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在逃的杀人者

14 November 2010
石棉,这种已在许多国家被明令禁止使用的矿物,在中国内地,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被大量使用。但,保罗 穆尼发现,在中国内地,却很少有居民知道这种矿物致命的真相。

暮色沉沉,放学回家的孩子以及在小店铺买东西的人们将这个四川小城的主干道挤得水泄不通。幽暗的天色和绕城暗绿的山色给小城笼上一种不安的色彩。

更让人不安的,是小城的名字,石棉县:石棉之乡,表明该地有许多生产石棉的矿山和工厂。石棉,有时也被称为“可致人死亡的另一种白粉”。

长久以来,作为致癌物质之一,石棉已经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并在52个国家被禁止或限制使用。香港已于1996年禁止了对高危石棉的进口和销售行为,并规定任何建于1986年后的建筑都不能使用此高危石棉材料即便如此,这种建材在内地却愈受欢迎,而且石棉乡的居民似乎疏忽了这潜伏在他们空气中的危险。

一位中学教师亲切地向我们解释了当地名称的由来,她边讲解边指向城边山丘中的石棉矿旧址。新康石棉矿开设于1951年,曾是囚犯们劳动改造的工作地点,石棉矿开采完后,这个矿山,连同城里的工厂,都被关闭了。

然后,她给我们指了指主街上的石棉宾馆——那里曾是石棉厂旧址。

虽然工厂和矿山早已不复存在,但由于石棉纤维依旧漂浮于矿山及城镇的空气中,当地居民的处境仍不容乐观。我们在采访中发现,能对这一威胁有所了解的居民为数不多,这位教师算是其中之一。

“有几个人得了肺癌”,她说道,“我父母都曾在那个工厂工作过,所以我很担心他们,我希望他们平安无事,毕竟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到石棉制造过程中去。”

她一边顺着路走,一边将路边的灯光昏暗的小商店,杂货店和小饭馆指给我们看。“那些店主的父母也都曾在那厂里工作,”她说。

石棉是一种纤维状矿物,具有坚固,隔声及绝热的特性。但若吸入石棉纤维则会导致肺癌,石棉沉滞病以及胸膜间皮瘤——一种生于胸膜的恶性肿瘤。

“从逻辑上看,长期接触石棉纤维的人会患上石棉沉滞病或呼吸道疾病,”一位在内地工作的外国专家讲道。 他希望能匿名发言,以防自己的言论惹怒当局。

“根据巴基斯坦的例证显示,在矿区居民的死亡率中,与石棉相关的高达40%”。

由于政府禁止讨论相关话题,公众普遍不了解石棉的危害,这使得内地人民处于无知与危险之中。在国际社会,关石棉危害性的报告不计其数,而内地主流媒体却鲜有报道,且政府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也极为有限。专家表示,几千万的中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都处在石棉的威胁下。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几年内,内地会爆发许多石棉相关的疾病。 根据芬兰职业健康研究所的安蒂 托萨瓦伊宁推导的方程式显示,每生产和消耗170吨的石棉就会导致一例胸膜间皮瘤,这意味着在中国内地,预计每年至少产生3700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还会产生数千例肺癌,石棉沉滞病和胃癌患者。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人均石棉消耗量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中国还未像欧洲美国和其他工业国家一样经历大规模疾病的爆发。然而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消耗石棉最多的国家——对温石棉的年消耗量高达60万吨。而引起消耗量增加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于八十年代中叶后全球性游说组织试图维持石棉国际市场的行为。

尤卡 塔卡拉,是欧洲工作安全与健康工作局的主管。据他估测,中国每年将会有一万至一万五千人死于石棉相关的疾病。其他专家则估测当前每年因石棉致死的人数将会高达到四万,另有一百万人将患上由石棉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Itgium公司,是一家运营在中国的法国环境科学公司,它指明中国有12万工人供职于31个石棉矿山,其中11个矿山的石棉矿储量可观,有125万工人直接参与温石棉的生产过程,还有参与拆船业的工人80万,而早在20多年之前造船业就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石棉。此外,这家公司还指出,另有8000万中国居民在自己家中也会受到石棉的危害,可以预计,中国对石棉惊人的需求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这后果最晚在本世纪中就可能产生。

