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大学学费涨25倍 涨幅10倍于居民收入增长

2007年01月23日

2000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於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但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与之相对照的是,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爲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十五”期间,我国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低於发展中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4%),形成了严重的教育缺欠。同时,这种缺欠又造成教育不公、家庭负担过重等诸多社会问题。
  《报告》称,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这个数位也被作爲唯一的数位性指标写入《中共中央关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要求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於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在实际执行中,十几年来,4%的目标一直没有达到。以1995年爲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占当年GDP的2.46%。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要按期实现4%的标准,但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仍只有2.64%。
  2000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於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爲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
  “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在《报告》执笔人之一方奕看来,我国教育经费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由於我国受教育人口多,造成人均教育经费在长期内难以满足需求。事实上,在国家投入最多的年份,人均教育经费也不到350元。
  根据梳理,在各学级中,国家对大学的投入增加最快,但是由於学生数量的增速大大高於国家投入的增速,因此生均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已经连续几年削减。1999年生均国家投入登上9743元的最高峰,随后3年便逐次减爲9324元、8268元、7622元,平均每年削减7.9%。
  与此同时,居民个人对大学教育的投入却不断走高,每年的生均花费都要增加1000元以上。“时代发展到今天,与其他国家比,中国的教育开支仅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列在全世界的倒数几位,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
  《报告》指出,对於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很难有特别合理的解释。“我们今天教育投入上的短缺,恰恰是在我国GDP总量快速扩张、税收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发生的。再用‘我国经济不发达’、‘财力不足’等理由来解释已经难以说得过去了。”
  政府投入不足带来诸多恶果,最直接的就是家庭负担加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生活。“大‘家’不管,只好小家担。”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教育蓝皮书》的调查表示,子女教育费用在中国居民总消费中排在第一位,超过了养老和住房。在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於“储蓄目的”的调查中,“攒教育费”高居榜首。
  我国学生学费的增长速度远远快於国家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於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报告》指出,大学学费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约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从幼稚园到大学毕业,标准学制爲19年,一项调查表明,按2002年各学级的实际水平计算,将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共需投入130551元,其中:国家投入45078元,占34.5%;社会投入5689元,占4.4%;个人投入79784元,占61.1%。
  教育经费的狂涨让城乡居民颇感压力,更让低收入人群不堪重负,教育作爲社会调解器的作用被严重削弱。“对於底层居民来说,读书是改变青年人身份和命运的捷径,但由於走这条捷径成本太高,致使大量青少年中途退出。”方奕说。
  这种投资体制无疑形成了多方面的教育不公。《报告》写道,“最大的不平等首先显现在基础教育层面,很多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被淘汰出局,无缘大学梦。”到高中阶段,这种淘汰的比例更高。高中阶段机会的不平等,与学习费用的高涨、农村地区高中稀少造成的机会短缺,以及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质量的低劣有关。高等教育中,招生过程中向城镇倾斜的惯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於高等教育机会是相对更爲稀缺的资源,因此围绕这种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研究人员在对北京某高校2003级429名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统计中发现,低阶层家庭子女的平均录取分数普遍高於高阶层的子女。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爲: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大致相反。平均分最低的是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爲571.3分,比农民阶层子女的平均分610.1低38.8分,比下岗失业人员阶层低35分,比工人阶层低26.2分。
  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著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与此研究相应,2005年11月10日~12月8日,21世纪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某门户网站,进行了一次教育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公衆对所列的教育公平、教育收费、教育过程、教育决策和参与制度、教育质量、教育选拔制度、教育效益和效能感等7类问题中,满意度最低的就是教育公平,平均分仅爲36.38分。
2007年01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