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矿难背后:出事前监察大队检查三次

27 December 2007

本刊记者/刘炎迅(发自山西洪洞)

  这是2006年以来全国发生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特大事故。“超采”在当地煤矿业是“铁”的赚钱法则

  洪洞县城西40公里,左木乡红光村,群山环抱的谷底。

  12月14日,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新窑煤矿,已经人去楼空。被风吹起的浮雪,离开破碎的岩壁,打在高耸的传输煤粉的铁塔上。

  9天前的深夜,百米地下的矿井,瓦斯爆炸,105名矿工的生命转瞬逝去。近两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这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矿难。

  晋中南的这片深山,类似的悲情故事已不是第一次上演。继黑砖窑事件后,洪洞县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幸存者

  12月5日晚上11点,唐宜平的妻子催他早点睡觉。“就来。”唐宜平洗完脸,推门出屋去倒水。

  屋外,矿井坑口依旧灯火通明,矿工陆续下井。唐宜平供职的这个新窑煤矿,属於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深处谷地之中。

  “老唐,还没睡呢?”矿井入口站著一个人,头戴安全帽,朝著唐宜平喊道。唐宜平循声望去,“看不清那人的脸” ,随口应了句:“哎,就睡了,你们换班啦?”老唐说著,将本来卷起的裤脚放下去,“脚上没袜子,夜风一吹,冷得不行。 ”

  事后,唐宜平对《新世纪周刊》说:“那人可能是老董,听著声音像,我手下的人。”唐宜平是个工头,手下的那支矿工队有70多人。“像我这样的工头,矿上多著呢。”

  “还不进屋,魂被勾在外面啦!”妻子的骂声从屋里传出。唐宜平立即推门进去。两人躺在床上,“话还没说两句,就听外面一声炸响。”

  唐宜平一下子从被窝里跳起来,“不好!”他趿上拖鞋就往屋外跑,因为著急,一只脚上趿的是妻子的女式红拖鞋。

  原本亮著灯的井口,已经是黑烟翻滚,唐宜平下意识地念叨:“爆炸了……”

  井下2号煤层里,当班矿工廖康振和董继佩此刻都掩面伏在坑道里。他们头上的安全帽,在刚才的爆炸掀起的气流冲击下,飞落到数米之外。廖康振抓著头发说:“逑的,头还在!”一旁的董继佩说:“怕是瓦斯爆炸了,听这声,是在9号层。”

  廖康振事后对《新世纪周刊》回忆说:“我们在的坑道,离爆炸点远,毒气没那么快过来。”当时,除了他和董继佩,还有22人也在此坑道内,他们都是唐宜平手下的工人。

  “要赶紧走!”廖康振冲著众人吼道。“老唐在上面,刚才我下井时他还没睡,给他打电话。”董继佩的话音刚落,坑道里的那部电话机已经响了,他赶紧去接,“是老唐!”董继佩扭头告诉众人。

  “不要慌,听我安排!”地面上,唐宜平对著话筒喊道。“多亏了这部电话机,直通井下,起了大作用。”唐宜平说。

  “把身边的兄弟们聚到一起,要快。所有人先到第一回风巷道。”唐宜平对井下的矿道结构非常熟悉。

  廖康振等24人,此时分散在1000多米长的矿道的3个作业点上,按照唐的指示,众人迅速聚拢,躲避进第一回风巷道。

  此时,矿工聂明生正在井下用绳子拉矿车,这个50岁的重庆人一下子被气浪掀翻在地,“闻到怪味,怕有毒,就跑,跑不动,烟往鼻子里一呛,我就啥也不知道了。”12月14日,在洪洞县外科医院,聂明生对《新世纪周刊》说:“醒来就在这儿了,听人说,我是在6号早上3点被人抬出井的,也算命大了。”

  聂明生昏倒的那一刻,李忠海正在9#层采煤,这个19岁的小伙子,“看到黑烟不停地冒出来”。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他已经被身旁的工友梁春平拽著趴在地上。梁春平说:“看样子瓦斯爆炸,这烟有毒,咱们要赶紧出去!”两人不再说话,起身向井口狂奔。

