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被遗忘的中国劳工派遣队终被人记起

2014年08月15日

在一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95,000 名中国劳工自愿离开自己的家乡,远赴英国工作。这些人被称为“被遗忘中的被遗忘”。

中国劳工派遣队在赴英前进行训练

一战结束后,几乎没有任何人纪念中国劳工派遣队的贡献,到后来甚至被有意抹去。在英国 40,000 所战争纪念馆中,没有一座是关于他们的;他们没有在英国留下后裔,工作完成后就被遣返回国;他们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纪念物中,他们在英国效力的记录也在二战时被摧毁。

然而,在伦敦的中国社区发起了一项要求兴建中国劳工派遣队纪念馆的运动:记录下这些劳工们在一战后方所做的危险、肮脏、但至关重要的工作。

“我们不能遗忘”( Ensuring We Remember)运动的发起人刘先生在10天前被邀请到格拉斯哥大教堂参加纪念仪式。“这可能是英国政府在一战后第一次承认中国劳工派遣队所做的贡献。”他说。

因为本土劳工伤亡数量不断上升,劳务出现紧缺,招募中国劳工的行动从1916年开始。许多应征的中国劳工来自偏远的农村,当他们被运送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时,他们以为自己来到了欧洲。而实际上,这是一场噩梦之旅:他们要先横跨太平洋,再在密封的火车中穿过加拿大,再被运送到利物浦、福克斯顿、法国和比利时。之后,他们生活在劳工营中,干着诸如挖战壕、卸货、铺铁路、修坦克等的活。

那些在运送过程中就死去的劳工在利物浦被火化,其中有 2,000 多人被安葬在英联邦军人公墓,但有消息源显示,有超过 20,000 名劳工死亡。他们每天工作10小时,一周工作7天,一年只有3天假期。在一战结束后,他们还留在英国工作到 1920 年,清洗军火、从战场上挖掘尸体并将尸体运送到军人公墓中。

1917年8月,在德国袭击了法国的阿托斯号,造成543名中国人死亡后,中国对德国宣战。1919年,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以抗议和约将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转交给日本。

刘先生说,当英国为参战国铸造长达六米的战争纪念勋章时,中国人获得的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没有名字,并且是铜制的,而非银制。而当帝国战争博物馆上个月重新开放时,在新的一战展馆中也没有中国劳工派遣队的身影,刘先生说,对此感到很遗憾,但并不意外。

协约国们在凡尔赛和会上撕毁的诺言部分地影响了刘先生的身世:他是一名中国厨师儿子,日军之后入侵了山东半岛,他的父亲先是逃难来到了香港,然后又辗转到了英格兰。

刘先生发起的这场运动旨在在伦敦为中国劳工派遣队的工人们建立一座永久的纪念馆,他们希望这所纪念馆可以建在中国大使馆身后,并在2017年开幕。

在参加这次由英国外交部主办的午餐会时,官方纪念一战咨询团体的成员之一华莱士勋爵表示,刘先生发起的这项运动对矫正“每日邮报”式的解读一战非常有益,“一战的胜利不全是英国人的贡献:这场胜利需要不同国家人们自愿的或是非自愿的贡献才能取得。”

本文翻译自英国《卫报》文章 First world war's forgotten Chinese Labour Corps to get recognition at last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