的支出情况。假定一个城市家庭的每月收入是3000-4000元的话,花费在主副食品上的,可能只有几百元。即使加上其他与农副产品有关的开销,千元上下也就差不多了。其馀的花费在什麽上了呢?住房、汽车或其他交通的费用、电器、医疗、子女的教育、旅游以及其他的服务等。而这些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几乎没有什麽关系。也就是说,城里人的这些支出,很难流入到农村去。这首先意味>,城里人说的越来越多的部份不再与农民和农村有关系。他们日常生活的大部份依赖的是城市而不是农村。事实上,就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的一部份是来自从国际市场的进口。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和农村之间一种新的形式的断裂,这种断裂主要不是由人为的制度造成的,而是又市场造成的。但这同样是一种断裂,甚至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断裂。又这种断裂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我们也许可以将其称之为“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结构”。

七、断裂的社会与多元的社会

问:从理论上说,究竟什麽是一种断裂的社会?

孙:什麽是一个断裂的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几个时代的成份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讨论社会的断裂和由此造成的“断裂社会”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将这种“断裂社会”与人们一般所说的“多元社会”加以区分。否则会造成种种的混乱。

“多元社会”是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概念,后来被人们广泛用於指称西方现代社会的特徵。在我所看到的文献中,大体不外如下的>种含义。第一,在社会结构分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利益群体,承认每个群体的利益都是正当的。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这意味>对於“少数群体”利益的承认和尊重,少数人的利益也是正当的。这种利益的多元性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的层面上,就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各种“压力群体”的存在。第二,就政治制度而言,形成的是一种以自主而多元的政治力量为基础的政治框架,不同政治力量的组织形式就是政党。其政治哲学的基础是:一个政党不可能代表所有人的利益和要求。第>,是多样性的社会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存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唯一正确”或“唯一正当”的社会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

摘自士柏咨询网

2002-08-15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