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轶 <br><br>参与今年人才市场就业竞争的,除了212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之外,还有几十万去年“滞留”下来的择业人群。面对没有明显增加的社会整体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看上去会成为持续几年让有关部门困扰不堪的一个历史问题。有教育部官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估计将在70%左右,也就是说,将有64万左右的毕业生离校时依然找不到饭碗。而他并不乐观地推测,明年这一数字很可能向80万跃进三联生活周刊:我相信,4年前没有多少人说您“扩大高校招生量一倍”的建议错了。因为如今有多少毕业生在饱受求职之苦,当年也就有多少人深蒙扩招之惠。但毕竟现在问题来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有点积重难返的味道。中国最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失业,这正常吗?<br><br>汤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不是扩招以后才出现的。我们国家扩招前已经存在著这样的问题,国外也一样。我印象中,1998年高校毕业生的待分率就曾高达22%。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著直接关系。事实表明,非但不是教育制造了失业,而且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缓和失业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扩招,将有几百万学生失去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他们几年前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扩招并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br><br>三联生活周刊:我记得您在当时的那份建议书中给扩招列出过三大理由,其中一条就是关於就业的,您说:“大学的扩大招生可使每年一至两百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也就能在今后4年内给下岗职工腾出500万至600万个工作机会,换言之,失业人数有可能为此减少1/3。”现在,这个缓冲期结束了,不过又有了新的失业人群。<br><br>汤敏:所以应该看到,不是大学生就业较难,而是整个社会都存在著就业难的问题。我说的失业是一个大失业的概念。未来中国需要消化的就业人口不光是这些大学生,还有800万未找到工作的下岗工人和1.5亿待消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一个太大的劳动力供给数量。我一直认为我们应该从当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转到“就业优先”的战略上去,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长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但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并不意味著就业率提高。事实上,我们的经济随著这十几年的结构性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却一直在减少,从1995年到2002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减少了6000万以上,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收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吸收的劳动力仅是上世纪80年代的1/3。<br>一方面劳动力供给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变化使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过於追求经济增长率,追求大工业,采取的是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新近增加的一些企业和经济项目非但不能增加就业,反而降低了其吸纳能力,造成积重难返的“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br><br>另外一个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我们的改革是“有限改革”,原先体制中还有许多低效就业人员,在社会没有创造出大量新增有效就业机会之前,我们不能过多过快地把他们推向社会。要知道,我们目前的社会保障系统还是相当脆弱的。这也使得一些原属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无法充分释放。<br><br>三联生活周刊:大学生要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群在同一个市场去争夺饭碗吗?<br><br>汤敏:就业已经基本市场化,价格机制就开始发挥作用了。习惯於计划经济机制下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在价格机制调节的就业市场会有这种感觉。事实上,就业岗位是呈三角形分布的,精英岗位并非像在高校毕业生短缺时代那样充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就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而言,是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必然要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比较低一级的工作,从三角的顶端流向低层。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br><br>高等教育出现的就业问题只是经济转型中暂时的困难,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很多,不能把短期内的问题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决策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正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积蓄人才,就业市场受经济的影响必然也会有波动。就像1997年所谓的一次性就业率就高於1996年和1998年。就业率不可能一直上升,也不可能一直下降,这种波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分配的观念,用计划经济下的一次性就业率来看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难或者失业,由此得出人才过剩的结论,是不合时宜的。<br><br>三联生活周刊:4年前您的建议无形之中给下岗职工争取了500万个就业机会,对同样面临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们,有何良药?<br><br>汤敏:教育部门关於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去中小企业的导向是正确的。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同样也只有中小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资成本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这两年来,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们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急需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充分的智力和人力支援,在高等教育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越来越显得迫切,这不光是大学毕业生的饭碗问题,也是从“就业优先”的角度出发,扭正歪曲的就业结构,新增大量就业机会的解决之道。<br><br><br>以上文章内容选自《三联生活周刊》,详情请见《三联生活周刊》总246期 (2003-06-30出版)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