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是中国劳工通讯发布的第六期工人运动观察报告。在报告期内,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有了新的动向,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也昭示了集体劳动关系的飞速发展。
当中国缺少能够真正代表和维护工人权益的工会时,工人的集体行动就成为观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观察到:
第一,工人集体行动个案的数量在增加、参与者的规模在增长、行动的诉求呈多样化、行动的手段趋于理性与成熟。
第二,工人集体行动正在逐渐跨越工厂和企业的界限,向行业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经过集体行动的历练,工人们的自信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他们正在通过集体行动撕掉计划经济年代强加的“领导阶级”的标签,并由此内生出自己的组织意识、维权意识和阶级意识。
第四,在工人的集体行动中,正在逐渐形成工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正在改变政府官员对工人集体诉求的看法,并有助于他们从此脱离“维稳”的思维模式,以“平常心”来正视和应对市场经济中的劳资矛盾,并接受集体谈判这一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第五,在报告期,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地方总工会仍然未能承担起新一届党中央赋予它们的使命,即“做好维护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面对工人的集体行动,各级工会干部或是有意回避,或是持含混立场,或是以“政府官员”的角色露面,因此难以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并使全总进一步外在于瞬息万变的劳资冲突。
我们还观察到,在工人的集体行动中,劳工非政府组织异军突起,在全总工会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它们承担起“工会”的角色,积极介入工人的集体行动,凭借它们源于工人、贴近工人、了解工人的优势,引导工人理性维权,通过集体谈判解决劳资纠纷。在介入行动中,它们自身的素质在提升、能力在加强、影响在扩大,它们正在完成着从一个服务型组织到工运型组织的转型。
本报告以2013—2014年间收录的1793起工人集体行动个案为主线,描述两年间工人运动的发展轨迹。报告分三节,第一节是对报告期工人集体行动的一个全面描述,并分析了工人集体行动的背景因素和行动特点;第二节总结了资方、政府和全总工会对工人集体行动的反应态度、应对手段和策略;第三节概括了劳工非政府组织在工人集体行动中的角色,并分析了这类组织对中国工人运动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