  两人跑出井口时,看到2号采煤区的封顶班工人杨英才,正和4名工友手牵手跪爬在巷道中。此时黑烟已经漫出井口。

  “那时,接班的工人已经下井,我们下了班的人向外走,突然烟就涌过来了,臭鸡蛋的味道,我估计有毒,就拿衣服堵著嘴。”杨英才对《新世纪周刊》回忆。“黑烟很快灌满坑道,啥也看不清,我就摸著往外爬。”爬出井口,闻了口清新的空气,杨英才就昏了过去。“我醒来人家告诉我,就200米的巷道,我走了一个半小时。”

  12月6日淩晨1点20分,廖康振等24人在第一回风巷道里已经躲了近2个小时,“臭臭的黑烟”已经漫过来。 “有几个人嚷著头昏,不停地吐。”廖康振摸著巷壁,找到被黑烟罩住的电话机,打给唐宜平:“老唐啊,这里进烟了,不行!”

  唐宜开立即说:“你们快去第二回风巷,那儿靠近山对面的柳沟煤矿的坑道,不会有烟。”

  第二回风巷道只有不到8平方米,24个人挤在一起。毒烟很快迫近。廖康振提议,砸开与柳沟煤矿相连的那堵墙。众人一起上手,很快岩壁上被掏出一个矿眼,柳家沟煤矿那头的新鲜空气一下子涌进来了。“我们24个人,就靠著这口气活了下来。”廖康振对说。

  当唐宜平拿著电话指挥井下的矿工躲避毒气时,孔会平、秦三顺、高建民、任天会等4个矿井负责人聚在了一起,他们在调度室里开会,商讨报不报警。这个会议一直开到淩晨5点左右。“只要咱们保住了老板,咱们就都保住了。如果报警的话,会影响到老板。”孔会平的意见最终得到另外几人的认可,会议决定“不报警”。

  唐宜平不想等,他将自己的矿工队伍聚在一起,从中选出21人组成临时救援队。

  “我让他们在我宿舍门口的地方挖土,从那挖进去,能砸开一个巷眼,通到第二回风巷。”唐宜平说,“我对这片矿地下的构造太熟悉了。”最终,他的救援队成功救出廖康振等24人。

  但是,更多的矿工被困井下,另外37名先后下井救人的矿工,也都没能走出毒气汹涌的矿井。

  神秘的幕后老板

  12月14日,记者驱车来到事发煤矿,一路上,在破碎的山体岩壁上,不时露出或大或小的窑洞,随行的司机说,那是被关闭的若干小煤窑。此前,为了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山西省曾下令整治省内煤矿,在洪洞县左木乡红光村的这片山林之中,瑞之源、红光、柳沟、万红等几家煤矿作为较大煤矿予以保留。

  在红光村,一位村民指著废弃的小煤窑说:“小矿出小事故,大矿出大事故。”在村民身后,那些废弃的煤窑矿井的井口,红漆刷成的“永久关闭”“彻底关闭”的字样甚为醒目。

  据国务院调查组披露,从去年开始,瑞之源在开采2号煤层的同时,就非法越层开采9号煤层。

  新窑矿核定生产能力为年产21万吨,但调查组查知,该矿去年实际出煤50多万吨。按省煤管部门规定,年产21 万吨的矿井,井下作业人员每班不得超过61人,事故发生时,全矿井下工人多达447人,发生事故时,井下作业人员多达 128人。

  “当时9号煤层里有10个包工队,各有一个掘进头出煤。”一位不愿具名的矿工说。“老板要多出煤,就用机动三轮车来拉,谁不知道危险?我们给人家打工的,没办法!只能照著做,每天都提心吊胆。”

  调查组披露,矿方非法使用的非防爆机动三轮车多达54辆。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对此非常愤怒:“坑道里是瓦斯聚集的地方,每个机动三轮车就是一个点火器。简直不要命!”

