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发布“2005年经济社会形势”

2004年12月16日
 

“2005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今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等专家,分别对2005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六大危机和矛盾是:

1.农民失地引发社会矛盾;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失地农民,关於土地徵用的法律制度滞后,土地徵用补偿安置费偏低,是造成农民失地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2.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具体表现为不同收入者之间、区域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其中,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和财政收入水准的差异,是造成当前收入水准差距的主要因素。

3.就业形势面临长期困难;目前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但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也就是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4.反腐败要注重制度建设;从中国各个机构投入反腐败的大量资金和人力看,反腐败的力度很大,成本很高,但腐败大案要案新案仍不断出现。高官贪污腐败已经从生活腐化型发展到贪婪攫取型,除了教育官员和打击腐败分子,反腐败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制度建设。

5.中国的快速发展受到资源状况、能源供给和环境承受能力的约束;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我国目前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能力。部分地区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

6.注意快速增长时期的社会心态变化;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本食品的价格也较大幅度上涨,直接影响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更影响了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和信心。

 

《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预测,2005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
 

社会蓝皮书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蓝皮书同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七大措施。
 

据《2005年中国经济蓝皮书》预测,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於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4%左右。如果2005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
 

报告提出,应该把价格上升水平控制在3%左右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同时还提出几项政策建议:宏观调控中要处理好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使用原则;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提高银行存贷款利息率;对财政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宏观调控要将解决短期波动问题与长期结构调整问题结合起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4年12月14日

返回页首

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

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隐私政策」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如何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