因为良好的绝热性和耐火性,石棉长期被认为是绝佳的建筑材料。几十年间,工业国家使用石棉来生产许多产品——管道和顶棚保温材料,造船材料,自动刹车系统部件,砖块,屋顶及地面建材。

早在18世纪末期,欧洲就有关于石棉致病的记载。1931年,国际劳工组织就发出警告:自萃取后,所有的石棉制作过程无疑都有相当大的风险。

尽管如此,石棉的使用依然很广泛,直到1999年——这一年,欧盟宣告所有于2005年1月后生产的石棉制品都是违法产品。

虽然许多国家都禁止了石棉的使用,但在过去三十年间,高速发展的经济促使中国对石棉的需求愈发强烈,现在,中国要从俄罗斯进口石棉来满足本国需求。

亚瑟弗兰克博士,是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名教授,同时是物质相关健康风险学科的专家。他说,“世界上各个官方机构都已注意到石棉的使用会提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所以人们都很好奇为什么中国还在使用石棉。”

鲜少有中国内地居民愿意谈及这一问题。采访遭到了十几位专家的拒绝,其中包括政府官员,工作在第一线的医生,以及大学教授。即便是对这一话题做过珍贵且翔实报道的宁波晚报记者,也拒绝发言。

在深圳的一家咖啡店里,一位劳工权益工作者和一名前矿工表示他们愿意帮忙宣传普及石棉的危险性,他们想寻找曾在石棉矿上工作过的工人,而后建议工人们去进行身体检查。然而,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完成类似的工作。

“我们也怕给自己惹上麻烦,”那位劳工权益工作者说道,之后,他希望他的名字和他所在组织的名称不会被公开。

石棉县的普通居民拒绝接受石棉会威胁他们生命这一事实。

“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矿和工厂早就搬走了嘛,”一个药店老板说道。随后他拿出一个纱布口罩然后递给一个顾客。当被告知不远处还有石棉工厂及矿山时,他无谓地耸耸肩,说“生产技术提高了”,然后转向另一个顾客。

“只有在矿山里才会有这个问题,”一个站在自己小吃摊后做水饺的藏民说道。再询问他的时候,他勉强承认城里是有些人得了职业病,但他反应依然平淡。

清早,有两个人在草药店门外坐着闲谈。药店的老中医从小抽屉里取出草药然后用小天平细致地称好。门外两个聊天的人,谈起各自听说的城里有人得了肺病的消息。

老中医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时不时地透过自己眼镜边框瞥一两眼,也加入了谈话,说“这儿很多人都会因为跟石棉打交道而得肺癌的,可能几十年之后才会发作,但它是绝对是板上钉钉的。”

当被告知,一个人只要在石棉县待三个钟头就可能受到石棉危害时,这两人迅速统一了战线。

“不,不,这太可笑了”一人说道,好像在跟个不懂事的孩子说话。

“三个钟头?这怎么能是真的呢”另一个说道,之后他们两人一起大笑,而后一致摇了摇头。

然而,专家们表示,对石棉这一隐形杀手而言,根本不需要长时间的接触,它就能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任何与石棉的接触,即使只有短短一天,也会导致癌症”,法兰克说,他在中国研究石棉已有20 年了,“从石棉被开采出来的那一刻起,风险就已经存在了。采矿工,制造工,搬运工乃至他们的家人都处在危险之中-----因为工人回家后,他的衣物中会携带有含石棉的灰尘。如果遗漏了含石棉粉末的废弃材料,这些材料中粉末会被吹散,就可能会对周围的居民造成威胁。只要石棉在,危险就一直在。”

专家们认为,要清理废弃的石棉矿并非易事,处理不当就会留下隐患。

“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石棉纤维,这是个大问题,”这个西方专家说。“它分散在各处,即便矿山和工厂关闭了,每公升的空气中都能有100单位的微纤维石棉存在。”

“石棉是种慢性杀手,这点毋庸置疑。很多中国人可能不愿跟你这么承认‘是啊,我家里有人得了癌症。’但是如果你多问几个问题,例如‘你父亲呼吸顺畅么?’你就能知道答案。如果你和他们再多聊一会儿,他们就开始告诉你他们父亲,母亲,叔伯和朋友的情况了。”