  调查组发现,该矿六证齐全,为合法煤矿。“什么六证齐全,是五毒俱全!”12月9日上午,在国务院调查组成立大会上,李毅中气愤地说:“105个人死了,这是2006年以来全国发生的死亡人数最多的特大事故。”

  专家发现,9号煤层没有进行过瓦斯等级鉴定,没有安装瓦斯监测系统。没有正规采煤工作面,完全以掘代采。没有独立的通风系统,属无风微风作业。井下矿工大多数没有配备自救器。

  “在老板眼里,我们就不是人,一把铲子,一包煤粉都比我们值钱!”12月14日,洪洞县的一家医院里,幸免于难的矿工姚品贵说。

  实际上,在事发煤矿,一些井中遇难的矿工背著自救器。“他们都不会用。”河北邯郸的矿工白志林曾经下井参与救援,他看到那些死去的矿工背著的自救器根本没有打开。老板没有教过他们如何在井下自救的专业技能。

  事发后,警方控制了33名主要负责人,实际上,这些人都只是包工头,真正的幕后老板只有两个人,那就是王东海和王宏亮兄弟俩,哥哥王东海是实际出资人,弟弟王宏亮是法人代表。事发后两人逃逸。

  “这里的煤矿大多这样,老板只管出钱,到政府那边办证件,具体的挖煤都包给包工头。”一位矿工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矿工曾透露,王东海分别以64元/吨的价格包给负责采煤的包工头,以40元/吨的价格包给负责三轮运输的包工头。包工头的价格里,含有矿工的工资、仓库材料费、医疗治伤费、生活补助等其他所有费用。工程队再按照工种层层转包。吨煤实际卖价是570元,老板一年利润几个亿。

  已经曝光的资料显示,在山西,除了30%左右的煤矿采取自营外。其他都采取承包方式经营,方式大体分为“大包 ”、“中包”和“小包”三种。

  所谓“大包”,是指煤矿所有人将整个煤矿转包出去,煤矿所有者向承包人抽取承包金,通常是依照产量每年收取一次,每吨收取50元左右。如果出事,责任由承包商人负责。而“中包”的包工头负责生产和安全。煤炭的销售与经营及财务与承包人没有关系,该形式在山西约占六成。另外“小包”中,包工头主要任务是组织生产、挖煤,其实就是包活干,然后在煤矿赚工钱。“如果出现安全事故,费用通常由其与矿主三七开或四六开。煤矿其他的经营管理及销售、财务均与包工头无关。

  煤矿承包给包工头以后,如果出现矿难事故,包安全的“大包”和“中包”需支付全部的赔偿费用。但这在暗中进行,所有“明面”工作都由煤矿投资人的亲信,即煤矿的法定代表人(矿长)来操作,“被抓的是矿长”。

  “基本来说,王东海这样的真正幕后老板,最轻松,守在家里赚钱。”一位矿工说。

  据警方的B级通缉令显示:王东海和王洪亮兄弟都是洪洞县大槐树镇人,住在该镇古槐北路20号。12月13日,记者寻访该处,未见到王家人。相邻的几位居民都不了解王氏二兄弟。一位坐在土墙下晒太阳的老人说:“他们家啊,有钱著呢,很少看他们回来,外地有房子住。”一位矿工则说,两个王老板都很少到矿山,“去年好像来过一次,今年就没见著。”

  12月15、16日,公安部发出消息,王宏亮、王东海已被公安机关抓获。

出事前监察大队进行三次检查

  “我们之前的检查是认真的”

  “这次事故反映出该地区监管执法不力、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不力的问题,触目惊心。”李毅中说。

  资料显示,洪洞瑞之源煤业有限公司,其前身是乡办煤矿,1998年建成投产,批准的开采煤层是2号煤层。20 00年新窑煤矿改扩建时,就在矿井设置中把煤仓布置到9号煤层,并将主斜井打到9号煤层。2004年,该煤矿改制,改为现在的瑞之源公司。9号煤层从2005年开始掘进,2006年2月开始生产。

  据临汾市负责人介绍,县煤管局、市煤管局、市煤炭监察大队左木小队分别於11月21日、26日、29日对这个煤矿进行了三次检查,最后一次检查距出事故只有6天。

  目前,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介入调查,了解矿难背后是否存在官员违纪违法、侵权渎职犯罪。

  “从2006年2月开始非法偷采9号煤层,时间如此之久,生产人员众多,监管部门怎么就发现不了?”调查组副组长、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说。

  记者联系到洪洞县安监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事情都发生了,我们没有什么好讲的。但是有一点必须澄清,我们之前的检查是认真的。只能说,他们矿上伪装得太深。”

