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内忧(二)

2002年09月03日

六, 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举步维艰,农民近期增收苦於无门,已成为扩大内需和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障碍

我国是有94000万农村人口的农民大国。“>农”状况如何,是制约社会经济全局的头等大事。80年代初,改革从农村起步,并且正确地按照生产力性质选择了家庭承包制取代人民公社,不仅避免了社会震荡,而且实现了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效果。但是,进入90年代,农村改革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粮食供给短缺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甚至纯农户的收入出现下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和发展应当围绕这个主题做文章。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解决“>农 ”问题的关键,而且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首要问题。

改革初期,1978年―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创纪录的17.7%水平。但后来却出现了始料不及的递减颓势。1985年―1988年降为4.9%;1989年―1991年又下降为1.9%;随后又出现徘徊和持续下降,1992年―2000年年增幅为4.6%,1997年―2000年年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4.4、0.3、0.5、1.7个百分点,从1996年的9%降为2000年的2.1%。尤其是纯农户和兼业农户的收入出现绝对数下降。前者从1998年的2034元降为2000年1933元,后者从2031元降为1980元。2001年,全国50%的农村家庭的收入不到2000元。2001年湖南省有近半数的县市未达到小康标准。

由於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对农民消费增长和农业生产发展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1997年―2000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递增仅为1.08%,同期城镇人均消费年递增却为6.09%。城乡消费差距从1996年2.49:1扩大到2000年的2.99:1。农户的生产投入也相应地减少。1996年―1999年,农民户均经营支出年均递减5.45%,2000年比上年略有增加,但仍低於1996年的水平。农村人口占64%,但农村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六五”的58.8%,下降到2000年38.2%,比80年代初最高水平下降了近26个百分点。农村储蓄余额所占的比重不到1□4。农村与城镇的消费水平相距大约15年左右。

充份发挥农村市场的巨大潜能,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近期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农村需求,却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

――农村人口城镇化:远水不解近渴。

发展小城镇,推动农村过剩人口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的根本出路,但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并不是农村人口大搬家。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自发产物。这实际上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不是短期就可成就的事业。而且推进这项艰巨事业需要巨额投资。农村人口降低到50%以下,需经历10余年。所以,对於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村市场来说,这一办法远水不解近渴。

――提价增收:此路不通。

80年代前期,依靠农产品提价,农民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现在,再用这个办法已经行不通了。一是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已不复存在,主要农产品的供应有的相对过剩、有的结构性过剩;二是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高於国际市场价格:小麦高25.1%,大米高17.6%,玉米高36.8%,大豆高38%。入世后,农产品市场面临>外国优质、廉价农产品的竞争,而且,政府对外国所作的承诺中许多条款均超过了WTO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所作的特殊规定。例如,对美国关注的86项农产品的关税,到2004年我国将下降到14.5%;农产品关税平均税率由46.6%降低到1999年的21.2%。在WTO所有成员中,我国的关税降幅是最大的。又如,发达国家对出口农产品都由政府给予巨额补贴,我国政府却承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所以,农产品价格不仅不会提高,相反可能下降。这对农民无异于雪上加霜。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力不从心。

提升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品种,发展无污染农业,拓展农产品加工深度和广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但是,提升农业生产结构实际上是传统农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成就此项事业,必须以资本积累、增加投入为前提。在当前的条件下显然力不从心。

――进城务工:遭遇挑战。

目前有一支人数约7500―8000万人的流动性农民工队伍,在各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近几年进城务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大约有1□3的现金收入来自外出务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市场风险,有些地区的政府已经>手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工的输出,为进城择业的农民提供从培训到安置一条龙服务,实行定点、定向派出。这项举措既有利於减少人力资源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就业成本,又有利於社会秩序的安定。

但是,目前由於每年有上千万的下岗职工待业,而城镇就业岗位又有限。因此,农民进城务工遇到了严峻挑战和竞争。有些城市政府为了优先安置当地下岗职工,甚至对使用农民工作出种种限制。所以,眼下这条路越走越窄。

――振兴乡镇企业:陷入困境。

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80年代前期农民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主要受益於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但早期乡镇企业从整体上看基本上属於手工业工场形态,效益低下,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经过多年发展之后,本应普遍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以提升乡镇企业层次,却陷入停滞不前状态,以至政府不得不下令强制关闭“五小”工厂,使许多地区乡镇企业遭遇“全军覆灭”,大批农工重新回到田间,农村出现了返贫群体。但是,关闭“五小”工厂并不意味>乡镇企业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应当寿终正寝。采取关闭“五小”这一极端强制措施,如同城市纺织业“限产压锭”一样,是要以此为契机加快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生产技术结构的升级。然而,当前资金和市场却成了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难以突破的“瓶颈”。

――减轻负担:突不破的“瓶颈”。

农民负担重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在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调节分配和再分配,减轻农民负担,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村市场的一剂“速效救心丸”。但是目前普遍推广安徽等地农民减负的经验却十分艰难。原因在於“吃皇粮”的人过多,财政包不了,也包不起。减负遇到了减人这道迈不过的坎。这个坎就是政治行政体制改革。

