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底层人群日趋定型 难实现向“上”流动

2006年02月16日

《了望》周刊刊载文章指出,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不是我没有努力,而是穷人的孩子几乎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才21岁,成都姑娘小陈却已开始愤世嫉俗。自父亲1995年因病去世后,她与母亲相依爲命,每月靠两个人32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2005年8月她在亲戚的资助下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却在求职中四处碰壁,至今没有找到工作。小陈一脸无奈地说,“也许改变我命运的最大可能只有中彩票……”。
  文章说,小陈的遭遇折射出目前城市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困境。中国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无业失业人员、低收入者、进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目前有定型化趋势,富有者和贫困者的代际继承效应明显增强,一些底层人群因此出现了以暴力或非法手段获取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苗头。

  城市底层人群相对“凝固”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石英认爲,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难题,主要是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低保是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目前基本涵盖了城市最底层的居民。虽然享受低保的人数是动态的,但“低保户”的人员构成却日趋稳定,成爲一个相对“凝固”的群体。
  文章指出,就业难是造成“低保户”的构成趋於定型的重要原因。成都、重庆、西安等地的街道社区干部普遍认爲,如果没有比较充分而稳定的就业,“低保户”将无法改变吃低保的命运。
  文章说,与“低保户”相比,农民工是一直处在城市最底层的群体。他们缺乏保障,只要能够找钱,任何脏、累、苦、险的活都愿意干,由於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的存在,他们要上升爲“城市人”的渠道更少,难度更大。

  令人忧虑的极端苗头
  文章指出,由於通过正常渠道改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困难重重,无业失业人员、低收入者和进城农民工等城市群体普遍对前途悲观,甚至绝望。
  文章说,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心理的严重失衡,使城市底层人群强烈地反作用於社会,出现了以暴力或非法手段获取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苗头。据成都、重庆、西安公安机关介绍,现在城市底层人群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抢劫、盗窃等侵财类案件比较突出,其犯罪动机大多是“有钱就能生活得更好”,呈现出“犯罪爲了钱-有了钱就挥霍-挥霍完了再犯罪”的恶性循环。
  学者警告称,在社会底层强烈渴望改变其经济社会地位的冲动的背景下,如果正常的社会流动渠道变窄或被阻塞,将可能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冲击波,甚至成爲孕育社会动荡和暴力的土壤。
2006年02月09日中国新闻网

标签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