在浙江省的余姚城有几十家小石棉作坊。今年四月,当地一份报纸报道,自2001年开始到去年,当地卫生官员发现了787例职业病,其中674例尘肺病——一种由于吸入石棉和其他粉尘引起的肺部疾病。

在余姚一个生产石棉布的家庭作坊里,27岁的厂主对肺病颇为不屑,声称粉尘根本不是威胁,且工人们都配有“工作专用口罩”。一瞥之下,他的工人带着廉价的纱布口罩,跟其他作坊没有任何差别。

他描述了工人们繁忙的日程:一个月一天休假,每天工作10到20多个小时----这意味着工人们会接触大量石棉纤维。 他说,在许多情况下为了赶单,生产线24小时不停,而工人们以夫妻换班的形式分担工作量。

“丈夫累了,妻子顶上,反之亦然”,他解释道。

对不时到访的观察员,工厂主会一味降低这些工作的风险。

“工人们当然可以休息,这一点是绝对能够保障的,绝对没有问题的。”他说,“这(工作条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差,吸点粉尘什么的,又不会立马就得病”

“机器运转的时候,粉尘不多,所以工人们吸入的也不多”他说,

随后我们进入充满霉味的一个小屋,并用房门将机器声隔绝在外。然而这时,出乎意料地,工厂主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好吧,是有些工人病了,”他说,“工人要是在这种作坊干上个五六年,会得职业病的。”

当被问及是否有人在这里工作了五六年时,他摇了摇头。


“就算有人愿意在石棉厂干四年,老板也不会允许的”他说,“一般来讲,工人做差不多四年我就让他走了。”,

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毫不掩饰地解释道:“因为工人要是在这样的作坊干四年,他的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要是有工人去体检发现自己有肺病,我还得垫给他医药费。”

他坚持说他跟工人们讲过工作的风险,还补充说“我们一般从贵州招工,那儿的人文化素质都不高,所以你讲多了他们也不懂的。”


但他自己也有一点不知,即他,他的妻子以及他们年幼的孩子也同样面临危险,------他们生活的地方距露天作坊仅几步之遥,空气中依旧充满了石棉纤维。


如果工厂情况称得上是不容乐观的话,矿山的情况只能说是更加触目惊心。

坐在咖啡店里,这个来自甘肃的27岁前矿工跟我们说,他曾经在中国西北部新疆和青海的矿山工作了15个月。他向我们描述了矿山的情况:那是个充满了白色粉尘和石棉纤维的世界,笼罩在矿山上的烟尘在50公里外都清晰可见。

“在车间里,就算是隔着张开手这样长短的距离,你也什么都看不见。”他边说边伸开自己的双手比划着。“我们带口罩不是防止吸入石棉的,而是防烟尘的,不管是上工还是休息,我们都不知道石棉的事儿,也没有一点自我安全意识。去上工的时候,他们(作坊主)总会说一丁点儿危险都没有。”

他说工人们自己购置口罩,有些人仅拿块布来遮挡口鼻。

“我们的口罩也就四五块钱一个,”他继续说道,“我都不知道这口罩有用没有,矿山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处,呼吸都很困难了,所以有些人根本就不用口罩。”

作为爆破工人,他的工作就是将含有石棉的岩石炸开。他描述他的作业地点极其狭窄,难以容身。有时周围的灰尘厚重到让工人睁不开眼睛。

“在宿舍里我们都不戴口罩。我每天晚上都要会动手清理床铺,每当这时,我都能看到石棉灰从床上落下来。”

“就连管事儿的也不采任何取防范措施,他们什么口罩都不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因为他们也对此一无所知吧。”

当我们问他有没有体检保障时,他苦笑了一下,随后重重吸了一口气,仿佛这是他第一次正视自己曾遇到过的危险,“没有!”他答道,加重了“没”字的读音。

“那里连买东西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医院了,我们可是住在矿顶啊。”

他说,直到去年为止,他一直不知道石棉的危险性。去年,他的同事,也就是这个劳工权益工作者,在香港参加了反石棉会议,并带回了这一残忍的消息。

“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太难以置信了,我竟然在矿里工作了一年多但却对危险一无所知,而且就算是我发现自己有肺病,我也没有钱可以治。”