可见,近期农民增收要走出徘徊的困境,依然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七,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依附性低效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和加入WTO后来自跨国公司的双重挑战

实行扩大内需,是确保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当今世界上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把经济工作的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有利於我们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避免或缓解来自外部的冲击。

今年以来,世界>大经济强体的经济趋暖,开始走出衰退的阴影。这对我国扩大向这些国家的出口是有利的。同时,由於我国加入WTO,我国出口遭遇的歧视和关税壁垒将减少,出口将有可能有较大的增长。因而,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将可能相应地提高。

但是,WTO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许是柄双刃剑。原因在於,首先世界市场的性质及其通行规律并不因WTO的存在而改变。“商场如战场”,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实质上是利益对立的、为争夺有限市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这里通行的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赢家通吃的法则。WTO及其规则,不过是竞争诸方实力较量、互相妥协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取消或代替市场竞争规则。其次,当今世界市场的格局是几个发达国家居主导和支配地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却是处於受欺压地位的弱者。协议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何况现行规则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按照有利於发达国家的原则制定的。再次,在双边和多边谈判中,我国所作出的承诺有些超出了WTO的规定。例如,关税减免,我国的农产品关税平均税率,2004年要由1999年的21.2%降到15.8%。其中,对美国86种农产品的关税下降到14.5%。在WTO所有成员中,我国关税降幅最大。又如,出口补贴,我国承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包括价格补贴,以及发展中国家可享有的对出口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的补贴。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对出口大宗农产品都给予大量补贴。美国国会最近通过新农业法,规定在未来10年给农业提供1900亿美元的巨额补贴。再如,进口配额,根据WTO《农业协议》,初始的配额量为国内消费量的3%,最终配额为5%。我国承诺粮食配额占国内消费量的5.7%―8.8%,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比重超过了10%;棉花、糖、油料的配额数量为国内产量的20%以上。兑现这些承诺,将导致大量农产品进口直接冲击国内农产品市场,损害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虽然所有WTO成员国都是处於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对手,但各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001年,我国大豆市场因受进口大豆冲击,东北产的大豆有7成积压在农户家中。我国入世后受到冲击的,决不仅仅限於农业。

我国现行的出口结构对进一步增加出口,提高出口收益,是十分不利的。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超过50%,外资企业出口的比重近50%,经济增长对外贸依存度达50%。这3个50%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肥水流进外人田。我们所得的仅是低廉的加工费,利润都落入外商钱袋。二是无益於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在国际市场中只不过充当打工仔角色。专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受制於人,依附於人,不利於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以,这种依附型的低效外贸结构长此以往,是会损害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

八,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地威胁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面临>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已探明的资源储量贫乏,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近20年来,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但环境治理却未能同步。由於增长方式的转变滞后,付出了恶化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未能避免“先增长后治理”的弯路。

――自然资源匮乏,破坏和浪费严重。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广阔,但资源拥有量贫乏,特别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更少。但资源的消耗量大,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严重。45种矿产储量中有10种已探明的储量不能满足需要。石油是重要战略物资,自1993年开始进口,现在进口量已增至6500万吨,占消费量的28%。铁矿石只能满足冶炼能力74%的需要。10种有色金属只能满足65%的需要。木材依靠进口,年进口原木已达1000多万吨。由於技术装备水平低,资源不能得到充份利用。吨钢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1・5倍。乙稀每吨消耗原料比世界先进水平高0.4吨。小矿山、小煤窑遍地开花,乱采、乱挖,使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浪费严重,引起了水资源危机。全国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多万立方米;农业每年缺水量达300亿立方米;农村有6500万人口饮水困难。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量达360亿吨,其中80%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等水域中,造成全国1□3以上河段被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50%的地下水被污染。城乡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沿海城市海水入侵。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工矿企业水的重复利用率约为50%,我国是贫水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水资源污染和浪费加剧了水荒,并引发水旱□病等自然灾害。

――土壤严重退化,人均耕地面积缩减。我国耕地总面积仅占世界耕地的7%,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呈现进一步缩减的趋势,而且土壤严重退化。全国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1.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2100万公顷农田受到侵袭,393万公顷草场受到威胁,严重退化的草场面积达9000多万公顷。全国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

――城镇环境质量堪□。由於我国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城镇大气污染呈上升的趋势。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氧化物等排放到空中,导致严重的酸雨污染,受害地区遍及长江以南、四川盆地及青藏高原以东,约60多个城市出现过酸雨。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只有少数几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所有城市的降尘、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均超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极低。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堆集约6亿吨,历年累计堆放的未处理量约64.4亿吨,占用土地5万多公顷。

――农畜产品污染严重,使人民健康受到直接损害。生态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於粉尘、噪声、大气等污染,它还通过农畜禽产品污染,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由於大量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使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污染物通过蔬菜、粮食、肉、蛋、奶、水产品等大量地进入人体,成为威胁人的健康的慢性杀手。