  据了解,在2号煤层和9号煤层上下之间有一个通道,有人检查时,矿上就用钢板盖住通道口,上面再堆上煤,而且用栅栏围著,远远看像一个煤仓。检查人员走了,就开栅、铲煤打开通道,马上恢复生产。

  此前,临汾市尧都区河底乡芦苇滩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名矿工遇难,当地政府向每个煤矿派出两名安监人员以监督煤矿的安全生产。但知情者说,“很多煤矿都通过政府安插自己的亲信做安监员。”

  在红光村许多村民看来,瑞之源煤矿“的确不简单,能摆平事”。附近一位跑运输的司机说,去年夏天,该矿2号煤层塌方冒顶,井里死了2个人,“矿上赔了钱就了了。”

  今年5月,因“黑砖窑”事件,当时的洪洞县委书记高洪元和县长孙延林於今年7月先后被免职。全县政务由临汾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临时代管。该县至今没有县长,前不久刚任命了县委书记,但这位书记还没有到岗,“12•5”矿难就发生了。

  瑞之源煤矿存在的“五毒”现象,在煤窑遍地开花的山西省内并非个案。今年3月以来,仅临汾就发生了3起煤矿特大事故。其非法盗采行为、作假手法以及管理混乱的状况,如出一辙。

  “超采”在山西煤矿业内是“铁”的赚钱法则。“超采”的一个好处是偷税漏税,交足核定产量的税款后,“剩下的都是老板的。现金交易,很难查。”

  “儿子以后要比我有出息”

  新窑煤矿的矿工多来自河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其中四川、重庆两地人员最多。据报导,2002年以前,当地煤矿工的组成基本维持在山西籍矿工与外省矿工1:1的比重。近年来矿难频发,“目前外省矿工约占山西矿工总数的90 %”。

  “危险谁不知道,但为了赚钱,顾不了那么多。”来自四川的矿工赵玉成对《新世纪周刊》说。12月13日,这个 30多岁的男子,蹲在红光村小卖店旁的一处崖壁下,与另外几名工友抽著烟,“不出来挖煤,守在家里,连烟都抽不上。”

  赵玉成说,在矿上干,一天8个小时,3班倒,一天的工钱有一两百,“一个月下来就是好几千,厚厚的一遝票子,谁不想要?”

  “在老家,刨一年的田也赚不到个零头钱。实在倒楣,真的把命丢在矿里,也能给家里那口子留下一笔赔偿款。”他抽了口烟继续说。

  此次矿难中,每位遇难矿工的家属可以得到20万元的经济补偿金、1万元的往返路费和埋葬费、5000元的殡仪费用,共计21.5万元。

  41岁的矿工刘华胜是重庆合川镇人,12月5日的矿难中,他不幸遇难。

  18年前的10月6日,刘华胜与小他两岁的杨英珍结了婚。结婚前,刘华胜已经在河北的一家煤矿打工了,“炸矿拉煤,一干就是10多年。”12月13日,提起丈夫,杨英珍哭成泪人。去年5月份,刘华胜跟著老乡来到洪洞县红光村的新窑煤矿打工。“他跟我讲,来这赚得多,大矿,更安全。……结果把命丢在这了……”杨英珍泣不成声。

  12月5日事发时,刘华胜和矿工张一举、杨英才在做回阻作业。毒气袭来时,他让张一举和杨英才快跑,张、杨二人一口气跑出井口时,回头去看,却看到刘华胜倒在黑烟之中。

  “出事前一天,他还给家里打电话,问了两个孩子的成绩。”杨英珍哭著说,“当时我跟他讲,大儿子英语还好,全年级排在60名,语文和数学差了点,排到150多名了。他一听,就不停地说:‘孩子上学我也没有管过,对不住他们啊,我挖一辈子煤,儿子以后要比我有出息……’。”

  李毅中指出事故煤矿存在五大严重违法违规问题。

  1/超层越界,非法盗采。

  2/违规作业,以掘代采。

  3/管理混乱,严重超员。

  4/盲目施救,蓄意迟报。

  5/打击非法不力,疏於监督管理。

来源: 2007年12月21日 新世纪周刊

Back to Top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at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your computer.

Please see CLB's privacy policy to understand exactly what data is collected from our website visitors and newsletter subscribers, how it is used and how to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concerns over the use of your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