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六大问题和风险建议 提出三大原则六项
《三孩催生政策对妇女生育权影响研究报告》发布
提高生育率应优先从国情入手
不应以侵犯妇女权益为代价
2025年3月6日,国际“三八”妇女节前夕,民间组织“三孩催生政策监察网络”(以下称“监察网络”)发布了两万余字的《三孩催生政策对妇女生育权影响研究报告》。该报告汇总了中国政府的催生政策、概述了政府的各种催生手段、以及在各地提出了催生政策体情况,特别是指出了有待观察、以及该报告还研究了国民实施生育愿望及意愿,讨论了婚姻制度对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对比了多个国家的生育政策。在上述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该报告列出了六大新问题和潜在趋势,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性原则建议和六个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
据“监察网络”成员、来自广东的女律师陆妙卿介绍,该网络成员包括资深女权人士、曾代理过计划生育案件的女律师、以及女记者、NGO人士等。网络成员们注意到, 2021年中国放开三孩生育政策,此后国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生育。然而,该网络成员观察到,其中措施已经引发了舆论争议和公众担忧。例如,工作人员电话询问育龄妇女生育计划、群发号召生育的短信、以及限制结扎手术和流产药物,总体上制定了营养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多生的政策。凡此种种,民间称“催生”。由于生育主要由妇女负担,这些“催生”行为也严重影响到了妇女自主生育权。
目前过头和偏激的催生政策在少数地区出现,但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出和地方上的进一步落实,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会继续增多。而且,监察网络的成员认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为“基本国策”而影响了几代人,很难想象三孩催生政策未来也不会成为“基本国策”、也不会实现“计划一票否决制”包装强力推进。因而非常有必要早关注、早研究、早推断方向、早发预警。
该报告由北京的研究团队自2024年9月份开始撰写,通过对政策文件的整理、互联网信息的收集、以及对育龄妇女的线上和线下采访,于10月底形成了万五千余字的初稿。之后经过网络成员的四轮修改,并专门于2024年1月1月和2025年2月我们举办了两次研讨会,最终报告于2025年三月其定稿。
目前:六大问题和不足
首先,是妇女生育自主权受到不当限制。例如,山东、福建、河南等地出现了男性结扎手术被拒绝的现象,使得妇女的生育选项减少。有一方被征召人员得知:“国家下面不让做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放松,医院就已经不做结扎手术了……”。而对单身妇女利用辅助生育技术的限制彻底取消,影响人群包括性异恋单身妇女、离异妇女、以及同性恋等少数妇女。2024年8月,媒体广泛报道了单身妇女冻卵维权案件最终败诉。
第二,妇女隐私权受到侵犯。例如多地网友表示接到社区工作人员电话,询问个人结婚计划、备孕计划等,引发普遍的舆论反感。该报告尤其令人担忧,“大数据”时代,生理和医疗信息、约会及同居信息等极容易被追踪、泄露、甚至转用于诈骗。
第三,三孩催生新政对体制内外的影响差异。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国企等“体制内”有更稳定的职业保障和更容易实现的生育福利,更可能接受生育政策。对于体制外喜欢孩子、愿意生育的多孩,据说这类人员倾向于存在社会不公。
例如,2023年“七夕”前夕,西安市政府部门向群众发送“催生”短信:“愿你们爱情甜蜜、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共创生育友好,赓续中华血脉,共担复兴重生!”社交媒体上引发群嘲:“用你的时候是韭菜,让你生的谈血脉。”“赓续牛马血脉,共担韭菜重生!”