近几年,当局采取了不少措施,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力度,开始显示出效益。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按照经济自身的发展趋势,我国环境污染还有发展的可能。一是城镇化的步伐将加快,原有城镇的环境未根本改善,又面临>新城镇防污治污的任务。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轿车进入家庭,将造成新的污染源。>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展,传统产业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将进一步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增加废弃物的排放量。四是用于生态建设和治理环境的资金难以大量增加,使环境治理的力度赶不上污染程度的增加。可见,治理环境,将经济快速增长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任重道远。

九, 社会信用危机蔓延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使用法规和诚信商业道德双重约束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之上的。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信用制度是包括法律、规章、司法、信用中介、信用信息、诚信道德等在内的完整体系。它是规□市场秩序、约束市场主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益、防□市场经营风险必不可少的重要机制。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包含二位一体的任务:一是制度建设,可称之为硬件;二是市场环境建设,可称之为软件。硬件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比之下,软件建设却严重滞后,突出的表现就是信用制度缺位,社会出现了全面的信用危机。

――政府信用下降。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热衷於“政绩工程”、“形像工程”、虚报浮夸、报喜不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暗箱操作、改革专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少数官员头戴“人民公仆”桂冠,滥用手中权力,徇私舞弊,大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花天酒地,欺压百姓。这些害群之马损害了政府形像,降低了政府信用。一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充当保护伞。

――改革造假,是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失信的一大特色。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策走型、机制变味、功能异化等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致使改革也面临>信用危机。例如,企业改制新瓶装陈醋、搞翻牌公司;打>上市旗号,干的是圈钱把戏;名义上兼并重组、摘牌,实际上逃废债务;会计帐目弄虚作假,欺骗股东。又如,实行招投标制,形式上公平竞争,实际上暗箱操作,内定中投入。

――在商品交易中,不法厂商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商品,坑蒙拐骗,搅乱市场秩序;偷税漏税;虚开增值税发票。

――在金融领域中,“>角债”累清累欠,累结不清。借企业改制大量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据人行统计,2000年末,在四大商业银行开立户头的改制企业62656户,欠贷款本息5792亿元,其中经查证被认定逃废债的企业32140户,占51.29%,逃废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31.96%。财政部抽查了320户企事业单位,其中,利润不实比例在10%以上的占57%,资产不实比例在1%以上的占50%。

――中介服务机构造假。健全的信用服务机构是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商帐追收、信用管理等中介服务。改革以来,各地这些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之初,就定位不准,功能扭曲。许多中介组织不是以提供客观、公正服务为已任,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宗旨。所以,与客户串通一气编造假帐。假评估报告,欺骗公众。

――伪造学历,买卖文凭,雇人代笔,骗取学位,权学交易,牟取职称。造假之风已殃及高校,祸至院所。

社会信用失缺□滥成灾,搅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加大了经营风险,已酿成又一社会公害。据估计,仅经济领域中信用失缺所造成的损失高达6000亿元。

十, 文化沙漠正在侵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令人忧虑的是,在我国社会中涌动>一股暗流浊浪正在逐步地侵蚀和冲击精神文明。

――大兴土木修建庙宇,不惜重金塑造神像。

――改善企业经营,增加企业盈利,不是从加强科学管理中寻求出路,而是乞求神灵保佑。许多商店和工厂供奉神龛,香火不断。有的企业开张时举行参拜天神仪式。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受阻,适龄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一是受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所困,二是“读书无用论”抬头。有个经济发达的省,农村辍学率竟高达>成。至於校舍破旧,教学设备残缺不全,教师素质低,在广大农村更为普遍。农村“普九”教育落后状态已经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现有文盲高达8507万人,大部份是农民。――城市居民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教育。现代家庭都注重装璜,各种陈设一应俱全,但不重视文化教育,不愿购置藏书。有个大城市对1300多学生家庭进行调查,没有藏书的占9.1%,10册以下的占9.7%,10―50册的占32.1%。这种状况表明,家庭的教育功能正在被淡忘。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严重落后,技校毕业生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现有技工队伍素质低,高级技工仅70万,占技工总数的5%,而发达国家高达40%。高级技工已出现大龄化趋势,人才断档。有的城市出月薪6000元高价招聘高级技工,竟难如愿。

――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专业化甚至产业化的态势。例如,有以拼装旧汽车为业的汽车城,有与“一汽”、“二汽”齐名的所谓“第>汽车制造厂”。有些制造名牌烟酒的黑窝头,从制商标包装材料,供应原材料,加工制造,运输到销售,分工协作,形成一条龙体系。更有甚者,现在造假已经扩散到文化、教育、科技领域,有个城市竟公然出现“枪手公司”,公开营业,四处散发广告,专门代写论文,提供从写作到发表一条龙服务。

――一些地方政府,在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打>发展旅游业的旗号,置国家法律不顾,公然出卖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的经营权,有的则让私商承包经营。

以上对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矛盾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其中,有些问题是历史积存已久的问题,有些是基於我国国情产生的特殊问题,有些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有的是当今世界外部影响下出现的问题,也有些是由於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工作失误引起的。认真地剖析这些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解决,实是保住改革成果、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北大>角地

2002-09-03

 

中国经济的内忧(一)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