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中国并购案遇阻,2万员工要求合理赔偿

15 November 2011
11月14日起,以百事重庆工厂带头,百事在中国区约2万员工开始以各种方式停工,抗议百事与康师傅的并购行为。

CLB记者透过微博了解到,百事管理层在未征求员工意见的情况下即决定与康师傅并购,引起了百事工人的不满和愤慨。在致百事公司高层的公开信中,工人们除了要求获得工龄赔偿外,还要求百事向所有员工一次性支付不低于8000元/月(按工龄计算)的遣散费。

除了媒体报道中提到的重庆、成都、南昌、福州、长沙的五家瓶装厂参与停工维权,在今天的微博上,记者发现济南、桂林、甚至西藏的百事工人也开始打出标语,抗议康百并购。15日下午,有工人在微博爆料称,百事重庆工厂有四名工人因为停工被抓,目前均已释放。

虽然百事管理层提出了解决方案,但从工人们的微博上,很明显看出对管理层的不信任。成都、深圳的百事工会均已经开始组织劳资谈判。

另有疑似此次停工事件的组织者在微博上号召工人们维权要冷静。“要有策略,方法。正义的维权斗争只是刚开始,同时我们要有后续的应对方案”。该名组织者希望促成全国24个百事工会或维权小组与总部进行沟通,达成对话。

CLB记者将继续跟进此次事件。

以下是21世纪网对本次停工事件的报道:

21世纪网讯 “被骗了!”“被卖了!”这是目前众多百事员工对百事中国与康师傅股权置换的感受,他们也将此转换成了一致行动。

11月14日,百事可乐中国位于重庆、成都、南昌、福州、长沙的五家瓶装厂开始停工维权。当日早上,五个厂的员工集体递交了15-16日请假的假条。他们表示,如果公司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将会提起诉讼。

11月5日,康师傅和百事可乐共同公布了双方的联盟协议,如若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康师傅将以康师傅饮品控股5%的股权,换取百事可乐中国在内地24家瓶装厂的所有股权,成为这些瓶装厂的新主人。

此举遭到了众多百事可乐中国瓶装厂现有工人的反对。

“我们此前甚至没得到通知就被他们卖了。”在百事可乐重庆瓶装厂现场,一位工人告诉本报记者,“百事可乐试图单方面和我们解约,然后让我们再和康师傅签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权益却得不到任何保障。”

“这是百事可乐中国史上最蓝的一天。”一位参与了11月14日百事可乐中国停工维权活动的员工在网络上感慨道。

11月14日晚间,百事发来声明称,“百事是一家负责任的雇主。我们高度承诺保护员工的权益。我们与康师傅的联盟倡议有待政府批准。若获批准,灌装厂系统劳动合同将继续履行。在新的联盟下,百事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其在中国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市场地位。我们正与员工进行积极沟通。”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两年里,不对百事可乐中国的瓶装厂作出任何改变。”11月14日,对于这场停工,一位康师傅内部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不公平”的解约

11月14日早上9点,百事重庆工厂门口拉起了横幅,员工口号整齐,但情绪激动,要求公司进行补偿。在工厂的布告栏以及百事的宣传广告旁,随处可见员工对此次联盟事件的“意见”:“骗子”、“诚信何在”“还我青春”等字眼频频出现。

“我们到这里来,是抗议百事可乐中国公司无视员工权利的做法。”一自称是重庆百事可乐工厂某车间副主任的维权人士告诉记者,“在百事可乐和康师傅达成协议前,所有员工对于百事和康师傅的联盟毫不知情,5号的时候一个通知就完了,而且丝毫没有谈到并购以后原来的百事员工该怎么办。”

据另一位员工介绍,与其他的灌装厂不同,百事重庆工厂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员工是之前百事与天府可乐成立合资公司时候留下的老员工,这部分人大多已经在厂里工作了20多年,他们的子女如今也多在厂里工作。

“我们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该员工感慨,“百事中国区的高管或许只是把公司看作是他们个人发展的一个跳板,一个阶段,但我们工人是实实在在热爱这个企业,这里面有我们的心血。”

根据记者在现场的了解,事件的缘起是康师傅与百事可乐中国公司联盟协议的公布,而触发工人们情绪的,却是一份“不公平”的解约决定。

“百事有意先与员工解除合约,再由康师傅与员工续约。”一位现场的工人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百事员工的质疑和顾虑是,百事的解约行为是单方面的,事前没有和员工谈判,另外,解约之后,康师傅会不会与其续约并没有保障。

“可能解约了之后,我的工作就彻底失去了。”上述工人担忧地说。

针对上述担忧,重庆工厂工会人士向百事可乐公司提出了四点要求,包括:一、并购前解除所有员工的劳动合同,百事公司必须一次性支付每位员工工龄经济补偿;二、对于百事公司违背员工心理契约行为,向所有员工一次性支付不低于8000元/每月(按工龄计算)的遣散费;三、对愿意与新公司继续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保证工资、工作职务、工作地点不变,两年内劳动合同必须无条件续签;四、对于40岁以上员工必须承担社保至退休前的交付。