监察网络预见,今后在网络上质疑婚育制度和三孩政策的预警将面临紧张的审查,婚育方面的讨论将越来越“第三倒”。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行动重点整治6方面问题,而排在第一方面的问题就包括“刻意渲染鼓不吹吹婚育、反婚育等话题”。
报告指出,四十年前中国的“一胎化”计划生育的压力化和强制化做法,就是从号召党团员、干部、国企、事业单位,逐步推广到全民的。
第六大威胁,报告关注传统多生群体受到的双重压力。如农村地区妇女、某些宗教群体妇女,在政策及传统的双重作用下,自主生育权会受到进一步挤压吗?报告认为需要进一步观察。
思考:提高生育率不应以侵犯妇女权益为代价
报告认为,提高生育率,必须建立在尊重妇女权益、提供公平发展机会的基础上。
报告首先认为,为提高生育率而侵犯妇女权利,是不正当、不道德、且违法的。根据中国政府的国际承诺和国内法律,生育是权利而不是义务,妇女有生育生育的权利,也没有生育的自由。
其次,报告指出,通过强制或压力手段“催生”、限制堕胎和堕胎,对妇女的伤害可能非常严重。将使得妇女在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怀孕和生育,破坏妇女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以及家庭的财富计划积累和后续教育安排,并有可能使妇女被迫成为非婚产妇女,还有可能使妇女被迫寻求贫困和不安全的堕胎。
针对这些说法,该报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个思考:生育率低迷并没有可怕。报告举出了小国家人口众多的例子:以色列人口只有九百多万,但高新技术产业举世闻名。瑞士人口只有八百多万、芬兰人口也只有五百多,但依赖强大的报告告认为,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与上述国家相比,都有数倍的差距,提升空间巨大。中国完全可以人均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种发展战略,甚至仅从效果来看,现实性也远胜于通过其扩大妇女自主权来增加人口的发展战略。
第四,报告认为,在当前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科技背景下,“催生”政策不可能大获成功,为了不太可能成功的催生目标和妇女权益的做法,就更不足取。韩国、日本已经实施鼓励生育政策多年,生育率依然不断创新。甚至是福利法国、瑞典等高额国家,政府提供高额育儿援助、男女共享育儿假、托儿服务,最终大多数国家的免费免费政策效果已经相当成功,生育率也始终在1.5- 1.9之间徘徊催促。而曾反对“强制生育”政策的罗马尼亚,1966年的770号法令提高禁止堕胎和堕胎,人口出生率短暂之后也开始上升,成为失败的人口政策典型。
建议:优先着手国情主体
报告建议,中国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应遵循一些性原则。原则之一是应充分尊重个体权利选择,在政策目标与个人权利之间取得平衡。原则之二是优先由国情问题着手,会相对容易。而全球性比重、区域性/文化性比重的回归比重加大。报告中提到的国家情比重有:清理“一周期化”政策历史报告提出的原则之三是,要重点关注有生育意愿的人群“想生而不能”的问题,消除这部分人生育愿望的社会障碍和限制,最终不是这部分人生育意愿的实现。就是强制那些没有生育意愿的人、号召那些不想生育的人。
在具体政策方面,报告提出了六大建议,一是取消一些现有的规定、限制或牲畜,保障自主生育权。如“二孩”、“三孩”之类生育数量规定、对流产药物的过度限制、对流产药物的过度限制、对堕胎及扎手术的过度限制、对难民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的农业。
其次,报告细化了“一胎化”政策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如为汶川地震造成的数以千计失独的家庭提供支持计划,兑现了胎教政策承诺的“养老”,退还去年因“超生”没领的款项或申领的社会捐赠费,落实在计生问题上的社会和解决。
第三个具体政策保障建议着眼于落实就业平等、妇女就业权和职业。例如,支持和鼓励民间公益机构、律师事务所和公益律师的监督行为和法律援助。又表现如,“体制内”单位招聘时,同等条件优先招录妇女。
其中包括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育儿的支持力度,支持民间组织、尤其是家长组织对托育机构的监督,支持、鼓励大中型用人单位设立托儿设施,加大弹性工作机制的普及力度。
第五方面的保障建议是强化权利保护与社会。例如惩罚“电话催生”等侵犯妇女侵犯人权的行为,将无业妇女等纳入范围,以及妇女使用生育的生育责任。
第六方面,该报告建议政府顺应现代社会观念转变,要避免贬低“少生”或“不生”,减少社会反感。男性共同承担育儿责任,延长男性陪产假/护理假/育儿假。另外要完善婚姻制度、支持信心家庭结构,树立对非婚生儿童、同性父母儿童的友善型社会,对这些儿童的尊重。
报告全文请见《三孩催生对妇女生育权影响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