如果工人是囚犯的话,情况会更糟糕。

“这个问题太敏感了,”这位西方专家说道,“我曾去雇佣囚犯做工的矿山看过,并被自己所见深深地震惊了。那里安全条件极其恶劣,我去的时候戴上了特制的EPP3面罩(注 EPP3面罩是一种专为接触危险矿物的工人提供的特制工业面罩),但是矿山里的工人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如果你只在那里待一两个钟头,那么危险可能不会太大,但问题是,他们每天都在那个危险的场所工作。”


当他同矿山的管理人沟通,表示这些囚犯应当受到保护时,管理人却这样回复他——“这些人不需要保护”。照他理解,这就意味着这些犯人的人身安全权被无情地剥夺了。

“法律没有判处这些犯人死刑,但这样的情况于死刑无异。”他说道。

这名劳工权益工作者表示,他参加完会议回来后,第一时间开始传达石棉有害的消息。



“我们发现很多工人都不知道这一危险,有些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和石棉打交道,”他说,“还有些工人对石棉一无所知。更有些工人,可能病了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是石棉引起的。”

内地公众的消息在这方面都很闭塞。专家估计内地有八千万人在自己家中会受到石棉的威胁。若石棉稳定地存在于某一建筑物中,未必会造成很大危险,但是一旦建筑物遭到破坏,或在维修过程中受损,危险马上就会产生。

近年来,内地许多建筑的建造质量拙劣,不久就需要维修,这在工程师们看来,恰恰是最值得忧心的事情。如何处理这些建筑物中石棉材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他说,他曾在天津和北京检测过居民楼的情况,发现建于05年前的居民楼中约有20%的楼体中都含有石棉。

“在石棉纤维含量为每公升5单位的住宅中居住和睡眠就可以对人体构成威胁,然而在很多我检测过的北京城区的住宅里,石棉纤维含量可以高达20乃至100单位,在天津,这样的住宅数目更多。然而没人认识到这一情况,甚至主人自己也毫不知情。”

“我曾看过工人们将杂物从十一层高的楼上扔下来,”他说,当他近距离观察杂物的时候,他发现这是一包石棉:一包仅用塑料袋简单包裹的石棉。而在其他国家,运输石棉必须要使用聚合体制作的袋子来保证安全。

“如果你将这个袋子从十一楼丢掷下来,就能使得石棉纤维喷散到空气中。”他解释道

他去市政府解释这件事的危险性。“这跟你无关,”政府官员这样告诉他,“你不用担心这个。”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当权者对此置若罔闻呢?

“如果你将这个袋子从十一楼丢掷下来,就能使得石棉纤维喷散到空气中。”他解释道

他去市政府解释这件事的危险性。“这跟你无关,”政府官员这样告诉他,“你不用担心这个。”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当权者对此置若罔闻呢?

“中国是石棉生产消耗的大国,这一行的从业人员数目巨大,”他解释道,“生产的停止会造成失业,矿山都建在非常贫穷的地区,如果关停矿山,会引发经济困难。地方政府不愿受到损失,因此,他们不会停掉矿山的。”

劳工权利工作者李强,是一名以纽约为总部的中国劳工观察员。 他这样讲到,“遗憾的是,由于石棉造价低廉,它在中国仍被广泛应用。”这发映出,经济发展已经脱缰,许多利欲熏心的商人牺牲工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来赚取利润。劳动力资源被视作同其他资源无差别的,可用来牟利的一般资源。

有业内人士宣称,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已经认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但缺乏
采取有效措施的权力。

“协会的成员都是科学家和化学工程师,他们说石棉很危险的时候,政府会说,我们要顾及经济大局。他们在学术上很有天赋,但在政治上却没有权力,因此协会很难拥有最终决定权。”

“但这也不代表我们就束手无策,”他主张道,“政府应该告知工人石棉的危险,采用更精良的开采技术,并提高保护措施。我们需要行动起来。”

有些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协助制造商进行整改,生产同石棉具有相同特性但更为安全的替代产品。