根据本报记者统计,除了上述五所城市外,兰州等多个城市的百事可乐装瓶厂也发生了类似的抗议事件。

同时,还有未经证实的网络消息称,由于停工活动,目前沃尔玛、家乐福、欧亚超市都已经全面开始断货百事可乐。

表态与行动之间

在百事可乐中国多地的瓶装厂停产之后,百事可乐再次被推到了风尖浪口。

事实上,据本报记者了解,在11月5日公布了百事可乐以及康师傅的联盟协议之后,百事可乐就已经开始筹备瓶装厂员工的后路。

然而,这却依然未能阻止,在百事可乐中国的大部分瓶装厂发生停工的事件。

根据百事可乐中国瓶装厂员工传给记者的一封由百事大中华区主席孟可仕发出的、未经百事方面证实的《百事可乐员工沟通的公开信》,孟可仕在其间表示,“在联盟获得批准之后,和现在一样,你们将仍然在各自的岗位经营百事的业务和品牌。每个百事可乐瓶装厂将继续在你们的总经理和管理层的管理下,一切经营照旧。”

同时,孟可仕还表示,“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工作小组来帮助大家……并且,我特别授权给所有的工厂的员工一个月的特殊绩效奖金以鼓励大家。”

不过,上述表态对于大多数百事员工而言,并不能抚平他们焦虑的心情。

“这些说法都太笼统了,在实际中,这样的表态并不能保证我们的权益。”上述将该公开信传送给记者的人士认为。“这样的照旧都只是暂时的,而且这份协议也只是由百事发出,未来康师傅当了老板,这份表态就成了一纸空文。”

最新的百事声明也提到,“若获批准,灌装厂系统劳动合同将继续履行”。但这是否意味着不会解约,记者就此问题多次致电百事可乐公关总监樊志敏,其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而根据本报记者在现场得到的消息,即便百事可乐方面已经作出这样的表态,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百事可乐已经开始着手与一部分装瓶厂员工解约,并要求其在未来与康师傅续签合同。

“通常而言,类似这样的并购协议,公司都不会对原有企业的架构进行多大的改变。”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闫强认为,百事的处理方式有欠妥当。“至少应当暂时保持现状,保证原有合同不改变。”

闫强指出,对于目前的这种情况,只有百事可乐、康师傅和工人三方坐下来一起谈,才可能有效解决。

在数日前,樊志敏接受本报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时曾明确表示,“百事依然完全承诺投资中国,我们正进行大范围投资,包括新厂建设、增强研发实力、拓展农业项目以及加强食品和饮料品牌建设。”

目前,尚无法知道,百事可乐未来的投资会采取何种形式,以及是否会雇佣现有的老员工。

联盟审批变数?

随着百事可乐瓶装厂“罢工”的持续进行,作为联盟的另一方——康师傅的态度,则变得越发重要起来。

“考虑到目前联盟协议尚未得到最后的批准,康师傅不方便就百事可乐瓶装厂的事情发表看法。”11月14日,康师傅新闻发言人陈功儒表示。

不过,一位康师傅的内部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康师傅的态度是,至少两年内不会对百事可乐的瓶装厂作出任何改变。”

而《百事可乐员工沟通的公开信》中也亦提到康师傅董事长魏应州的承诺,即两年内不对百事可乐中国瓶装厂作出任何改变。

“我们不会改变百事可乐瓶装厂的薪酬体系,同时也不会改变瓶装厂现有的高管职务。”上述康师傅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现有的情况下,维持原状不变是康师傅最好的方式。”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如若双方的联合协议能够得到通过,康师傅所面临的,将是24家瓶装厂以及近两万名员工的管理问题。而康师傅自身,即便算上其方便面业务,也只有六万名员工。

这势必会对康师傅的管理能力提出挑战。

“如何有效管理这一部分,目前还没有计划。”上述康师傅知情人士坦然告诉记者,“现在说这些都还太早,公司的首要目标是完成联盟的交易。”

而14日在重庆停工现场的一位工人则直言不讳告诉记者,“合并之后,百事可乐原有的工厂肯定会裁员。”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百事可乐原有的装瓶厂,将继续生产百事可乐碳酸饮料,而非康师傅旗下的产品。“可能会有一些微调,但总体上业务不会有大的改变。”对此,陈功儒曾如此向本报记者表示。

而对于这次事件,市场上更多的关注则来自于其是否会影响到目前正在商务部进行的康师傅、百事可乐“反垄断”审查。

对此,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认为,此次大面积罢工事件将不会成为影响百事可乐与康师傅的合作主要因素,且罢工事件影响商务部对该协议审批的可能性也不大。该事件主要涉及的是劳资关系及企业间的整合问题,是该换购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并能够通过协商等方式予以解决,所以此事件并非影响两公司合作的关键。
Back to Top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at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your computer.

Please see CLB's privacy policy to understand exactly what data is collected from our website visitors and newsletter subscribers, how it is used and how to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concerns over the use of your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