清晨离开石棉县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在一个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前设置了一张桌子,桌子周围还有医生和护士。桌前钉着一条长长的红底白字的横幅。我们猜测,或许在呼吸了六十年被石棉污染的空气后,有人发起了一场旨在向居民宣传石棉危害的活动,而横幅,医务人员都是这一活动的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驾车驶过时,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医务人员的工作比我们想象的温和得多。横幅显示,他们负责向居民宣传狂犬病的危害,仅此而已。

中国将面临石棉相关病症的爆发

在使用石棉进入第四个十年,同时也是石棉用量最大的阶段时,中国将会因大量使用石棉,这一“致人死亡的另一种白粉”,而面临石棉相关肺病的爆发。

由于政府在限制石棉制品上措施的不力,以及对谈论相关话题的禁止,这一问题得到了激化。显然,这是由政府不愿限制石棉工业发展而导致的。据估计,在石棉矿山,工厂,和拆船业就职的工人有两百万,而且这些工业多位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人们不知道这些信息,他们也不佩戴面罩,”一位不愿透漏真实姓名的欧洲专家说道,“不出十年,在中国,与石棉和其他化学物质相关的健康问题将会十分严重。”

“这是中国应该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作为世界石棉消耗大国应付出的代价,更是为其未能尽早将健康风险同石棉制造业一同这一失败之举的代价。” 尤卡 塔卡拉,欧洲工作安全与健康工作局的主管这样说道。他说,到2035年,中国每年因胸膜间皮瘤,肺癌以及其他石棉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将会达到一万至一万五千,而其他专家认为会达到四万。

由于数据匮乏,人员流动性太大,且感染到发病期之间会有十年乃至四十年的滞后,因此,实际的数字很难估测。

等到人们终于一病不起的时,他们仍不知导致这一情况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至今,已有52个国家禁止或限制石棉的使用,而中国政府却主张温石棉,即白石棉,是安全的,并认为国际社会对石棉的危害性言过其实。

然而,科学家认为,石棉作为一种被证实的致癌物质,是非常危险的。这就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对石棉的使用和生产会引发职业病的显著增长。

其他国家当局已制定措施来限制石棉的影响。最危险的石棉种类,褐石棉和青石棉已经被明令禁止使用。进入工作间时,工厂必须设立标牌指示工人佩戴面罩。


然而,到矿城和工厂的实地采访显示,工人们对石棉的危险性并不知情且缺乏有力的保护——他们有的只佩戴一个薄纱口罩就工作,有的甚至连口罩都没有。

被采访的工人有些地方的工人说,工厂每年都会给予他们一次体检的机会,但问题是,一旦有人被发现感染了肺病,早就为时已晚了。

与石棉车间毗邻而居的人以及居住石棉生产地的人,都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尽管专家们一再强调,居住在石棉生产区半径二十公里内地区的人,都会有危险。

如果含有石棉的住宅楼在保养或维修过程中被破坏,那么业主也会处于危险之中。

石门县有数目繁多的石棉矿山和工厂,因此它得名石棉乡。在那里,我们采访了当地药店的女营业员,当被问及她是否会担心自己生活的地方会不安全时,“我不知道,”她回答说。我们再问她是不是有很多人生病了,她说,“我不是当地人,不知道这些事情。”

在这个四川小山城中,这样的反应比比皆是。

我们在浙江省的余姚探访了十几家小作坊,那里的工人或者只佩戴了薄纱口罩,或者什么也不戴。一个记者瞥了一眼充满灰尘的工作间,发现有些工人只戴了薄纱口罩或纸口罩,有几个人把口罩挂在他们的鼻子下面,有几人甚至不戴口罩。一个中年女工说她已经在这里工作几年了,“我们每年都会体检,”她说,且她的健康状况良好。

一个女厂主坚持认为,只要不进入工作间就没有危险,虽然工厂外院子里到处是烟尘,而且一股股石棉线就挂在外面的地里等待干燥。“只要你不进去就没事儿,我自己也住在这,而且我很健康。”

“他们没办法知道实情,”这位专家说,“要是有人告诉他们,政府说这个是安全的,那么这个就不会造成任何危险,你得理解,这就是中国的国情。”

本文翻译自《南华早报》 Killer at large
Tags
Back to Top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at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 your computer.

Please see CLB's privacy policy to understand exactly what data is collected from our website visitors and newsletter subscribers, how it is used and how to contact us if you have any concerns over the use of your data.